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兩張高考准考證

本文轉自:光明網

作者:眭 平

1975年,我在小學“戴帽子”讀完初一後,來到南京一中讀初二和高中。本來按照劃片安排應當升入東方紅中學(現中華中學),但那個年代流行“要用功,到一中”,南京一中的校訓是“求真”,且離家更近,便分別向兩所學校寫了一份申請,於是很容易就轉入了南京一中。

記得1978年夏收夏種時節,我班全體同學住在湯山金絲崗南京一中農場學農,離七月下旬高考還有不到兩個月時,學校通知十幾位同學回校準備複習功課提前參加高考。我被學校指定報考文科,是因為《如何查字典》《我的理想》等幾篇小文曾在南京市中學生作文大賽上獲過獎。可是沒有學過歷史和地理啊,怎麼辦呢?父親在國立中央大學教育學院的同窗好友在南師任教務處長,聞訊送來二本油印的史地複習資料,就全憑着這少得可憐的圖書資料,在極短的時間內倉促上陣了。當時中小學校都在區縣管理,南京一中在白下區排序第一,我在南京一中在校生文科考生中排序第一,所以我的准考證編號為(白在文)000001,一個令人記憶深刻的幸運號碼。

我的兩張高考准考證

1978年高考准考證,現收藏於江蘇省教育考試博物館

因高校十年停招積壓了大批老三屆學生,故南京錄取政策是優先保證老三屆考生錄取,印象中錄取起選線是300分,但提前參加高考的在校生錄取起選線要高一百分即400分以上方可錄取。當時中學教育教學工作尚未完全恢復正常,普遍不開設歷史和地理,並以學習工業基礎知識和農業基礎知識代替物理和化學。我考了326分沒能錄取,那就權當一次練練兵、過過手吧。那年,我校在校生提前考上大學的僅三位理科考生,分別去了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武漢海軍工程學院,均為計算機專業,據説全市沒有提前錄取到文科的在校生。

隨後,南京一中以一次語文和數理化摸底考試成績為依據,在全市首開文理班、快慢班分班教學的先河。我的總分排入理科快班高二(1)班,受當時社會上流行“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風氣影響,我便選擇由文轉理,更換賽道,參加了1979年應屆高中畢業理科高考,准考證編號為(白應理)0300103,由此進入了一年正式備考的衝刺階段。

我的兩張高考准考證

1979年高考准考證,現收藏於江蘇省教育考試博物館

在理科快班高二(1)班學習一年,南京一中精心為我們安排了史上最強的教師陣容:班主任是政治特級教師、教研組長王兆華,語文教師是教研組長智仁���,數學教師是特級教師趙若林、教研組長蔣浩和左鴻泰,物理教師是教研組長關長全,化學教師是教研組長任映軒,英語教師是教研組長陸麗娟,老幹部校長解平先生經常到班裏轉轉看看了解情況。在一代名師大師的精心培養教導下,一年之後,全班48名同學25人考上大學,而1979年全國高考錄取數僅27萬人,錄取率還不到5%,上大學真是難於上青天啊,我們被社會稱為幸運的“天之驕子”!

因為特別喜歡化學任映軒老師的師表儀態、業務學識、板書秀字,便不由自主地喜歡上了化學,1979年填報高考志願時,報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學院(現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化工學院(現南京工業大學)等全部都是化學系。父親説,還是去南師吧,它是在原國立中央大學、金陵大學、南京大學等有關院系的基礎上組建、在原金陵女子大學舊址上建設的,女孩子會更適合、更喜歡!於是,1979年9月,我和全班60位同學一起,來到隨園200號南師化學系,浸潤溶化在充滿“厚生”氛圍、被譽為東方最美麗的校園裏,開始了最難忘的四年大學生活。

回顧恢復高考40多年來,特別是近10年來,中國高校招生規模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據查,全國2021年高考報名數1078萬人,高校招生計劃數689萬人;江蘇省2021年高考報名數35.9萬人,高校招生計劃數35.4萬人。中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到大眾化、再到普及化階段,僅用了40多年時間。中國高校多元綜合招生體系已基本形成。以江蘇高考改革探索為例,近10年來,在科學選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維護社會公平上作出了諸多努力,既強化弱勢人羣的機會公平,也關注智力超強人羣的結果公平,擇可育之才、天下英才而育之。擴大“綜合評價”招生改革試點範圍。聚焦綜合素質和潛質較強的學生羣體,通過對考生高考成績、學業水平考試成績、高校校測成績等進行加權折算,按綜合成績排序錄取。拓寬人才選拔的多樣化、多元化途徑,彌補單純以高考分數選拔學生的不足。發揮“強基計劃”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牽引作用。聚焦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的學生羣體,將考生高考成績、高校綜合考核結果和綜合素質評價等折算成綜合成績,選拔培養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鼓勵一流高校與中學協同培養拔尖創新後備人才,促進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向基礎教育延伸。完善面向中職畢業生的“職教高考”制度。早在1987年,江蘇就開始探索普通高校面向中職畢業生對口單獨招生考試,實行“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評價方式。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進程的加快,極大提升了中職學生的升學空間。“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職教高考”制度已經落地並日趨完善。

作為一名光榮在教近40年的江蘇教育人,常常在內心由衷讚歎,江蘇用不到全國1%的土地面積,創造了佔全國10%以上的經濟總量,人均GDP位居全國前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江蘇實現了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我認為其中有一條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江蘇歷史底藴深、教育基礎好、人才輩出多。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多元綜合招生體系的不斷完善、各類高等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升,為青年一代實現人生抱負和價值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平台,為江蘇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我是這一切教育成就的受益者、參與者和見證者。

也許是年齡日益見長吧,最近幾年,每到高考前夕,我都會拿出這兩張珍藏了40多年的准考證,回憶在南京一中和南京師範大學這兩所百年老校學習的美好時光,回憶老師們可敬可親的音容笑貌,回憶同窗同學充滿活力的青春年華。衷心感謝母校為我從事38年教育管理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真所謂:求真向善亦品美,感恩淡定皆隨緣。風景如畫人生路,有苦有累更有甜。

今年高考前夕,我將珍藏了40多年的兩張文理高考准考證,捐贈給了江蘇省教育考試院,藉此向新老幾代江蘇招考人致敬,感謝其為確保一代又一代江蘇高考生平安順利參加高考,所付出的辛勤勞動和心血汗水!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63 字。

轉載請註明: 我的兩張高考准考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