它是中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名字寓意太美好,和一位抗日將軍有關
説起青海的著名景點,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有塔爾寺、青海湖、茶卡鹽湖、門源油菜花等等。但是你知道青海有幾個AAAAA景區嗎?青海的AAAAA景區不多,只有3個,除了比較有名的青海湖和塔爾寺以外,還有一個,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它的名字叫互助土族故土園景區。但是今天,我向大家所要講述的,並不是這個景區,而是它所在的這座互助縣,因為這座縣的名稱來歷還是很值得説道的。互幫互助,互助縣的名字在青海省所有縣當中是非常有特色的,準確的來講,這個名字充滿了正能量,感覺非常有意義。互助,是青海省海東市下轄縣,也是全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除了土族之外,互助縣還有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等民族。它位於青海省東部、海東市北部,北倚祁連山脈達坂山,與海北州門源回族自治縣相接,東北與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和永登縣毗鄰,東南與市政府樂都區接壤,南以湟水為界,與平安區相望,西靠西寧市大通縣,西南與省會西寧市城東區、城北區相接。縣境南北寬約64公里,東西長86公里,總面積3423.9平方公里。説起“互助縣”來歷,這和當時青海省的第一任主席孫連仲有很大關係。但是想要説清楚互助縣的來歷,也不得不提一下青海省當年建省的情況。其實青海建省之議,最早是在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兩廣總督岑春煊提出的。1916年,馬麒執掌了青海軍政權力,雄心勃勃,其幕僚黎丹、周希武等提出建議,將甘邊寧海鎮守使轄區仿照熱河、察哈爾之列,劃為青海特別行政區,以利於進一步開發和建設。由甘都督張廣建轉請北洋政府,但未獲批准。時間來到了1928年,當時南京國民政府後建立後,著名軍閥馮玉祥出任了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長。因為長期在西北,馮玉祥深知青海的重要性,他認為“青海關係國防只至重要”,並向當時的國民政府提出將甘肅省所轄青海、寧夏兩地分別建省的提案。1928年9月5日,國民中央政治局會議第153次會議作出決議,將青海改為行省,建立青海省政府。9月21日,國民政府會議依照中央政治局會議決議,任命孫連仲、林競、黎丹、馬麒、郭立志為青海省政府委員,孫連仲為主席。同年10月17日,國民黨政治局會議第159次會議進一步決議,並與19日發佈命令:將甘肅省舊西寧道原屬西寧、大通、碾伯、循化、巴燕、湟源、貴德7縣,及原青海辦事長官所轄蒙古29旗、玉樹25族、果洛等地劃歸青海省。定西寧為青海省治。因境內有青海湖,故名青海省。1929年元月18日,孫連仲率3萬國民軍入青海西寧。20日,青海省政府正式成立,孫連仲就任青海省政府主席職務。青海省建立後,不久改巴戎縣為化隆縣、碾伯縣為樂都縣。同時,迅速籌辦“改省分縣”建政事宜,準備增設互助、民和、同仁、門源、共和等縣。孫連仲要求西寧縣等各地方官員拿出“分縣及其稱謂”計劃方案。他們與時處西寧縣境自東川(為二區)張其寨起,至臨城(第一區)上下朝陽以北,迄北川(第五區)長寧堡、景陽川及沙棠川(第六區)、沙腦各處(後劃歸互助縣管轄)的地方紳士官吏商議後,上報了西寧縣析置的新縣縣名稱方案。第一個名稱叫做 “龍山縣”。之所以要起這個名字主要以境內有座著名的神山----龍王山而得名。一些主張用次名的地方鄉紳道士們還創辦了《龍山》雜誌,極力宣傳當地的歷史掌故,以達到使用這個名字目的。第二個名稱叫做“互鄉縣”。之所以起這個名字,主要是根據是此地居住着漢、土、藏、蒙、回等多種民族,在相互日常交流中,時常出現語言溝通障礙等困難和問題。於是,一些進步的儒士鄉紳,他們從孔子《論語 述而篇》:“互鄉難以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以進,不得其往也。’”這段話中得到啓示,挑出“互鄉”兩字作縣名。意思是與“互鄉”這個少數民族居住地方的人很難交流,但人家使自己清潔以求進步,孔子是讚許他的追求清潔的進步行為的。互助縣未正式定名前,一部分鄉士文人已經稱“互鄉縣”。以上兩個方案上報省政府後,受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薰陶的孫連仲,根據老上級馮玉祥駐軍河南時,就曾起過“博愛縣”、“民權縣”等縣名的先例,否決了“龍王縣”名,改“互鄉縣”為“互助縣”,以取次地居住的各民族之間要“互助友愛”之寓意。與此同時,孫連仲取名的縣還有“民和縣”取各“民族和睦”之意。1930年8月8日,青海省政府將原西寧縣所屬的威遠堡、沙棠川一帶分出設置互助縣。1931年3月,由國民政府內政部批准正式設置互助縣。互助縣隸屬於青海省,縣署設於清威遠營都司署舊址。縣境東至花園寺與樂都縣分界,西至景陽川與西寧縣分界,南至湟水與西寧縣分界,北至北山後甘禪寺與門源縣分界。縱橫各約110餘里。據民國23年調查,全縣轄境面積約1.3萬方裏。所轄地區有紅崖子溝、哈拉直溝、沙棠川、長寧堡、景陽川、東西夾山、馬圈川、威遠鎮和現在的邊灘、林川、東和、東溝、丹麻、五十、巴扎、加定等地去區,共有四個區,103個鄉和2個鎮(威遠鎮、張其鎮)。據民國20年(1931年)省民政廳調查,全縣約八九千户,其中漢族約6000數百户,土民約1000數百户,藏族二三百户,回族二佰餘户。1946年,青海省向內政部所報數字,當時全縣轄境面積為4313方里,佔全省面積的0.6%;全縣人口為112683人。民國36年(1947年),內政部列互助縣為二等縣。1949年9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互助。9月12日,中共互助縣委員會、互助縣人民政府宣告成立。1954年2月14—17日,召開互助縣首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2月17日,互助土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縣級)正式成立。1955年6月13日---17日,召開互助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決定將互助土族自治區改為互助土族自治縣。這就是互助縣名稱的來歷,它的姓名從誕生的那一天起,這就是一種積極向上、開拓進取的代名詞,所有人都希望互助人民就如同縣名一樣,互助友愛,共同進取,一起創造美好的幸福生活。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時至今日 “互助”一名仍不落伍,並愈加鮮亮。當我們回首歷史,品味“互助”兩字的深刻內涵時,總覺得這兩個字重如千鈞,因為有了互助友愛、團結進步、就會有互助和諧、繁榮昌盛。希望“互助”一名引領着39萬互助各族兒女,書寫出“彩虹故鄉、和諧天鏡”的時代新篇章參考資料:《中國土族》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93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