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各地此前公佈的消息,23日開始,全國各地將陸續進入高考“放榜”時間。高考成績公佈之後,考生將進入到志願填報的關鍵環節。如何從2000多所高校中選擇合適的專業和學校,成為考生和家長要再次面對的“頭等大事”。志願填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這也容易被一些社會機構和騙子所利用,實施詐騙。提醒考生和家長,目前沒有任何招生考試機構、高校與社會機構或個人開展高考志願填報指導的合作,切勿輕信所謂的“天價”志願填報指導服務。同時,高考結束與被高校錄取前這段時間是考生心靈的“真空期”,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家長需要多多關注。
高考成績陸續公佈明日9省份可查高考成績
根據各省份此前公佈的時間,6月23日起各地將陸續公佈高考成績,查分時間主要集中在23至26日。
據官方已公佈的信息,23日起,內蒙古、上海、安徽、江西、廣西、四川、雲南、甘肅、寧夏等9省份的考生可以查詢高考成績。山西、吉林、貴州、陝西等地將在24日公佈成績。
更多的省份,如北京、天津、河北、江蘇、河南、湖北、湖南、海南、重慶、西藏、青海等十餘省份將集中在25日公佈考生成績。
另外,今年,為方便考生和家長及時查詢成績,除了各地教育考試院官網,一些省份也開通了微信等查分渠道。
例如,陝西的考生可通過“陝西考試招生”微信訂閲號下方的菜單欄“成績查詢”查詢本人高考成績。
十年寒窗苦讀 志願填報可別都“押”在機構上
不少考生家長髮現,今年上半年,孩子就讀高中門口出現了許多高考志願填報機構的工作人員在做宣傳,基本都有自己的獨立門店,也有高中任課老師會介紹一些志願填報機構。一些家長抱着試一試的態度,加入了這類機構的微信羣,參加線下“宣講會”,部分家長會“下單”。
學生和家長正在高校招生諮詢會現場瞭解相關信息(資料圖)
艾媒諮詢日前發佈的分析報告顯示,2021年上半年通過志願填報輔導或輔助軟件獲取志願填報信息的比例為32.2%,2020年同期數據為28.2%。從往年的人工經驗分析,變為基於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相關技術的“排兵佈陣”,應需求而生的高考志願填報市場似乎已成為“高考經濟”中的“新風口”。
高考圈的一位早期投資人透露,目前是我國全面推行新高考的關鍵時期,志願填報諮詢行業正處於爆發期,“行業未來或許以大數據、人工智能作為基礎平台,解決80%人羣的需求;人工指導服務20%的人羣”。
但也有業內人士提醒説,需求和供應暴漲,整個產業處於“亂序”狀態。尤其新成立公司幾乎都是“花式營銷”,定價和服務等完全沒有行業標準,智能填報系統背後的數據基本都是公共數據的篩選排序,魚龍混雜的市場亟待相關部門進行規範。
某中央媒體官方微博近期發佈的投票數據顯示,多半網友認為高考志願填報機構“不靠譜,都是花式宣傳營銷”,25%左右的網友認為“不好説,要看機構資質”,僅有少數網友認為“機構靠譜且掌握信息比較全面”。有網友留言:“對於剛踩(分數)線的人來説還是有必要,要求一個剛高中畢業的人在半個月內掌握填志願技巧有些強人所難。”
儘管志願填報“智能化”服務或將成為趨勢,但面對種類繁多的服務機構,考生和家長仍需要注意謹慎選擇,志願填報市場也仍有諸多現實問題值得探討。十年寒窗苦讀,可別把志願填報都“押”在機構上。
衡水某知名高中副校長對記者説,新高考第一年,高考志願如何準確填報,還需要等教育部門志願填報指南下發後進行研究,“校外的確有不少志願填報機構,作為高校和老師,我們不會推薦考生使用機構填報。如果考生和家長一定要選擇機構,需要提醒的是,連多年從事教育的老師們都在謹慎嘗試第一年新高考報考,那些校外機構人員又能懂得多少呢?”
著名教育專家熊丙奇曾在媒體發表評論稱,“互聯網+”大數據為志願填報提供了不少便利,但當前由於准入門檻低,研發志願填報類機構魚龍混雜,有些缺乏專業知識,可能會誤導學生填報志願。要看到機構為考生和家長提供志願服務的積極作用,但需要讓志願填報服務行業規範有序,同時高中學校要重視對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提高學生自主進行生涯規劃的意識和能力,以此促進提供志願服務的機構提高專業性和服務質量。
6月16日,教育部在官網發佈預警,目前沒有與任何招生考試機構、高校與社會機構或個人開展高考志願填報指導的合作,切勿輕信所謂的“天價”志願填報指導服務。6月22日-28日,教育部“陽光高考”信息平台將舉辦“2021年高考網上諮詢周”活動,各招生高校將通過文字問答、視頻直播兩種方式為廣大考生提供免費的志願填報諮詢服務。
地域+職業+專業+學校 志願填報四項原則要牢記
第一是地域優先。如果學生在職業和學業發展、學校選擇方面還沒有建立非常清楚的目標,那麼可以優先考慮地域。不同的地域,不僅文化底藴各異,還代表着不同的學校教學資源、經濟實力和就業機會。
第二是職業優先。這一原則適合於職業選擇已經“有譜”、分數較高有選擇餘地的考生。比如喜歡教師這一職業,那麼第一就要選擇填報師範類專業。
第三是專業優先。這一原則最適合專業特長明顯的考生,當然也適合分數相對較低的考生。對前者,考生可以列出自己喜歡的專業和學校,結合分數在可能達到的區間內選擇。對分數較低的考生,學校選擇性不多,專業的重要性就更為突出,建議選擇技能性較強的專業。
第四是學校優先。三種考生較為適合這一原則。一是考生還沒有明確的職業選擇,各門成績又比較均衡,就比較適合優先選擇學校。二是踩線的考生,考慮到“掉檔”可能性較大,首先選擇學校以保證就讀學校的層次。三是準備將來出國深造的考生,選擇在國外認可度較高的國內名校,有利於出國申請成功。
必須説明的是,上述四個原則及其排序沒有一定之規,一定要結合考生自身的情況、高校招生具體政策、招生計劃數等因素綜合參考使用。
關注“後高考心理”期 防範“災難化”思維
高考結束與被高校錄取前這段時間,通常是考生心靈的“真空期”,考生既要承受因考試成績和自己預期有較大差距而產生的焦慮和自責,又要承受因等待錄取而產生的心理煎熬;既要面對前途命運的莫測,又要面對來自周圍人的各種詢問。這些都會讓剛剛擺脱高考壓力的考生繼而進入另一個心理壓力期,也就是所謂的“後高考心理”期。
面對“後高考心理”期,考生和家長都必須明確一件事情,那就是,高考並不是唯一的出路。
長期以來,孩子總是被灌輸“好好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的觀念,而學習是艱苦的,高中三年是要“熬”過來的。那麼高考後,學生放縱自己的行為也變得可以理解,這主要是出於一種過激的補償心理。娛樂本身沒有錯,但要約束好自己,不能把放鬆變成放縱。家長也不要下意識地縱容孩子的作為,而應給孩子一定的引導和建議,或為其創造一些接觸新環境的機會。
此外,考生和家長更應該意識到,學習應該貫穿人的一生,而高中三年也是培養學習習慣的三年。高考是人生的一個重要節點,高中生涯的結束並不意味着學習的結束。認識到這一點後,考生要理性面對現實,這包括兩方面:第一是認識到高考已經結束,成績是自己文化水平、心理素質、臨場發揮等因素的綜合結果,不管最後結果如何,都要接受這一現實;第二是不要怕別人説,積極交流與溝通。
由於成績不理想,很多考生考後選擇迴避社交,但這樣很容易沉溺在抑鬱的情緒中無法自拔。因此,考後應多跟家長、同學、朋友等身邊的人交流,一來可以緩解緊張情緒;二來可以融入和諧的氛圍,不易思想偏激;三來能夠及時掌握到考試錄取資訊。
最後,防止“災難化”思維很重要。家長應該仔細觀察孩子的表現,如果孩子經常説一些像“活着真累”“幹什麼都沒興趣”“人死了會是什麼樣子”等話題,或有整日悶悶不樂、不出門、愛哭、易怒、食慾下降、失眠等表現,家長一定要找專業的心理醫生及時干預。
(大眾網·海報新聞編輯 高娜 綜合自光明日報、中國新聞網、中國青年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