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李信率20萬秦軍滅楚,結果大敗而歸,秦始皇是如何處理李信的?

由 納喇曉枝 發佈於 經典

始皇二十一年,李信攻楚,敗於“城父”,這是個千古謎案!
一:戰前的天下形式
始皇十七年,秦滅韓國,改韓國舊地為“潁川郡”。
始皇十九年,秦滅趙國,趙公子嘉在代郡自立為“代王”。
始皇二十一年,王翦、李信奪取了燕國的高產糧區“督亢”,太子丹死,燕王喜逃亡遼東。

(形勢圖)
同年,王賁攻打魏國。秦強魏弱,魏王假向楚國求救,楚軍前往相救。王賁在鴻溝方向大破楚軍,從而切斷了魏楚聯合的可能,進而圍攻魏國國都——大梁。
王翦與李信從燕地回師。始皇問李信,“吾欲攻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人。”始皇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笑曰:“王將軍老矣,而李將軍果勢壯勇”。(史料來自史記王翦列傳) 於是秦始皇便下達命令,任命李信、蒙武為攻楚方面軍司令,相機而動。
二:戰前的咸陽政局
秦始皇十三歲登上王位,然而秦國朝堂嚴重分裂,總共存在有六股政治力量。(上圖吧!)

(示意圖)
始皇八年,嫪毐勢力被秦始皇、呂不韋、昌平君昌文君(華陽太后一系)聯手剿滅。秦始皇在這一次事變中的收穫是:誅滅權臣,進一步加強了皇權,並且收回了嫪毐的“太原毐國”封地,進一步地推進了郡縣制。
始皇十年,呂不韋罷相,被秦始皇趕出了朝堂,後來在洛陽飲毒自盡。咸陽逐客,李斯用《諫逐客書》一文,投入秦王懷抱。始皇從此不再設立“相邦”職位,進一步集中了王權,並且收回了“洛陽封國”。
始皇十七年,華陽太后去世。
始皇二十一年,被禁錮在韓國故地某座山頭上的韓王安,被刺客殺死,新鄭叛亂。秦始皇把昌平君外放“郢”,讓他去穩定地方局勢(其實就是被貶)。

(史料來源)
同年,王賁攻魏。王翦、楊端和與羌廆等一幫老將率也在這個時候被秦王政解除軍職。李信將兵攻楚。
王翦謝老歸鄉之後,蒙氏馮氏為首的關東系,已經逐漸把控朝堂,他們才是秦始皇的左膀右臂。咸陽已經變成了隗狀和馮劫在內主政,蒙武和李信在外統軍的局面。
始皇二十二年,王賁掘開鴻溝之水,猛灌大梁城。3月份,魏王假投降,魏國滅亡。至此,攻楚條件已經成熟,李信、蒙武也隨即率軍進入淮北戰場,攻楚大戰就此爆發。
三:李信大敗的原因。

(示意圖)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李信攻平與,蒙武攻寢,大破荊軍。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武會師城父。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
李信善於長距離、快節奏的戰鬥模式,他表態用20萬軍隊滅楚的原因,應該來自於他的個人軍事風格。
趁着秦國連滅韓趙燕魏的威勢、和王賁在鴻溝方向將楚國的淮北兵力一掃而光的機會,李信指揮部隊快速穿插,然後取道“城父”,劍指楚都壽春,意在斬首。“城父”,城池很小,但地位重要,距離壽秦僅400餘里,因此它才同時地進入了李信、蒙武和項燕的眼中。

(李信與項燕)
李信取的是一個“快”字。但由於昌平君在後方作反,李信回師平叛,這就懈怠了李信的攻勢,給項燕重新佈署兵力贏得了時間。項燕在“城父之戰”連殺秦軍七都尉,這才摧毀了這一支軍隊的決心。(以上取自史學家田餘慶先生的猜想)
四:我們來捋一捋秦始皇的得失
1.李信失敗,蒙武撤軍,大量士兵戰死,奪取的土地得而復失,統一的進程被打斷,這是一失。
2. 後來王翦復出,用60萬軍隊滅楚,這一仗就打了四年,給咸陽財政帶來了極大壓力,這是第二失。

(劇照:大將軍王翦)
3. 攻打燕國之後,王翦、楊端和與羌廆等一幫老將也在這個時候被秦王政解除軍職。如果李信不失敗,不出意外,王翦也會隨之消失在史書之上。王翦作為秦國本土軍功貴族豪門的總代表,他重新出現在朝堂上,這為後來秦始皇推動變革帶來阻力,這是第三失。
4. 昌平君作反,後來被楚人推舉為“楚王”,與秦始皇打對手戲。這為秦始皇戲逐楚系外戚勢力,找到了藉口。史記記載:昌平君二十一年徒於郢;二十二年,反秦於郢;二十三年,被立為楚王。

(楚系外戚:華陽太后、昌平君、昌文君)
昌平君被立為楚王之後,同年,楚系大員昌文君死於這一年。(史料來自於《睡虎地秦簡·編年紀》)至此,宣太后、華陽太后兩代人在秦國朝堂上“盤踞”的勢力被一掃而空。秦始皇權力集中,從此一言九鼎,這是一得。
五:秦始皇是如何處理李信的?
李信之敗,非戰之罪也!因此,史料中沒見到秦始皇對於李信的懲罰記錄。過不了幾年,李信又重新出現在戰場上。

但我們也同時地發現了,李信再也沒像攻楚那一次成為“一方主將”了,他總是在配合別人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