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愈心理:經常玩手機和不玩手機的孩子,十年後的區別難以想象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温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

每當説起孩子到底該不該玩手機這個話題,想必許多家長第一時間肯定説不該玩手機,可偏偏這樣説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往往都喜歡玩手機。

無論是在家裏還是商場,或者是在吃飯的時候,我們經常看到這些拿着手機玩遊戲或者看視頻的孩子。

那麼常年玩手機的孩子和不玩手機的孩子,長大後會有怎樣的區別呢?


01

前幾天的時候,看到同事唉聲嘆氣的,我就問她發生什麼事了,一説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孩子和手機的問題。

同事因為要工作,所以孩子大多數時間都是婆婆帶着。

婆婆平時也不怎麼帶孩子出去,孩子一吵鬧就把手機給他玩。

雖然孩子今年才四歲,但是手機玩的特別厲害,現在孩子經常拿着手機玩,有時候眼睛都眯着,同事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怕他小小年紀就近視了。

知愈心理:經常玩手機和不玩手機的孩子,十年後的區別難以想象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不管是在地鐵還是公交車上,大多數人都是抱着手機,沉浸在網絡的世界裏,大人們都受不住誘惑,更何況是孩子呢?

其實小知覺得,適當的接觸電子產品,有助於增長孩子的見識和創造力,但是如果玩手機的時間沒有限制,就真的會坑了孩子。

在玩手機這件事情上,許多父母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是總玩手機的孩子和不玩手機的孩子,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02

2008年,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啓動了一項專門研究手機對孩子影響的科學實驗:

他從全國各地的中下階層家庭中挑選出100名孩子,將他們分成了兩組。

第一組50名是接觸不到手機的孩子,第二組50名是對手機痴迷的孩子。

心理學家們對這兩組孩子進行了長達10年的跟蹤調查,10年之後,調查結果讓人唏噓不已。

痴迷手機的孩子中,僅僅只有2名考上了大學。

知愈心理:經常玩手機和不玩手機的孩子,十年後的區別難以想象

而接觸不到手機的孩子,幾乎全部考入大學,並有16位獲得了學校的全額獎學金。

而且,第二組在沒有考入大學的孩子中,還有其中三名孩子是因為想減輕家庭負擔,而在高中畢業之後自願選擇了放棄繼續讀書。

痴迷手機對孩子的影響,也許遠遠超出你的想象。

它的危害並不是立竿見影的,而是以一種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在不知不覺中緩慢拉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原本處於同一起跑線上的孩子們差距越來越大。

縱觀每年中高考後對學霸們的採訪,不難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從不沉迷於手機等電子產品。

 

03

2018年,以676分考上清華大學的單小龍,用的手機是一台只有通訊功能的按鍵手機。

並且同班同學稱,高中三年,沒見他玩過手機。

同樣,分別以704分、699分考入清華大學的雙胞胎姐妹焦宇曉、焦宇晨也在採訪中明確表示:電子產品對她們沒有誘惑力。

很多家長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報補習班,買練習冊,上各種網課,但卻偏偏忘了在做這些事情之前,先收走孩子的手機。

知愈心理:經常玩手機和不玩手機的孩子,十年後的區別難以想象

畢竟在學生時代,孩子的自控力有限,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做到手機時刻揣在身上還能做到不碰不玩不沉迷。

更多的情況就是,刷一會微博,一小時過去了,打一局遊戲,又一小時過去了。

結果一整天的補習下來,知識沒學到,遊戲段位倒是升了不少。

所以,如果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被別人越甩越遠,限制他們使用手機是家長們必須要做的一件事。

04

1.父母以身作則,少玩手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天性愛模仿,作為父母要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少玩手機。

2.空閒時間帶孩子進行户外活動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週末,帶着孩子去感受自然,去接觸山光水色。

讓孩子感受世界萬千,用户外活動去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3.多和孩子溝通,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

要想走近一個人,先要走近他的內心,即便他是你的孩子,也需要平等的溝通。

知愈心理:經常玩手機和不玩手機的孩子,十年後的區別難以想象

4.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發現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擁有一個愛好,這樣無聊時他能練字,悲傷時他能撫琴,快樂時他能舞蹈,放空時他還有平和。

説一千道一萬,都不如父母以身作則來得實在。

從今天起,希望各位爸爸媽媽能放下手機,和孩子一起學習。

讓我們給予孩子多一些陪伴,多一些引導,多一些愛護吧!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温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02 字。

轉載請註明: 知愈心理:經常玩手機和不玩手機的孩子,十年後的區別難以想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