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王立羣:古代的獨裁君主為何秘不發喪?

歷史最怕意外,但是歷史往往充滿了意外秦始皇出遊本來是為自己化解災難,結果意外的死在路上。秦始皇死後,陪同他出行的左丞相李斯,就面臨一個難題,就是要不要公佈秦始皇死亡的消息。

李斯這時候是執掌權力最高的人,怎麼辦?公佈了會怎麼樣?不公佈該怎樣做?李斯是最發愁的。最後,李斯決定秘不發喪。這就帶來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怎樣才能做到秘不發喪第二,李斯為什麼要秘不發喪?這兩個問題必不可少,而且相互關聯,我們逐一來回答。

漢學||王立羣:古代的獨裁君主為何秘不發喪?

怎樣做到秘不發喪呢?一句話,叫假供膳,臭鮑魚,雙管齊下。要把真相掩蓋起來,必須做到兩點,第一,讓死去的秦始皇正常的生活正常工作;第二,秦始皇屍體發臭以後,不能讓別人知道這是人死了屍體發臭。

為了讓秦始皇正常的生活,工作,在每一天都照樣給秦始皇上膳。當然秦始皇死了,肯定不能吃,肯定有一個人在車裏代他吃,但我們不知道這個人是誰,歷史沒有記載。第二,該處理朝政的時候,大臣向秦始皇坐的車子彙報工作,秦始皇有幾十輛豪華的專車,外面看不到裏面,裏面能看到外面。秦始皇不説話,通過一個宦官傳話,歷史也沒有記載是哪個太監能夠準確的回應大臣,讓人家看不出破綻。但是肯定有兩個人,一個吃,一個傳話,這樣秦始皇就是正常生活,正常工作。

第二條比較麻煩,秦始皇病死在七月,正是高温的季節,屍體很快腐爛,屍臭味怎麼掩蓋?李斯想了個辦法,找來一車臭鮑魚,裝在其他豪華車裏面,其中一輛放的是秦始皇的屍體,這樣臭屍味和臭魚味混在一起,臭味相合,魚味就蓋住了屍味,大家聞到臭味,不知道是有人死了,可見掩蓋真相,總是有辦法的。人死了車隊還不敢停,沿着既定的路線,向西再向北,一直走到秦帝國最北面的九原郡,就是今天內蒙古的包頭市,完成了預定巡遊的所有路線,然後,從包頭沿着馳道迅速南下,返回都城咸陽,這是李斯做到的第一點,秘不發喪,把真相掩蓋住。

李斯秘不發喪的原因,概括起來有兩句話,一個是遇刺客,逢盜賊,天下不穩。第二句是無皇后,無太子,丞相為難。這兩個原因決定了李斯只能秘不發喪。

漢學||王立羣:古代的獨裁君主為何秘不發喪?

什麼叫遇刺客,逢盜賊,天下不穩?我們介紹兩件事,第一,社會不穩定。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大巡遊,走到陽武縣的博浪沙,就是今天河南省原陽縣的東關,在這個地方遇刺。這次遇刺是秦始皇作了幾十輛豪華車,外形完全一樣,秦始皇坐在其中一輛上。行刺的主謀,就是後來幫助漢高祖劉邦打天下的第一謀士張良。張良帶了個刺客,這個刺客拿個大鐵錘,史書記載一百二十斤,合我們今天六十斤,把六十斤的大錘,當作標槍一樣,來一個大投擲,這個一般人做不到的。他不知道秦始皇坐的哪輛車,只能猜,結果砸過去,把車砸的稀巴爛,但是秦始皇沒坐在這輛車上,大家知道秦始皇為什麼搞幾十輛一樣的車了。要是隻有一個,刺客一錘就砸扁了。張良的祖父是韓國的國相,輔佐了三代國君,張良的父親又輔佐了兩代韓國國君,還是做國相,張良的祖父,父親五世相韓,你可以想象張良對韓國的故國之情是多麼深。所以,秦滅韓國的時候,張良家裏死了三百多口,張良一個都不安葬,把所有家產變賣,用重金收買天下的刺客。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買到了一個大力士,能把六十斤的鐵錘當標槍使。

張良就帶着刺客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結果沒有砸中。秦始皇極為震怒,立即在天下舉行二十天嚴打,結果張良隱姓埋名,跟刺客兩個人都安然撤退。張良跑到江蘇,藏起來了。這個事兒其實是偶然事件,但是,偶然就是必然,張良行刺秦始皇,是代表了六國被滅以後,對秦始皇的刻骨仇恨。秦始皇滅六國的時候,實行了大屠殺,大遷徙的政策。比如滅了魏國,殺了魏王假和他的兒子們,只有一個公子逃了,秦始皇還重金懸賞,要斬盡殺絕。滅燕國,殺太子丹;滅齊國,把齊王建騙出來,在松林裏餓死了。所以六國被滅以後,六國國君的公族都對秦始皇懷着刻骨仇恨,時時刻刻找機會謀害秦始皇。張良付諸行動,其他人怎麼辦,秦始皇死在公元前210年,第二年,公元前209年就爆發了陳勝吳廣大起義,這些人全部都加入了起義軍,立即在各地建立自己的國家,所以整個天下形勢並不穩定,這是李斯很大的一個顧忌。秦始皇活着,這些人還敢來行刺,萬一知道老皇帝死了,新皇帝還沒有即位,不定鬧出多大的事兒。李斯作為丞相,能不擔憂嗎?

這叫遇刺客,什麼叫逢盜賊呢?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秦始皇在咸陽換了一套便服,帶了四個大內高手,夜出微服私行,在咸陽遇到了盜賊。這一夥盜賊和大內高手打起來了,情況非常危急,幸虧這四個人武功高強,把十幾個盜賊打跑了。你想想,在咸陽遇到盜賊,你説這社會穩定嗎?所以秦始皇第二次在關中實行嚴打,嚴打十天,一個盜賊也沒有抓到,所以我們説“遇刺客,逢盜賊,天下不穩”,這是李斯秘不發喪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

再説無皇后,無太子,丞相為難。秦始皇在死前既不立皇后,也不立太子,中國歷史上沒有一個帝王這樣做。這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情,太子是國之儲君,國之根本,太子一動,天下動搖,太子如果不確立,所有兒子都會想着去奪這個位置。所以太子不立,是秦始皇生前非常大的一個失誤。再一個,沒有立皇后,皇帝活着的時候,皇后可以母儀天下,皇帝一死,皇太后掌管政權,在擁立新君,穩定大局方面,可以發揮別人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秦始皇沒有皇后,既沒有太子,又沒有皇后,你説丞相多為難。這中間留下了太多的空白點,有許多文章可以做,這是李斯非常擔心的。這樣我們就需要破解這些謎團了。

為什麼不立皇后?大概有這麼四條,第一,多不勝選,第二,怨母仇女,第三,熱衷求仙,第四,條件太高,我們逐一解釋。

漢學||王立羣:古代的獨裁君主為何秘不發喪?

多不勝選,選皇后少了不好選,沒挑頭,多了也不好選,看花眼了。一般人碰不到這個情況,皇帝就比較麻煩,秦始皇后宮,唐代詩人寫的詩“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三千已經眼花繚亂了,比三千再多幾倍怎麼辦?《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每滅一國,就把這一國的宮殿畫下來,仿照着在咸陽原封不動的修建。滅六國之後,咸陽周圍有270多座宮殿。有多少美女呢?《史記正義》引《三輔舊事》記載,“後宮列女萬餘人”,一萬多人,大家知道西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炎,司馬炎取代魏國,滅了蜀國,吳國,把這兩國的後宮佳麗全部集中到自己的宮殿裏,《晉書後妃傳》記載,司馬炎後宮的美女一萬,他晚上不知道去哪個房間睡覺。司馬炎也是個很有意思的皇帝,最後作了個羊車,羊性情温順,不會像馬一樣突然受驚狂奔,再一個走的慢,安全。司馬炎座着羊車,讓羊隨便走,羊走累了,停在哪個宮殿,他就在那兒留宿。這樣一來,很多美女很發愁,但是美女中間也有聰明的,聰明的宮女知道是羊拉車,就每天派人割很多青草,放在自己房間門口,羊聞到青草味,就奔過去了,車就停了,晉武帝司馬炎下車就留宿在那裏了,這宮女就受寵了。司馬炎後宮一萬人,他就懵了,秦始皇后宮比他厲害,晉武帝是三國美女,秦始皇是七國的美女,《史記正義》引古書記載,萬餘人,一萬多,所以這是第一個原因,多不勝選。

第二個是怨母仇女,秦始皇的母親對秦始皇刺激很大,秦始皇的母親不是喜歡嫪毐嗎,給嫪毐生了兩個兒子。後來秦始皇處死了嫪毐,把他的母親流放,之後很多人勸諫,秦始皇一下子殺了二十多個。最後來了一個茅焦,他説你囚禁母親,不利於統一天下,秦始皇一聽有道理,把母親放回來了,從此以後,秦始皇對女人產生一種偏見。儘管後宮佳麗一萬多人,但是他對女人有一個偏見,他認為母儀天下的女人太難找了,所以由於他仇恨母親的不檢點,導致他對天下的女人都懷有偏見,這樣一來,選皇后的時候,看誰都覺得達不到標準,遲遲決定不下來。秦始皇的女性觀,對女性是講貞節的,我們看他第五次大巡遊,他在南方刻了一塊石,留下來六句話,很重要。第五次巡遊,在會稽山祭奠大禹,刻石留下這樣六句話:“飾省宣義,有子而嫁,背死不貞,防隔內外,禁止淫佚,男女摯誠”。前三句不允許寡婦改嫁,丈夫死了,你又改嫁了,這叫失去貞節。後面三句是不允許男女之間發生苟且之事。還有一個事件,就是寡婦清事件。《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秦始皇一生就表彰過一個女性,這個女人還是個寡婦,姓不知道了,只知道名字是清。秦始皇對寡婦清非常尊重,寡婦清,按照我們今天的説法,是個私企老闆,經營丹砂產業,數代不衰,丈夫死了以後也不改嫁,所以秦始皇對她特加表彰,還修了一個台,叫女懷清枱,來表彰這個寡婦。這些事情可以説明,秦始皇是提倡貞節的,這樣就帶來了他對女性的要求比較嚴,所以很難選上一個皇后,這是第二個原因。

漢學||王立羣:古代的獨裁君主為何秘不發喪?

第三,熱衷求仙。一般求仙的人,都不顧家庭,只忙着求仙昇天,這也是秦始皇從當皇帝的第二年,就遇上徐福,一直到第五次大巡遊,第二次見到徐福,一生念念不忘長生不老,這當然也反映了人的一種本性,貪生惡死,所以秦始皇求仙,也耽誤了他立皇后。第四,條件太高,秦始皇立皇后有三個時間段,第一個是十三歲繼位,到二十二歲舉行加冠禮,接管權力。這個時間段,他可以完婚,可以立皇后,但是他沒有立,什麼原因我們不知道。第二個時間段,從二十二歲接管權力,到三十九歲兼併六國,也沒有立皇后,唯一的解釋就是太忙。第三個時間段是三十九歲稱帝,到四十九歲死亡,這個時間段實際上他已經立不了皇后了。因為這時候他自視甚高,讓為自己功高三皇,名高五帝,至高,至尊,至貴,至上的聖人,神人,沒有女人配得上他,所以,只能單身了。當然,他的單身是另外一個意義,就是已經立不了皇后了。總而言之,我們分析了秦始皇不立皇后的四個原因。

還有一個問題,為什麼不立太子。我們首先討論第一個問題,秦始皇有多少個兒子,《史記李斯列傳》記載:“始皇有二十餘子”,留下名姓的皇子有四個,長子扶蘇,十八子胡亥,還有另外兩個。我們現在統計秦始皇至少有二十三個兒子,還有十個女兒,這二十三個人都可以選為太子,秦始皇為什麼不選呢?原因大概有這麼幾點:第一,仇女,由於怨母仇女,他的二十三個兒子,他誰的母親也看不上,這是不立皇后的原因。二十三個兒子,最器重的是長子扶蘇,但是在坑術士事件中,長子扶蘇被派到蒙恬的長城軍團做監軍,掌握兵權,防守北方的邊防去了。扶蘇的離京是個大事件,這是扶蘇的一次失誤,結果讓他失去兩個機會。如果扶蘇留在秦始皇身邊,被立為太子的可能性非常之大。結果扶蘇走了,離開了政治中心,一個從政的皇子,如果離開政治中心,就可能會失去很多機會,這是一個重大原因。再一個,離開政治中心以後,又到長城軍團去了,長城軍團的負責人是蒙恬,和蒙恬走的比較近,就引來了李斯的猜忌,因為如果扶蘇繼位的話,可能更信任的是蒙氏兄弟,這就招來了李斯的反對。而李斯是跟在秦始皇身邊出遊的,深受秦始皇信任的丞相,所以扶蘇的失誤,帶來了兩次機會的錯過,導致秦始皇沒有把合適的兒子選為太子。秦始皇到臨死留下的遺詔,還是召扶蘇回京主持喪事,言外之意就是讓扶蘇繼位。但是扶蘇對他的頂撞導致他把扶蘇發配到邊疆了,這是原因之一,但是是次要原因。

漢學||王立羣:古代的獨裁君主為何秘不發喪?

主要原因在我看來,兩個字,怕死,這是最根本的原因。立太子就意味着承認自己一定會死亡,對一個千方百計企圖長生的皇帝來説,這是一個痛苦的現實,秦始皇不敢承認這個現實,也不敢面對這個現實。他一方面拼命追求長生,另一方面,又避免直接面對立太子這個尷尬的現實。秦始皇對徐福兩次資助,對盧生逃亡感到非常憤怒,其實都是一種心理,就是求仙之心非常強烈。一個如此追求成仙的人,是不敢承認自己要死亡的。越是不敢承認,就越是不敢面對立太子這件事,所以怕死是秦始皇不立太子的最重要的原因。

但是意志抵擋不了規律,所以決心成仙的秦始皇最終還是走完了他的生命路程,這位生前叱吒風雲的千古一帝,最後竟然以一具腐爛發臭的屍體走進了他修建了近四十年的皇陵地宮。所以我們可以看的很清楚,歷史不能倒退,謝幕就是謝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734 字。

轉載請註明: 漢學||王立羣:古代的獨裁君主為何秘不發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