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風兒風捲殘雲,看土地乾枯殆盡,看世間飽經滄桑,看小編介紹
李定國和鄭成功的起底是大致相同的,這兩位都是南明永曆政權抗清名將。李定國自幼成為張獻忠的義子,跟隨着張獻忠歷經磨難,轉戰大江南北,後來歸順南明政權,可以算得上是南明王朝最後的倚重,因此被稱為"南天一柱"。
而鄭成功原本就是南明政權的大將軍,因戰功卓著,賜為國姓朱,所以又稱為"國姓爺"。作為南明政權的中流砥柱,李定國本來和鄭成功一樣會名彪青史。但奇葩的是,在中國的歷史上,李定國的形象遠遠不及鄭成功,這裏面到底有什麼緣故?就讓我們站在歷史的高度,來仔細剖析一下。
話説這李定國成年後,在張獻忠的耳目渲染之下,勇敢善戰,戰績輝煌,很為張獻忠器重,被封為安西將軍。後來在張獻忠死後,李定國帶領自己的團隊忠效南明政權。
永曆六年,李定國集結八萬雄兵攻湖南。取沅州,賺靖州,所向披靡,直逼桂林。在李定國的強大攻勢之下,清軍潰敗,主帥定南王孔有德被逼自殺身亡。至此,李定國勢如破竹,直搗桂林,劍指長沙。
清廷驚慌失措,聞訊大驚,增派親王尼堪率軍十萬大軍前來抵抗。為避鋭氣,李定國採用示弱戰術,退守衡州。清軍不知是計,盲目尾追,一頭扎進李定國的伏擊圈。霎時間清軍四面楚歌,潰不成軍,尼堪被陣前斬首,十萬大軍灰飛煙滅。一時間,大江南北,李定國聲名大振,南明的抗清鬥爭由此開啓了新的局面。
清朝初期,在東南沿海,堅持反清復明事業的主要代表,一個是李定國,另一個就是鄭成功。由於他們在抗擊滿清的戰爭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清廷。在李定國、鄭成功等人的鼓舞和激勵下,廣東、廣西各地義師和百姓羣起響應,南明大有"星火燎原"之勢。
針對這一局面,李定國盯着了廣州這個地方。其實,李定國的戰略思想很是貼近實際,作為的咽喉之地,廣州的戰略位置很是重要,作為一個根據地,廣州無疑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要地。
李定國知道,單憑自己的力量,難以實現建立廣州根據地的戰略構想。於是,李定國給遠在福建沿海的鄭成功寫信,邀請他出兵,一起共同攻打廣州的門户——新會。在書信中,李定國陳述了廣州的重要意義,並展示了他們創建這個根據地美好的前程。
按照約定,鄭成功方面最好在當年10月出兵,那時候就可以與李定國東西呼應,一舉拿下廣州。問題是,計劃沒有變化快,在種種因素之下,鄭成功姍姍來遲,一直捱到12月才派兩位督軍西進。
而這時,苦苦等待鄭成功的李定國已箭在弦上,無奈之下單獨在攻打新會落得個全軍潰敗,20萬大軍消耗殆盡,李定國敗退南寧,至此一蹶不振,建立廣州根據地,乃至進取中原的設想成為空談,留下一片遺憾。
與李定國一樣,鄭成功忠於南明,始終堅定不移不屈不撓地與清軍作戰。比如鄭成功的十萬雄師一度圍困南京,順治帝十分震驚,居然作出了退居關外的打算。
只不過,在進攻南京失敗之後,在鄭成功認為,隨着清廷沿海遷界,光靠金門、廈門等彈丸之地來進行抗清大業,戰略縱深顯然不足,於是便把注意力轉向台灣。
自古以來,台灣就是華夏的一份子。明末時期,天下大亂,荷蘭商人採用蠶食戰術逐步將台灣鯨吞。
1661年3月1日,鄭成功組織鄭軍共計25,000人,作為第一梯隊,勇士們祭江候風,23日出海,先期抵達澎湖列島,然後轉進台灣;4月1日進台灣一個潮汐口,經過幾天激戰,當時的荷蘭攝政城掛白旗投降。半年鏖戰後,鄭成功攻佔台灣安平城堡,最終把荷蘭人趕走,光復台灣島。
毫無疑問,鄭成功收復台灣的歷史貢獻,後世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人們把這次的渡海作戰形容為人類有史以來空前規模的戰役,尤其在跨海登陸作戰方面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它決定了台灣之後幾百年命運。政治意義遠遠高於軍事價值。
鄭成功驅逐荷蘭人以後,一是按照大明的禮制,台灣改名為"東都"。二是為解決兵糧問題,寓兵於農,開墾農田,自給自足。三是在鄭經主政台灣時,參照大明體制,建立行使及於全島的政治機構,四是文化教育也是照搬大明的版本。
所有的這些無不在表明台灣有史以來就是祖國的一份子,而鄭氏在台灣的統治只不過是大明的政治的延伸。
在之後的二十多年裏,台灣一直在鄭氏的關切之下恢復生產,人們安居樂業。在清朝接管之後的幾百年間,台灣一直是祖國版圖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歸結起來,我們認為,作為一代名臣,鄭成功和李定國對中國歷史的貢獻無疑是名垂千古的。
1、 李定國能夠視大明為靈魂,喋血17年奮勇抗爭。能夠仿效岳飛刺字,慷然精忠報國。能夠迎永曆帝入滇,不計較個人得失。能夠在妻子家屬被清廷屠殺之後,依然慷慨發聲,交代自己的兒子寧可死於荒野也決不投降!這是何等的男兒錚錚鐵骨,以至於到如今,雲南人依舊把李定國認定為滇中的脊樑。
晚清革命黨人的起義領袖蔡鍔,起義的初衷就是以李定國為榜樣,毅然決然抗爭滿清的統治,決心要推翻這個封建王朝。拿章炳麟的話來説,願我們雲南人,永遠記住李定國!其實我在想,不只是雲南人,每一個華夏子孫都應該記住李定國這個名字!
與李定國相比較,作為同時期的知名人物,鄭成功的成功不僅僅在於和李定國一起挽救南明政權,因為這説到底,是一個國家內部的更換替代,而這,在鄭成功的眼裏,也許是小節。我們縱觀歷史的一些篇章來看,也許是鄭成功看得比李定國要遠一些。
2、 台灣自打漢朝末年,就一直孤懸在外,長期處於政治的盲區,以至於幾度失去方向,去向渺茫。由於地緣的關係,鄭氏一家一直與台灣關切度很高,先是鄭成功的父親一度攻下台灣,而後便是鄭成功自己,再往下又有鄭經。
可以説台灣與鄭成功一家前世有緣。鄭成功收復台灣,後來鄭經把台灣改稱東寧王國,甚至日本英國都把台灣作為政治實體來對待。但是,無論是鄭芝龍還是鄭成功,乃至以後的鄭經,鄭克爽,從來想都沒有想過把台灣從祖國懷抱裏脱離出來。他們依舊認為自己是大明的臣民,是華夏的一份子。
3、鄭成功收復台灣,不僅僅是昭示台灣是中國固有領土這個事實,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失而復得的這個寶島的行為本身的現實意義。在當下的現實中,告訴人們的是,在當時的狀況之下鄭成功可以跨海取勝,完美收復台灣,相比之下的今天就很有借鑑價值。
由此我們説,無論是鄭成功還是李定國,但凡是為華夏的崛起,為中華的完美做出貢獻的人,但凡是為國盡忠,為民請願的人們,歷史總會記起他們,後人總會懷念他們,崇尚他們!
介紹完啦,小編期待與您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