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發出應屆生“入職紅包”,養老行業人才困境能否用錢“解”?
近日,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財政局聯合發佈新政,對本科及以上應屆畢業生入職養老服務行業的,將分三年發放6萬元入職獎勵。目前,該新政尚未全文發佈。
近年來,用“錢”來吸引和留住高學歷、高素質人才已經成為多地向養老行業“輸血”的手段。廣西柳州早在2016年就已發佈此類政策。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以來,已有安徽、湖北、廣東、浙江、四川、福建、山東、江蘇等省份的部分地市出台類似政策。2020年,北京、上海、江蘇三地相繼也出台了省(區市)一級的養老人才獎勵政策。
在高校,養老服務相關專業被列為緊缺專業,缺少高素質、專業化人員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掣肘。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會長劉維林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增加收入可以一定程度上滿足從業者需求,更需要綜合施策,加快人才專業化、體系化培養,增強養老職業榮譽感和社會地位。
北京本科及以上應屆生入職養老行業將享6萬元獎勵
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財政局近日聯合印發的《北京市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培訓實施辦法》提出了用“錢”引人、留人的獎勵政策。
對應屆畢業生進入養老服務行業的,將分三年發放入職獎勵,本科及以上獎勵6萬元,專科(高職)獎勵5萬元,中職獎勵4萬元。
對養老護理崗位的在職人員,結合其職業技能等級,按照500元至1500元不等的五個檔位,直接向本人發放津貼。
同時對養老服務人才開展培訓,培訓時間不少於40學時,考試合格的按照每人1500元給予培訓機構補貼。每年將培訓不少於1萬名養老護理員、500名機構負責人、500名老年社會工作者。
目前,該份《辦法》的全文尚未公佈。今年7月,北京市民政局曾對該份《辦法》公開徵求意見。對比徵求意見稿,上述政策有明顯調整。
養老護理崗位的獎勵津貼由徵求意見稿中的每人每月1000元,細化為500元至1500元五個標準;養老服務人才的培訓時長由徵求意見稿中的不少於24小時調整為不少於40小時,對培訓機構的補貼由徵求意見稿中的900元/人增加到1500元/人。
同時,徵求意見稿中對政策受益對象有明確要求,比如,享受入職獎勵政策的應屆畢業生需要“專職從事養老服務工作”,享受養老機構護理崗位獎勵津貼的要求其“從事一線護理工作”。
用“錢”留人早有先例,獎金需分多年“拿完”
記者梳理發現,早在2016年廣西柳州就出台了《柳州市養老機構養老護理員從業獎勵實施辦法》。
《辦法》規定,對取得國家養老護理員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和技師職業資格證書,並在護理崗位連續從業兩年以上的人員,分別給予每人500元、1000元、2000元、3000元的一次性從業獎勵。
2018年以後,出台相關獎勵政策的地區明顯增多,包括安徽合肥、湖北武漢、浙江杭州、廣東廣州、江蘇南京、江蘇連雲港、江蘇宜興等地。
今年,廣東深圳、福建泉州、福建福州、四川瀘州、山東青島、江蘇無錫,以及北京、上海和江蘇省均出台了養老行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獎勵措施。
梳理發現,學歷要求在各地政策中多有出現。應屆畢業生入職養老行業按照不同學歷可拿到不同額度的一次性入職獎勵;已經在職多年的“高學歷”人才也能夠補充享受到相應的獎勵。
比如,江蘇連雲港規定,對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大學專科、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分別給予4萬元、3萬元、2萬元的一次性入職獎勵,非全日制畢業生按照上述標準的70%進行獎補。
江蘇南京針對“從事護理崗位滿5年”的在職人員,分別根據三類學歷給出了5萬元、4萬元和3萬元的獎補。
在此基礎上,一些地區通過調整獎金髮放方式等辦法,增加了“高學歷”養老人才獲得獎金的門檻。
在江蘇宜興,前述三類學歷的畢業生若入職養老護理崗位,則可分別得到6萬元、4.8萬元、3.6萬元的入職獎勵,不過,獎勵需要分五個年度“拿完”。
部分地區設置專業要求,養老相關專業緊缺
部分地區對“高學歷”養老人才所學專業提出要求。
比如,福建福州要求相關人才屬於養老護理、醫護、康復和社會工作等專業,一次性入職獎補需要分3年“拿完”。
浙江杭州則放寬了入職獎補的專業限制,將“要求學歷和專業對等”調整為“符合專業大類類別”,老年服務與管理、家政服務與管理、護理、康復治療、中醫護理、中醫康復保健、康復技術等均在範圍內,補助在畢業生入職連續工作滿3年和5年時分兩次發放。
在高校,養老服務相關專業被列為緊缺專業,也因此,一些地區加大了專業建設方面的投入。
福建福州就提出,在福州市的高等院校、中等職業學校和技工院校,開設老年服務與管理、老年護理等養老服務相關專業的,給予60萬元一次性經費補助。
安徽合肥出台了專業人才的學費減免政策,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技工學校)全日制畢業生在所供職養老機構工作滿3年的,給予一次性學費補償3000元;高等院校全日制畢業生及技工院校全日制高級工班、預備技師班畢業生在所供職養老機構工作滿3年且未獲得前款學費補償的,給予一次性學費補償6000元。
專家
養老人才要注重多層次培養、留住人才需綜合施策
上述內容折射出中國養老服務行業的人才困境:高校裏相關專業緊缺;實踐中,專業素質高的從業者仍有巨大缺口,制約了養老行業的發展。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會長劉維林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隨着老齡化趨勢不斷髮展,養老服務需求隨之增加,但與之相比,我國養老人才培養從數量到體系存在嚴重不足,增加收入可以一定程度上滿足從業者需求,但更需要綜合施策,加快人才專業化、體系化培養,增強養老職業榮譽感和社會地位。
北京市老齡辦公佈數據顯示,2019年底,按15歲-59歲勞動年齡户籍人口撫養60歲及以上户籍人口計算,北京市老年撫養係數為44.3%,比上年增加2.1個百分點,這意味着北京市每2.3名勞動力在撫養1名老年人。劉維林表示,老齡人口規模增加,意味着老齡服務需求增加。
服務需求中,最典型的包含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失智老年人、失獨老年人等剛性照料需求,同時,服務內容也從基本的生活需求,到精神文化需求、醫療衞生需求等多方面不斷增長,而滿足這些需求都靠更加專業化多樣化的養老服務人才來完成。
“目前來看,我們的養老服務人才非常匱乏,多層次的養老人才從總量上嚴重不足。”劉維林表示。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曾介紹,截至2018年底,我國患有慢性病的60歲以上老年人達到1.5億,佔老年人總數的65%,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達到4400萬。但從民政部曾公佈數據來看,專業養老護理員數量僅有30萬,從國際上公認的1:4的服務數量比例(一個養老護理員照料4位失能半失能老人)來看,缺口巨大。
然而,從事養老產業或養老服務,一方面職業榮譽感和社會地位不高,另一方面薪酬待遇、發展前景、上升空間有限,造成專業人才不願來、留不住等情況。“很多人對於這份職業的看法就是‘伺候人的’,很多學生家長可能就不願意讓孩子學習從事。”劉維林説。
事實上,從事老年服務需要從業者既具備照料技能,還要掌握老年心理學、老年生理學、老年社會學,對於醫學知識和經驗也有較高要求。而這部分需求既在認知上存在偏差,也需要更加專業的人才培養。
劉維林認為,解決多層次養老人才短缺問題,需要政府、市場、社會、家庭和個人的綜合施策。從教育體系來説,大學、大專、中專需要相應的加強專業設置,實現從理論到技能的人才體系培養;服務人才就業、創業、市場環境、人才管理等也需要相關部門的政策保障;社會對於養老服務也要改善認知和評價等各方面。“但我們也要看到,很多年輕人的社會責任感增強,越來越願意參與到這個行業中,對於養老行業發展我也十分看好。”劉維林説。
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 馬瑾倩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