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被滅,為何沒有“糾糾老秦,共赴國難”場景,老秦人去了哪?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這是一句出自《大秦帝國》的話。這句話和所有保家衞國的口號一樣,沒啥特殊含義,説的就是老秦人凝聚在一塊,對抗着其它諸侯國的兼併,尤其是壓着秦國打了好一陣子的魏國。

可為何劉邦的反秦義軍逼近咸陽的時候,秦王子嬰既不組織都城防禦,也沒考慮離開咸陽轉戰翻盤,而是乖乖捧着傳國玉璽跪着投降。曾經熱血沸騰保家衞國的“老秦人”,都去了哪裏呢?

要理清“老秦人”的去向,我們就不得不提及秦國曆史上的重要節點——商鞅變法。

秦國襄公立國以來,先是與突入關中平原的戎人爭奪生存空間,曾有幾代秦公戰死沙場。到了秦穆公時代,終於打出了“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的局面,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分析秦穆公的背後,促成“霸西戎”事業的,是百里奚、蹇叔、由余等賢臣,以及秦國嬴姓公族。這些人掌握着秦國的各層級權力,他們的後代血脈,便構成了“老秦人”的上層基礎。

由此可見,奴隸制階段的秦國,最初“老秦人”的概念,指的是秦國公族、功臣的後裔,也就是秦國統治階層。“家國同體”的權力結構模式,使得他們無論是出於保家衞國,還是出於維護自身利益考慮,都會衝鋒陷陣在對外戰爭的第一線。

但當時代進入戰國兼併的階段,各國都在巨大的生存壓力下,主動或被動地對國內結構,進行一系列小的調整、大的變革。

比如,魏國在魏文侯時代,就在李悝和吳起的主持下,對全國的軍政結構做出了一番脱胎換骨的改變,夯實了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實力,並在此基礎上訓練出了第一支職業化軍隊——魏武卒!

秦國老士族林立的社會管理模式,顯然幹不過組織能力更強的魏國。在吳起率領的魏武卒爆錘下,秦國直接丟了河西之地,史書記載:

“吳起守河西,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均解。闢土四面,拓地千里”。

歷史在這裏告訴秦國,儘管秦人憑着頑強的血氣,在“糾糾老秦,共赴國難”的慷慨悲歌下,連着幾十年一波波地去衝擊魏武卒,但那一套“老秦人”社會組織模式,顯然不能夠衝破吳起的河西防禦體系。

改變這一局面的是兩個人,秦孝公+商鞅的CP組合!

就是這兩個人在秦國內部搞轉軌改革,帶來了秦國的強大。或者往大了説,是開啓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序曲。

秦孝公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發佈求賢令,不惜開出“吾且尊官,與之分土”的大價碼,直接承諾事成之後割一塊地!這對那些周遊列國,四處尋找機會的人才們,可是太有誘惑力了。

很快,商鞅就找上了門。他給秦國帶來了一副猛藥,那就是變法!

我們抽着看幾條內容:

1、編訂户口。具體就是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的結構,對秦國所有的老百姓進行整編,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户籍,開始按户按人口徵收軍賦。

2、獎勵農耕和軍功。這個就比較好理解了,不管你有沒有文化,哪怕你就是個一字不識的文盲,只要是你上戰場殺敵,或者種地納糧很積極,也可以建功立業、光宗耀祖。

3、推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這條説白了就是剝奪老士族的基層管轄權,換成由秦廷直接任命的官吏,接管基層管理的各項業務,從源頭掌握人口、糧食等資源。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商鞅的套路,總的來説就是要老士族靠邊站。而且還制定出新的遊戲規則——想要獲得爵位,行啊,你拿糧食來啊,你去打仗砍人頭來啊!

可以想象,以往秦國搞戰爭動員,秦公得找老士族小心翼翼地商量着要錢要人,這會直接就能通過郡縣官吏,按照户口徵召兵員和物資。比起連着幾百年積累起的老資格士族,郡縣官吏使喚起來效率高多了。

當然,老士族也不會甘心放棄以往的權力,具體表現就是秦孝公前腳剛蹬腿,以嬴虔、甘龍、杜摯為首的老士族,就對“罪魁禍首”商鞅進行了猛烈反撲。

新繼位的秦惠文王,搞死了起兵自保的商鞅,並且還以五馬分屍的酷刑車裂了商鞅的屍體,給老士族們出了一口憋着許多年的氣。妥協的結果,是同時也破除了商鞅在秦國搞“上約君,下約民”的最高法治理想。

但商鞅變法前,那種老士族直接主政的局面,沒有在秦國復辟。秦孝公時代推行20多年的“耕戰軍功授爵”遊戲規則,已經在秦國社會形成難以撼動的根基了,所以商鞅變法理想的“下約民”部分,在秦惠文王的選擇性保留下,獲得了延續。

也就是説,秦國的老士族仍在,但“老秦人”羣體,卻因為耕戰體系的成型,脱離了老士族的控制,由依附老士族吃喝拉撒,經過商鞅“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的組合模式,最終成為秦廷直接管轄的以家庭為單位的老百姓。

這樣的老百姓,過日子關心的是啥?只要交完秦政府規定的皇糧國税外,剩下的就是老婆、孩子、熱炕頭了。

鋪墊完上面長長的背景,下面講起秦朝滅亡前的“老秦人”問題,就很清晰明白了。

秦末農民起義,本質上是老百姓忍受不了秦朝無休止的暴政,並不是吃不上飯,餓得受不了才造的反。

搞萬里長城、秦直道、修靈渠、卻匈奴、徵百越,站在國防體系建設和地緣政治角度,都也還説得過去,但啥阿房宮、驪山陵之類的個人享受工程,可就有些濫用民力無度了。

阿房宮到秦朝滅亡都沒修建完工,驪山陵更是動用70萬人力搞的國家工程。後來斬蛇起義的劉邦,就是在帶隊去驪山修皇陵,走到半道上隊伍里人跑掉的太多,反正也沒辦法交差了,所以一咬牙乾脆就帶着幾個鐵桿兄弟反了丫的。

秦廷這時能動用的,大致是三個兵團:章邯的驪山刑徒軍(20萬)、王離的長城兵團(20萬),以及在南方兩廣駐紮的南越兵團(50萬)。

三個兵團中,最具有“老秦人”意識的,應當是王離的長城兵團,這波人救火也最猛,鉅鹿之戰正面硬剛項羽的,就是他們。只可惜,王離的爺爺王翦,能戰死項燕滅掉楚國,輪到項燕的孫子項羽這一輩,因果輪迴地把王離的20萬長城兵團精鋭給幹挺了。

章邯的驪山刑徒軍,在看到項羽幹翻王離後,感覺自己一股就不是項羽對手,更別提那麼多想跟着項羽來撿裝備的諸侯聯軍了。於是且戰且退,沒多久就投降了,最後被項羽設計給全部坑殺。

刑徒軍是秦廷按照“軍功授爵”的遊戲規則,臨時組建的生力軍,兵源上跟老秦人,也就不搭什麼邊了。

至於嶺南兵團,直接就關起門來自己過日子了!

為啥?這些人大多是被秦所滅六國之地徵召的兵員,讓他們在危機時刻挽救大秦江山?憑啥!況且,由嶺南穿越反秦義軍的地盤,去支援關中的咸陽,面對的還是項羽這樣的猛人,算啦!還是留在廣東嚼檳榔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67 字。

轉載請註明: 秦朝被滅,為何沒有“糾糾老秦,共赴國難”場景,老秦人去了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