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120萬給6歲女兒報興趣班,結果“6+9”都不會,別交智商税
興趣班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抱着技多不壓身的理念,父母們一般在孩子三歲後,就開始着手挑選不同類型的興趣班。
但興趣班真的如宣傳得那麼好嗎?孩子又是否能從中學到知識?這不一定,需要家長具備養育大局觀以及清晰的眼光。
綜藝節目《老師請回答》中有一期,講述的是一個叫晴晴的6歲小女孩。
她3歲時父母就開始給她安排興趣班,算下來這些興趣班的費用大概有120萬,每天除了正常的學習課程外,還要上舞蹈、表演、鋼琴、聲樂、走T台等6、7種興趣班。
而她也的確成為了眾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登上過大舞台,參加過工體演唱會,去過紐約時裝週走秀……
小小年紀,就實現了別人一輩子都不可能的夢想,家人也為此感到無比驕傲。
在我們眼裏,像晴晴這樣的女孩,本該成為父母們教育的模範,但接下來她的表現卻讓人心酸。
在主持人提問“6+9等於幾”的時候,結果晴晴遲疑了好久都不會,始終沒有給出正確答案,陪同的姥姥表情非常凝重,強行解釋説是因為她沒帶小算盤,不然一撥就會了。
蔡國慶的兒子慶慶忍不住説了一句:這是一個幼兒園級別的題目,非常簡單。晴晴卻説:你覺得簡單,我覺得好難,我根本就算不出來,以前都是媽媽在後面提醒我。
從花費120萬給孩子上興趣班,我們可以看出晴晴的父母,培養孩子真的是不惜下血本。可是孩子被包裝得再好,收穫的掌聲再多,文化教育落後也是值得重視的問題。
給孩子報興趣班本沒錯,培養興趣愛好也沒錯,錯就錯在父母們一時頭熱,踩了興趣班的"坑"。
大多數五歲以內的孩子,對自己的喜好並不是特別清楚,也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這時父母給他們選擇興趣班要麼就是根據自己的意願,要麼就是隨大流。
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曾對家長們給孩子選擇興趣班的不理性行為,做出過建議。
給孩子報興趣班並不是越多越好,家長再愛孩子,再想培養孩子也要避開這三個坑,別交“智商税”,否則費了錢不説還坑娃。
1、孩子毫無興趣的興趣班
對孩子成才的渴望可以理解,但不要盲目隨大流。
比如看到人家的孩子報奧數班,也跟着一起報補習班,完全不顧及孩子是否有興趣,最終導致孩子覺得數學是一種負擔,心理壓力加大,數學興趣班也變成一種折磨。
着力於孩子的興趣,這樣的補習班才能帶來正面的幫助和影響。
2、資質不全的興趣班
現在市場上各類興趣班“魚目混珠”,很多甚至沒有齊全的證件和教育資格。例如之前曝光的一個小女孩,在舞蹈班上課時因為姿勢不正確,導致下半身癱瘓。
父母給孩子選擇興趣班時一定要擦亮眼睛,選擇正規、資質齊全的機構,稍有不慎可能就會給孩子帶來困擾,甚至葬送孩子一生的幸福。
3、所謂的“天才”興趣班
興趣班的營銷手段越來越多樣化,被吹得天花亂墜,培養“天才”的稱號隨之而來,抓住父母渴望孩子成才的迫切心理,成功忽悠了不少人。
但其實市面上打着激發孩子潛能、培養天才孩子旗號的興趣班,都是非常不靠譜的,只是以此誘導家長收取錢財。
1、尊重孩子
興趣班學習的主體是孩子,性別、性格等不同因素都會影響到孩子的興趣愛好。
有的女孩子喜歡體操、舞蹈,但有的女孩就喜歡跆拳道、足球等,家長們給孩子選擇興趣班時要多方面綜合考慮,尊重其興趣愛好和選擇,避免給他們造成心理負擔。
2、根據孩子的能力選擇適合的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上興趣班一定是越早越好,其實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越早上興趣班,孩子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就越容易被扼殺。
有的興趣班6歲左右才可以學習,如小學三年級以後才可以考慮練習硬筆書法,毛筆字則需要更大一些,游泳、羽毛球的正規訓練建議在孩子8歲以後考慮。
3、重質量而非數量
孩子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報太多的興趣班,孩子就會缺少屬於自己可支配的自由時間,反而很難達到父母所期望的效果。
4、支持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孩子興趣的培養並不是説金錢上的支持就足夠了,還需要心理和行動上的支持。
我們都知道興趣班的時間最多隻有一個小時,如果課後不鞏固練習孩子很容易忘掉,因此父母也要身體力行地陪孩子做強化訓練。
每一個閃閃發光的孩子背後,一定有一對默默付出和努力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