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既沒有空調,也沒有暖氣的古代,古人們都怎麼禦寒消暑?

由 撒宏才 發佈於 經典


現如今,由於科技的迅速發展,人們因為天氣温度的高低而產生的抱怨在逐漸減少。夏天在空調房裏蓋着薄被,冬天在暖氣房裏吃着冰棍,一年四季皆為春秋,簡直是爽到不能再爽的事情。但這一切都是基於我們擁有現代科技,那麼,在科技發展不夠盡如人意的古代,既沒有空調,也沒有暖氣的古代,那人們冬天用什麼取暖,夏天用什麼降温呢,你知道嗎?


1、 夏季用冰鑑、竹夫人在一些古裝影視作品中,我們常常能看見每到夏日,皇帝就會帶着一大堆後宮妃子與朝中大臣,浩浩蕩蕩地前往避暑山莊避暑。避暑山莊類似於我們如今的度假村,或者像東北人總愛在冬季前往海南島一樣,都是由於季節天氣原因往別處地方去。但承德避暑山莊到底是皇親貴族才有資格前去的皇家御用避暑聖地,普通人是沒有辦法前去的,那麼古人們都怎麼來度過炎炎夏日的呢?


《周禮·天官·凌人》中有提及,''祭祀供冰鑑。''其中冰鑑就是古代人用來盛冰的器皿。《吳越春秋》上也曾記載:''勾踐之出遊也,休息食宿於冰廚。''這個冰廚,就是古代人夏季供備飲食的地方。冰鑑在夏天時用來盛冰,並將食物放置在其中降温,可當作早期的冰箱了,而這其中所用的冰都是在冬天保存下來的。古人們會在冬天時將冰存入地下十幾米的地方,保存良好的冰可以留存至夏季,這樣一來,古人們在夏天時就有冰可以降暑了。但是由於儲藏冰的地下室過於耗費財力,所以也只有富貴人家才能夠自由地使用冰,普通老百姓則只能通過上街購買店家推出的冰的飲食來降暑。不過冰到底是水做的,製作成本較低,所以冰的飲食價格也不會很高,是大多數人都能承受得起的。


不止冰鑑,古人們常抱在身上的''竹夫人''也是一消暑良器。所謂''竹夫人'',指的是用竹篾編成的竹簍子,中間鏤空,竹編如枕,體型圓長且鏤空,抱起來十分涼快。''竹夫人''又被稱之為''青奴'',早在唐朝時期就有出現,當時叫做''竹夾膝'',顧名思義就是用於憩臂休膝的清涼之物。類似於冰鑑、竹夫人等物件就能夠讓古人在炎炎夏日中體會到涼爽,這並不是古人見識少,而是他們知福惜福,懂得及時行樂,而非慾求不滿。


2、 冬季用湯婆子和食補《清稗類鈔·詼諧類》中有一則趣聞,乾隆帝南巡時,至天寧寺,聽到流言説天寧寺住持方丈不守出家人的清規戒律,似是破了色戒,於是詢問他有幾個妻子。住持回答:''兩個。''乾隆帝信以為真,仔細詢問,誰知住持解釋道,''夏擁竹夫人,冬懷湯婆子,寧非兩妻乎?''這其中,竹夫人是古人的消暑利器,而湯婆子則是他們的取暖法寶了。


古人們在過冬時,常會在房屋中備着燃燒的炭火盆取暖,但若是外出,則無法將火盆隨身攜帶,於是就出現了手爐、腳爐這類個人用的取暖用具。手爐一般為銅製,形似一個捧在手心的小南瓜,是一個迷你版的火盆。其內裏也是燃碳,但是手爐本身的製造工藝比火盆嚴謹許多,既能夠保存熱量不迅速流失,又能將熱量由內而外地傳導出來。古人們常將其捧於手心取暖,後來用的人多了,手爐的外觀也隨之美化,出現了許多吉祥如意的紋形雕刻於其上。


而腳爐,又稱湯婆子,類似於我們的熱水袋。內裝熱水,再塞到一個布袋子中,然後放到被窩裏伴人度過寒冷的冬夜,俗話説寒從腳起,有了湯婆子,古人們在冬夜就很舒適了。許多人不知道,在宋代以前,我國是沒有棉花的,沒有棉花也就沒有最基本的禦寒工具,那時候的古人們就只能用鴨絨、羊絨來作為被子的填充物,或是將打獵得來的皮草往牀上一鋪,然後穿上厚厚的衣服睡覺。


白天呢,沒有棉花,也不能將鴨絨被穿在身上,就只能靠熱氣騰騰的食物來禦寒。火鍋作為我國獨創的美食,不僅現代人愛吃,古人們也十分中意於它。據考究,戰國時期就已經有火鍋的存在了。當時叫做古董羹,用陶罐做鍋,一般以肉類作為食材,其中以牛、羊肉為甚,為寒冷的古人們增加了不少的火氣。古代條件雖然艱苦,且從歷史記載中可以看見,寒冬給他們的打擊是十分巨大的,光是顆粒無收就足以令他們滅亡。但他們依舊利用智慧衍生出各種禦寒抗暑的利器,這樣堅韌且不服輸的樣子值得我們學習。


3、 不必杞人憂天古人們禦寒消暑的手段也不只是這些。從許多流傳下來的歷史建築中,我們可以發現其特點,北方建築屋面坡度大,牆體厚,門窗洞口小;而南方建築屋面坡度小,牆體較薄,窗洞開得較大,格局更為通透。這也是根據南北方地域差異的不同,天氣温度的不同來制定的。北方下雪,天氣寒冷,就需要大坡度的屋頂來減少雪在屋頂的堆積,和通過厚實的牆體來延緩室內温度的降低;而南方天氣炎熱,雨季多,則需要大而通透的窗户來疏通房內潮濕悶熱的暑氣,利用薄牆來加快室內外對流。這些都是古人們的智慧,而我們不過是拾人牙慧。


現如今的我們在空調房裏做得久了,生活越發安逸,開始杞人憂天,甚至於煩惱其古人們的生活了。其實大可不必,因為在古代沒有汽車、沒有這麼多科技的廢棄物,沒有温室效應,他們的温度跟天氣都處於適宜的區間內,古人們是可以憑藉自己的智慧充分度過酷暑寒冬的。但我們也不用妄自菲薄,每個時期的人都各自有他的使命,時代在發展,我們也有屬於自己的事情要做。我們如今許多便利的雛形都是古人的智慧,古人們為我們留下了這麼多的寶藏,我們卻不能為後人留下一個破壞殆盡的大自然。科技雖要發展,但也是要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前進,否則雖進猶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