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推“開學公開課”:是知識普惠更是流量向善

在什麼地方,你可以近乎零門檻地聽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講電影、聽天文大咖苟利軍講天文知識、聽物理大神曹則賢講讀書方法論?

答案是:在抖音直播間。

9月2月至15日,抖音舉辦了“方寸之間遇見知識——抖音開學公開課”活動,邀請洪子誠、戴錦華等8位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武漢大學的教授學者,圍繞文學、電影史、物理學、生物學等領域直播分享通識知識,旨在拉近更多人與知識的距離。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大學裏的不少名師公開課乾貨多、內容實、營養足,但經常是一座難求。換句話説,名師公開課“不是你想聽,想聽就能聽”——空間與時間的限制,讓大眾對那些線下公開課可念不可及。

好在有互聯網。互聯網學者克萊·舍基説:技術的作用,在於通過消除信息的地方侷限和集體性反應所面臨的壁壘這兩大阻礙。就知識傳播而言,互聯網的作用也在於消除知識流通的空間侷限與時間掣肘,降低了知識獲取的現實門檻,擴大了知識傳播的覆蓋廣度。“想學就學”,正越來越多地突破時空桎梏。

這其中,短視頻和直播對知識傳播的場景重構價值不容小覷。短視頻的直觀化、輕量化呈現,直播的即時化、人格化傳播,都能帶動學者破圈、知識出圈,也能拆掉知識跟網民之間橫亙的壁壘,拉近二者間的距離,真正實現“方寸之間,遇見知識”,滿足隨時隨地學習的需求。

這樣一來,人們不必打開電視,就能看短視頻裏的“百家講壇”,也不用跑到高校裏,就能聽戴錦華教授講述“電影的每一次創造都是一次偶然,是最偉大的幸運“,聽苟利軍科普“隨着(火箭加速)這一技術的發展成熟,相信實現星際旅行終有一日能得以實現”,聽曹則賢闡述讀“讀不懂的書”的價值。短視頻可以成為“沒有圍牆的大學”,直播也可以成為知識“傳送門”,促進知識流動,厚植學習氛圍。

讓原本被侷限在書本和課堂裏的知識,更徹底地突破時空限制,連接和觸碰到更多的人……作為短視頻平台的抖音扶持知識類內容,推出“開學公開課”,實現的是知識普惠,體現的是流量向善。

知識需要普及,而不應該成為“曲高和寡”之物。在以往,時空限制框定了知識傳播輻射面的上限,那可能就是1對100。可現在,有了短視頻和直播,知識傳播完全可以實現“1對100的N次方”式的裂變式傳播,畢竟,這些新興傳播載體能最大程度地拉低傳播門檻。

只不過,知識普及需要降低知識獲取門檻,還要對知識“內容池”不斷增容。在這方面,無論是邀請名家入駐,還是主動打造“開學公開課”,都是抖音助力知識分享的積極嘗試。當無數人可以通過這類平台獲取海量知識,那國民知識文化層次也能在無形中得以提升。

據瞭解,從2020年疫情期間開始,抖音就率先聯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展開不定期直播,邀請在校老師在線講課。報告顯示,全年有超過3600萬人在清華大學的直播間進行學習。這不啻為短視頻推動知識普及的價值印證。

知識需要惠及,而不應該“大門只向付費者而開”。當今社會,整個社會的知識總量在指數級增加,但知識分佈並不平衡。本來知識傳遞該像“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可現實是,受限於物質條件與地域因素等,很多貧困地區的塔基人羣知識獲取途徑有限,這造成了知識流通的結構性失衡。

但不論是“線上百家講壇”,還是“開學公開課”直播,都是免費地向所有人開放,這顯然有助於讓知識之水流向那些乾涸之地:那些貧困地區的人們也可以不必耗費金錢成本,就用知識甘露消除求知飢渴;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知識窪地人羣也可以通過低門檻的接收路徑,在線上知識“加油站”裏汲取大量有用的知識。

亞里士多德曾寫道:好的社會擁有三種生活——創造知識和生產力的生活、享樂的生活以及沉思的生活。這其實就需要知識被創造、被傳遞,進而啓發更多人的思考。

而平台助力知識共享,帶動知識普惠,就是打開個體知識獲取路徑與社會思考能力的努力。讓知識實現有效的普惠性傳播與浸潤式傳遞,彰顯的是流量向善的鮮明價值取向。這會提升社會的人文氛圍,豐富民眾的精神生活。

流量應該向善,知識應該普惠。就此看,諸如此類推動知識普惠大眾的努力,顯然多多益善。(仲鳴)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49 字。

轉載請註明: 平台推“開學公開課”:是知識普惠更是流量向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