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安史之亂為何會膠着史思明無法打開局面,唐軍卻不願消滅他

由 卯秀珍 發佈於 經典

安祿山叛亂時,那是標準的握有了先手的優勢;而且廣闊的中原地區都沒有駐軍。在這種背景下,安祿山僅僅用了一個月時間,就席捲了廣闊的中原地區,並且打到潼關腳下。
到了史思明再度大舉南下時,這種優勢已完全沒有了。因為戰爭已進行了兩年多時間,大唐帝國早已進入了一級備戰狀態,而且中原地區有李光弼為代表的朔方軍人;還有董秦、田神功為代表的平盧軍人。
董秦從思明寇河陽,夜,帥其眾五百,拔柵突圍,降於光弼。
頃之,神功襲德信,斬之。從諫脱身走。神功將其眾來降。
在這種背景下,史思明雖然迅速奪取了洛陽、汴梁。但是李光弼退到了河陽一線,史思明就無法再繼續向前推進了。既然連河陽都無法突破,想進入山西就更不用説了,至於想殺入關中,就更不要奢談了。
事實上,正是因為類似的原因,皇帝才不想冒着軍隊失控的風險,去平定史思明的叛亂。
處於大唐皇帝的角度,安史之亂髮展到這個階段,已是標準的手足之患了。因為能平定這種叛亂最好,不能平定這種叛亂,也沒有什麼致命的危機。
相反,如果不能有效控制郭子儀、李光弼之類的人,那可真有可能成為心腹大患的。所以,皇帝最多的心思一直用於如何控制郭子儀、李光弼等人,而絕不是一門心思的想着如何滅掉史思明。
單看當時的局勢,大唐皇帝控制着西北、西南、江南、河東、還佔據着大半個中原地區,敵人就控制河北一隅之地,誰也會覺得,統一天下就是臨門踢一腳的一事了。
問題是,大唐皇帝最後臨門這一腳,怎麼也踢不進去。
為什麼會這樣呢?
簡單的看,這就是因為皇帝變笨了,因為皇帝竟然沒完沒了的猜忌郭子儀、李光弼。
問題是,在皇帝心中,現在最危險的敵人,其實就是大大小小的郭子儀、李光弼,皇帝給這些人權力太大了,才有可能輸得連毛也不剩的,只要牢牢控制了大大小小的郭子儀、李光弼,史思明再牛X,他也飛不到天上的。
從這層意義上,史思明之亂比安祿山之亂持續得更久,絕不是因為大唐帝國實力不夠,實在是因為大唐皇帝的主要心思,從來沒有用於平定史思明的叛亂上。
因為類似的原因,在史思明大舉南下近一年後,有人建議皇帝啓用郭子儀。
總而言之,現在李光弼在中原一線牽制着叛軍主力,以大唐帝國家大業大的優勢,讓郭子儀再率一支軍隊直撲叛軍老巢,直接就可以把叛亂軍打崩盤了。
聽到這個建議,唐肅宗難免也會怦然心動的,甚至一度都要付之實踐了。但是在魚朝恩的阻止下,終於沒有實行。
或上言:“天下未平,不宜置郭子儀於散地。”乙未,命子儀出鎮州;党項遁去。戊申,制:“子儀統諸道兵自朔方直取范陽,還定河北,發射生英武等禁軍及朔方、坊、寧、涇原諸道蕃、漢兵共七萬人,皆受子儀節度。”制下旬日,復為魚朝恩所沮,事竟不行。
表面上這是大太監魚朝恩從中作梗。
其實,這是唐肅宗內心一直存在矛盾,那就是應該全力平定叛亂呢?還是花更多的心思控制大大小小的郭子儀、李光弼呢?
最後,皇帝還是發現,史思明之類的叛亂也就是手足之患,他們一直存在,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實上,皇帝的判斷非常正確,因為所謂的河朔三鎮存在了一百多年,大唐帝國依然頑強的存在了一百多年。
如果郭子儀、李光弼之類的人失控了,只要看看五代時的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大宋的王朝交替就可以知道了。
總而言之,篡奪皇權的從來不是那些腦門上刻着亂臣賊子字樣的軍人,而是那些看起來一副忠心可表天地的人。
事實上,正是因為這種原因,當大宋皇帝趙匡胤想重用某個軍方大佬時,有人就提醒他,萬一他和您黃袍加身,那可怎麼辦啊?趙匡胤説,這個人很忠心啊。對方就説了,您以前很忠於大周皇帝啊。結果呢,現在大周帝國安在哉?
甚至往前看,郭威難道不忠於劉知遠嗎?劉知遠難道不忠於石敬瑭嗎?石敬瑭難道不忠於李嗣源嗎?李嗣源難道不忠於李存勖嗎?
總而言之,讓臣子想叛亂的原因,不是忠心不忠心的問題,而是權力格局。如果權力格局出了問題,就算臣子一心忠於皇帝,手下將士如果把他強行按在牀上,或是灌酒他,然後用一塊黃布裹他在身上,他除了哭乾眼淚,接受這種生米煮成熟飯的事實,還能有什麼辦法呢?
天雄節度使符彥卿來朝,帝欲使典兵,趙普以為彥卿名位已盛,不可復委以兵柄,屢諫,不聽。宣已出,普復懷之請見曰:“惟陛下深思利害,勿復悔。”
帝曰:“卿苦疑彥卿,何也?朕待彥卿至厚,彥卿豈能負朕?”普曰:“陛下何以能負周世宗?”帝默然,事遂中止。
從這層意義上,唐肅宗開始一度想信任郭子儀,後來終於選擇再度壓制郭子儀,大約與上面的原因非常相同。
唐肅宗不但一直防着郭子儀,更一直防着李光弼。
鄴城大敗後,帝國的平叛主力軍是由李光弼領銜的,但是這支軍隊上面有大元帥越王李係,李光弼只是副元帥。更主要的是,李光弼還受大太監魚朝恩節制,因為魚朝恩是代表皇帝監軍的。
而李光弼的下面,還有一個能與李光弼分庭抗禮、處處作對的僕固懷恩。
至於李光弼的周圍,還有相對獨立的田神功、董秦、衞伯玉、李抱玉等部。
要知道,這僅僅是中原地區的軍方大佬,山西、西北、江淮還有眾多的軍方大佬存在。這些人給李光弼面子,自然會承認李光弼現在是軍界一哥;不給面子,在這些人眼中,李光弼算什麼呢?
或言:“洛中將士皆燕人,久戍思歸,上下離心,擊之,可破也。”陝州觀軍容使魚朝恩以為信然,屢言於上,上敕李光弼等進取東京。光弼奏稱:“賊鋒尚鋭,未可輕進。”……懷恩憚光弼而心惡之,乃附朝恩,言東都可取。由是中使相繼,督光弼使出師,光弼不得已,使鄭陳節度使李抱玉守河陽,與懷恩將兵會朝恩及神策節度使衞伯玉攻洛陽。
最簡單而言,李光弼敢和皇帝對抗時,誰還會承認李光弼是軍界一哥呢?在這種背景下,他們動不動給李光弼臉色看,李光弼也只能忍着,因為不服氣真的打開了,李光弼估計也是白給。因為這些人以忠君大義給李光弼臉色看,李光弼敢不服,還要動手,你説皇帝會幫誰?如果皇帝把源源不斷的人力、物力、財力輸送給田神功之類的人,李光弼一定能打過人家?
總的來説,唐肅宗對李光弼控制,那是滴水不漏。
在這種背景下,李光弼自然不具備造反的實力了。但是平叛工作也很難強有力的進行,因為軍隊的這種權力格局下,很容易出現各種扯皮現象。
總的來説,叛軍以河北一隅之地,能與帝國長久的對抗,主要是因為軍人勢力崛起了。
一方面是皇帝不敢放手讓將帥平定叛亂;所以在平定叛亂時,總會設置各種制約,防止前方將帥尾大不掉。這樣玩的結果就是政府軍的戰鬥根本無法有效發揮出來。
另一個方面,也是將帥們難免會有養寇自重的念頭。所以就算大唐政府軍取得了優勢,在關鍵時候也無法把握。因為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既然是小朋友也懂得的道理,如果軍人集團有機會選擇,自然是儘量讓兔、鳥一直活下去。
光弼、懷恩渡河走保聞喜,朝恩、伯玉奔還陝,抱玉亦棄河陽走,河陽、懷州皆沒於賊。朝廷聞之,大懼,益兵屯陝。
三月,甲午,朝義兵至礓子嶺,衞伯玉逆擊,破之。朝義數進兵,皆為陝兵所敗。
最後,大唐帝國平叛工作進了收尾的階段,突然無法進行了,按傳統史書的説法,自然是因為皇帝讓僕固懷恩這個奸臣去負責平叛,總而言之,如果讓郭子儀負責平叛,哪有這種結果呢?
問題是,在當時背景下,郭子儀負責最後的平叛工作,它肯定也是這種結果,因為軍人集團勢力已空前高漲,郭子儀算老幾,就敢隨便破壞軍人集團的根本利益?
這就好像在奴隸主階級高漲時,華盛頓、傑斐遜那種聖人級別的人,他也不敢隨便壞奴隸主階級的好事啊!
在皇帝能控制軍人集團的時候,雖然軍方大佬都知道兔死狗烹,但也只能把兔子都抓光了;在軍人集團勢力高漲時,大家都想留幾隻兔讓皇帝玩,你就一心想把兔子都抓光了。你這不是想找死,又是想幹什麼?大家不要拿刀砍了,就是在關鍵時候,都找地方去拉稀,就能讓你當時連北也找不到。
失去這種背景下,叛軍依靠區區河北一隅之地對抗中央政府,那就是標準的作死行為。以這種實力對抗中央政府,短時間內實現割據是有可能的,但長時間實現割據顯然是無法想象的。
説到安祿山史思明的失敗。許多人常常會強調一件事,那就是安祿山、史思明先後橫死。因為基於英雄史觀去看,這種事的影響實在太大了。
朝義,其長子也,常從思明將兵,頗謙謹,愛士卒,將士多附之,無寵于思明。思明愛少子朝清,使守范陽,常欲殺朝義,立朝清為太子,左右頗泄其謀。
至於當時的佛教信徒,更把這一切歸於佛祖的偉力。總而言之,為什麼安祿山、史思明會先後橫死?你以為,這是偶然發生的,這是佛祖在保佑我們大唐帝國!
幸好當時信仰上帝的人,還沒有到大唐帝國,否則,肯定會説,這主要是上帝在保佑大唐帝國!否則,安祿山突然橫死、史思明突然橫死,這種如同抓住大獎一樣的事,大唐帝國怎麼能接連抓住呢?
其實呢,相對於一個政治集團,少了誰,也不是多大的事。
最簡單而言,唐玄宗老年痴呆了,有唐肅宗;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之類的人死於非命了,有郭子儀、李光弼。
更主要的是,唐肅宗死了,郭子儀被閒置了、李光弼打發到一邊了。結果怎麼樣?唐代宗橫空出世,讓僕固懷率軍在回紇友軍的協助下,只用了幾個月時間,就終結了安史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