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大秦賦》的熱播,今天繼續談談王翦。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善攻,廉頗能守,李牧善以弱勝強,王翦好像啥都不沾?王翦懂政治啊。論打仗王翦可能不是第一的,論軍政兩開花,其他三人拍馬也趕不上王翦。如果將四大名將按政治智慧排序,白起和李牧不及格,廉頗在及格線上晃悠,打個小抄還能過關,而本文主人公王翦,則是滿分學神。
為啥?王翦碰到的君主是比秦昭襄王還難伺候的秦始皇,他卻能讓秦始皇給他傾國之兵,最後又全身而退,在四大名將裏下場最好,憑啥?就憑他洞悉了君王的致命弱點——缺乏安全感。他不僅能洞悉這一點,關鍵還能解決這個問題。就憑這手硬本事,這才在危機四伏的戰國活的好好的,最後開開心心退休。
大將王翦
君主和女人其實沒啥不同。女人最缺什麼?安全感啊。這是刻在女人基因裏的。古代男人出去幹活,出去打仗,女人在家看家照顧孩子,男人不在了咋辦?男人出意外咋辦?所以她需要男人不停的買房買車,做這做那,都為了滿足她的安全感。
君主如女人,都缺安全感
君主其實也一樣,他們都普遍缺乏安全感,大將領兵在外打仗,打輸了怎麼辦?打贏了想造反怎麼辦?想想就讓人頭大。尤其是戰國時代的君王,天天打仗。要麼擔心被手下幹掉,要麼擔心被敵國幹掉。比如趙王遷,聽説李牧要造反,立刻就炸毛了,這就是缺乏安全感的典型體現;比如白起,就因為不能帶給秦昭襄王安全感,自身能力太突出,就被秦王逼死了。這兩個例子都發生在王翦身邊,他怎能不警惕呢?王翦借鑑了這兩位同行的經驗,悟出瞭如何給君王安全感——滿足他的掌控欲。君王的掌控欲得到滿足,他覺得可以掌控你,你就安全了。
1、善於動腦子的王翦
王翦和其他武將最大的不同,在於他喜歡動腦子。一般武將信奉能動手就甭吵吵的理念,喜歡用拳頭解決問題。少數名將喜歡在打仗時動腦子,其他時候腦子太累就歇着了。而王翦恰恰相反,無論什麼時候,他都信奉能用腦子解決的,儘量別用士兵的生命解決。
當年秦昭襄王給王翦佈置了個死亡任務——給相國範睢報仇。範睢的仇家是誰?是魏國的相國魏齊。投靠了秦國死對頭趙國平原君門下。這麼一個人,你是派大軍殺了他?還是派特種部隊做了他?好像都要死不少人啊。
範睢仇人——魏齊
長平之戰後,王翦向秦昭襄王獻計,由秦王修書一封,約平原君來函谷關赴宴。待平原君來時,藉機扣留,將其押解至咸陽。再傳訊邯鄲,稱不得魏齊,就不釋放平原君。長平之戰剛過,趙孝成王正驚魂未定,趕緊派兵圍住平原君府,擒拿魏齊。魏齊逃到魏信陵君那裏,信陵君不敢收留。魏齊走投無路,拔劍自刎。趙孝成王得魏齊之首,星夜派人送往咸陽,秦王才釋放了平原君歸趙。王翦未費秦國一兵一卒而得魏齊之首,解了相國范雎多年的心頭之恨。
你很難想象,這是一個應該信奉武力的將軍策劃的局,這就是王翦的風格。
秦始皇上台後,很信任這個愛動腦子的將軍,給了他一個更加燒腦的任務——平定秦始皇弟弟長安君成蟜叛亂。
長安君成蟜
這是一道送命題啊。成蟜是秦始皇的弟弟,你不去就違背了秦始皇的命令,有白起的先例,不聽話就是死;你幹掉成蟜,就得罪了秦國王室。回頭秦王后悔了你也變不出個活成蟜給他。當然這個活容易幹也就不會交給你王翦,誰叫你小子腦子活呢。王翦思來想去,有了主意。他派説客混進叛軍,見到了長安君成蟜,遞送了勸降書信,情理並用,恩威並施。長安君歸降,叛亂平息。沒殺成蟜,交給秦始皇自己處理,既完成任務,又兩不得罪。
樊噲是呂后的妹夫,劉邦的連襟
為什麼要學習歷史?因為讀史可以明智!歷史都是重複的,你遇到的難題,可能前面的學霸已經有了完美答案,你所要做的只是抄抄滿分答案,豈不美哉?幾十年後,劉邦臨死前,聽説樊噲要叛亂,立刻命令陳平、周勃馬上去宰了樊噲。他倆面對的局面和王翦是不是如出一轍?樊噲可是呂后的妹夫啊。學渣周勃當時就沒方向了,學霸陳平不知抄沒抄作業,但做法和王翦如出一轍:直接奔中軍,假裝傳旨,見面直接綁了樊噲回長安來複命。是不是同樣的味道?同樣的配方?所以有空多讀歷史準沒錯。
2、如何給秦始皇安全感
秦始皇可能是那個時代最缺乏安全感的人。為啥?他很早就失去了父親;他的母親愛自己的情夫,給他添了兩個小弟弟;他的亞父執掌大權,想讓他當傀儡;他的六個同行對他羨慕嫉妒恨,天天想他死;連他看個地圖,末尾都能蹦出把毒匕首;實在憋屈了,想聽聽音樂放鬆一下,居然盲人樂師高漸離也是個刺客;出門旅遊散散心吧,路上都能碰到扔鐵錘砸你的大力士。對秦始皇來説,這個世界太難了。而面對這樣環境的秦始皇,整個人稍顯神經質大家都能理解,所以他殺了兩個便宜弟弟,逼死了自己的亞父相國,消滅了所有同行;親手幹掉了敢於行刺自己的刺客。
史記中太史公借尉繚的口對他形象的描述很傳神:
秦王為人,蜂準,長目,鷙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
秦始皇 劇照
這麼一個難搞的老闆,怎麼處理和他的關係?
王翦的做法就是給秦王足夠的安全感,讓他感覺自己完全掌控了王翦。
1、父子只留一個。
王翦兒子王賁很爭氣,是軍中下一代將星。父子都掌軍權,這是很危險的,正常的國君都要猜忌,何況雄才大略秦始皇乎?王翦的應對是父子總是留一個人在大王面前當人質。讓大王感覺一切都還在掌控。所以,你看他倆東征西討,王賁滅魏國,王翦就看家。王翦滅趙國,王賁就看家。王賁滅燕國,王翦又看家。是不是像極了二人轉。倆人從來沒一起帶兵出征過。
王翦之子王賁
2、主動暴露弱點,並讓秦王掌控。
攻打楚國前,秦始皇問王翦,要多少人滅楚?老頭磕磕煙袋,説要六十萬。秦王壓住內心的吐槽,又問了問李信,李信説大王給我二十萬,我給你滅楚。這次秦王壓不住內心的吐槽了,他大笑説:王老將軍老了,膽量也不行了。李信我看好你。王翦回頭就請假回家了。結果李信先勝後敗,大軍喪盡灰溜溜的回來。
王府談判
秦王一看急了,他沒有秦昭襄王那麼好面子,要相國範睢去找白起談判。秦王直接跑王翦老家去看望王翦。見面先道歉,面子不值錢。這也是嬴政遠遠高於歷代先王的地方。
秦王訪王翦
始皇聞之,大怒,自馳如頻陽,見謝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荊兵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王翦謝曰:“老臣罷病悖亂,唯大王更擇賢將。”始皇謝曰:“已矣,將軍勿復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為聽將軍計耳。”於是王翦將兵六十萬人
王翦為啥一開始要拒絕?老頭一是看秦王態度好,先擺擺姿態,方便後面討價還價。二是為自己的破楚戰略背書。他後面要和楚國僵持一年呢。不提前説好,萬一再碰到有人像對李牧一樣給他背後捅一刀,豈不是很慘?所以,出兵之前就都考慮好對手的應對並作出相應安排的才是真高手。秦王執意讓他出山,王翦趁勢談條件:六十萬人,少了不行。太史公這裏沒説,但肯定也提了要長期對峙,消耗對手。大王到時可別疑心我。把可能的漏洞都堵上。為啥推辭了一次就提條件了?不一直拒絕?你當秦王急了不會宰了你?前輩白起就這麼死的啊。這就是老江湖的保命之道:既實現了自己的要求,又不能觸犯對方的底線。再和白起與範睢的比比,只能説做人的差距太大了。(見我的歷史文章:殺掉戰神白起,秦昭襄王是老糊塗了嗎?他只是迫不得已)
灞上送行
秦王答應是答應了,可內心絕對還是不放心的,換你你也不放心,一是國家所有部隊都給大將了,回頭大將收拾我怎麼辦?趙匡胤怎麼黃袍加身的?二是萬一輸了,就把積累幾百年的家底全輸光了。怎麼面對列祖列宗?從一個動詞可以看出秦王的不安。“於是王翦將兵六十萬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秦王一直送行到灞上還捨不得走,擔心啊。
灞上送行
王翦也看出來了。直接放大招——要田地,要宅子!秦王不解,王翦曰:“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鄉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
要封賞的王翦
啥意思?就是説我只是大王手下的將領,也不可能裂地封侯,所以趁着大王特別器重我的時候,我也得及時請求大王賜予園林池苑來給子孫後代置份家產吧?這明着告訴大王,我就是個想給孩子攢家業的老頭。我孩子都在您手裏,你怕啥?秦王大笑放行,兩個政治家相互讀懂了對方的含義,達成了默契。
路上要賞
王翦的表演還沒結束。一路派使者回京要田產。
王翦既至關,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或曰:“將軍之乞貸,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行軍路上也在要田地
看看,一下子給子孫掙到了五輩子的家業。這是給秦王看的嗎?你要這麼理解就錯了。和秦王在灞上就達成一致了,聰明的政治家不需要説第二次。這是給秦國上下和自己的手下看得啊。萬一老頭出發,自己手下有想立從龍之功的,弄件黃袍披上怎麼辦?萬一秦王相信自己,旁邊李斯趙高等親信哪個要害王翦,説王翦有不軌之心怎麼辦?我要田產要得讓天下人都知道:我王翦就是個要打完這仗就退休的老頭,誰也別想害我啊。這是把秦王親信的嘴堵上,同時熄了自己手下可能有的想法。
3、功成身退及身後評價
滅了楚國,父子封侯,榮耀達到了極點就要及時抽身而退了。王翦在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上絕不含糊。本來這裏就該結束了,但太史公評價我忍不住吐槽幾句。
太史公曰:王翦為秦將,夷六國,當是時,翦為宿將,始皇師之,然不能輔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及孫王離為項羽所虜,不亦宜乎!
從這個評價可以看出,王翦的政治智慧比太史公高多了。王翦為啥能在始皇帝手下保命?就是靠着謹慎,示弱,給始皇帝安全感。你讓他主動插手治國,那是找死!
秦始皇 劇照
大家可以自行腦補一下這個畫面:“大王,我建議你施仁政,修修德行”。你猜秦王會怎麼回答?肯定陰惻惻的笑着説:“想不到老將軍不但精通兵事,對治國也有自己見解?” (關於德政與否,秦始皇有自己的堅持和信仰,不會為任何人勸説改變的。我打算在下一篇文章詳細敍述。)
做人要做好自己的分內事,不該插手的地方別插手。太史公就是這點看不穿,一個史官跟着摻和軍隊的事。被抓進去受了腐刑,還是要跟王翦學政治智慧啊。後世多少功高震主的大將,也就郭子儀學了王翦幾分真本事,其餘都是除了打仗不愛動腦子的,結果無不悲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