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學生的個人基礎薄弱,底子比較薄。在有限的一年複習時間內,他們只能跟隨各科目的老師隨大流複習。他們很難發揮主觀能動性,即使不跟上,或是厭倦應付。這使得一年復讀的效果不是很好,而且他們的實力沒有很大提高,這使得在高考中很難再取得好的成績。
很多復讀生沒有自己比較成體系的學習方法,自學能力和意識都不強,全靠老師引導甚至灌輸,對老師的依依賴性很大,但指導老師的複習計劃必然是照顧普遍的大多數,加上重視少數的優秀學生,這樣一來,很多這樣的復讀生就很自然的被“邊緣化”了,在復讀期間會舉步維艱,自然進步不大,在後面的高考中也就很難考好。
可以説,雖然這是一個很重的問題,但也是一個很小的概率問題。不能説重讀後參加高考的學生變化不大。決定復讀的10個考生中有9個在第二年參加高考時可以得分:有些考生只能進入二本線,但有些考生在復讀一年後只能進入專科。為什麼有些“高考工廠”在“複試市場”如此受歡迎?這不是因為學生可以在重新閲讀後得分,也不是因為他們想要的大學在重新閲讀後得分嗎?如果復讀根本沒有用,那麼每年的高考“四年級”學生又是從哪裏來的呢?
以我認識的一個孩子為例,第一次高考就在考上二本線上,並不打算去。然後我去了城外一所著名的私立學校做家教。去了沒多久就感慨萬分地對父母説:“你為什麼不早點送我來這裏學習呢?”
在第二年的高考中,孩子的分數比第一行高30分左右。進展很明顯,但他不滿意。他拒絕填寫志願者。他還對父母説:“我剛發現讀書的感覺。別阻止我繼續讀下去。父母沒辦法不得不讓他繼續補習,但約法三章這是最後一次,下一年考多少分都得走。
第三年的高考是2018年,孩子提高了大約70分(這年的題本身難度也降了,所以分數增加了很多),最後考上了一所985大學。兩年後,從二線到985線,我認為他值得。
沒有認識到重讀意義的考生在選擇重讀時必須小心謹慎。他們只能被迫復讀。一方面,他們浪費了一年的時間,另一方面,他們也浪費了學校寶貴的教育資源和父母辛苦掙來的錢。
作為一名復讀,我們不僅要認識到高考的重要性,還要認識到自己學科知識薄弱的缺點,所以如何在一年的再入學期內實現方法的獲取和時間的投入,這是一個非常值得反思的問題。
既然我們選擇了復讀,我們就應該有復讀的樣子,一個人沒有痛苦就不能享受幸福。第一次參加復讀是“反擊”的最佳時機。我們不能浪費時間和青春。
總之,經過一年的反覆閲讀,無論是“涅磐重生”,還是“高壓崩盤”,都與考生自身的基礎、勤奮和心態密切相關,以及正確的閲讀方法。如果我們正確掌握這一“後悔藥”,考生的生活軌跡可能會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