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塊本快失去的土地,約三萬平方公里,在三國的干涉下,重回中國

由 合永順 發佈於 經典

清朝末年,鴉片戰爭爆發後,我國開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西方國家的侵略下籤訂了各種不平等公約。1894年,日本以朝鮮政府向我國借兵為由,掀起了甲午戰爭。1894年9月清軍在對日的戰爭中的失利,戰場由境外轉到我國境內。
1895年的2月清軍在威海衞戰爭中失利,使得北洋水軍全軍覆滅,朝廷無力再戰,日本反而持續對華保持軍事壓力。
其實在清廷從1894年10月份起不斷通過西方列強向日表達求和意願和到戰爭後期的清廷兵敗的時候,日本也知道“日本和清廷的戰爭不能一直持續下去,和談的時機早晚會到來”,因此同意和談。

1895年3月光緒帝派李鴻章為代表前往日本,和日本的代表伊藤博文商洽。在日本的威逼下,4月17日,李鴻章代表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規定割讓我國的遼東半島、台灣島及其隸屬各島嶼、澎湖列島,補償日本白銀2億兩。
遼東半島,面積2.94萬平方公里,為什麼俄、法、德三國爭相干涉,幫助中國拿回遼東半島?
《馬關條約》簽訂後,喪權辱國的割地賠款讓清廷上下很是不甘的,光緒帝亦不願賠款割地。這時俄羅斯帝國認為日本佔據遼東半島,會阻礙它的勢力向我國東北蔓延,所以聯合法、德對此進行干預。
在三國的干預下,日本只好假裝放棄遼東半島,卻向清廷提出一萬萬兩的贖遼贖金,企圖以鉅額補償金迫使清廷望而卻步,到達長時間佔領遼東半島、俄德法三國又無話可説的目的。

日本這個如意算盤卻被俄國看穿了,隨即三國進行合謀,得出結論,脅迫日本同意了“還遼大綱”的三個要求:
第一,“日本必須按照俄、法、德三國的意願,在割地賠款的要求上作出適度的調整”。
第二“在清廷結清部分的賠款之後,日本必須從中國大陸撤離”。
第三,“三國尊重日本在台灣海峽飛行的徹底自由,但是不允許日本將該權益轉讓給任何第三國。”
在俄、德、法三國共同的鉗制下,日本總算同意不再侵佔我國遼東半島,但堅持要佔據我國台灣,並且要求在履行《馬關條約》的基礎上,另行支付遼的贖金白銀共3000萬兩。

俄、德、法三國干預還遼,意圖就是想向我國討取更多的利益。此表現為三國在《馬關條約》還沒有交換的時候,俄、法、德三國便已經在思考如何向我國索要利益的問題。其中以俄、法對索酬活動最為積極。
清廷對日的賠款中,公約規則,要賠給日本二億兩平庫銀,賠款可分成八次進行支付,期間每年需要按照五釐的利率給日本支付賠款利息。但是,中、日兩邊又相互約定:如果我國在三年內全額結清,可以不用付出利息。
也就是説,清廷如果提前完成付出賠款,能夠節約高達一千萬兩的利息,並且被提前收回日本佔據的威海衞。
所以,《馬關條約》交換後,清廷想要在三年內全額支付完賠款,所以當時光緒帝就下了諭旨説,現在和談已經成為定局定,當務之急是籌集賠款。但是要籌款,對當時的大清來説確實是一個難題。

當時的大清國庫已經空虛,民間資本的籌集也很難。當時全國百姓上下都在擔憂朝廷會向百姓徵收。《字林滬報》中的《賠款數宜取於官》為題的文章就表達了這種擔憂:“現在和日本的和議已經成為定局不能更改,朝廷答應賠償日本二億兩,唉,這二億兩又將要從大眾的手中徵收而來。我覺得不應該從大眾手中徵收而應該從官員手中徵收。”
自鴉片戰爭之後,清廷不斷向外賠款,國庫空虛財政緊張,確實沒有多餘的銀兩用來補償。在朝廷財政困難,民間籌集無法實現的情況下,只有想外國借款這一個途徑了。
李鴻章在日議和之時,日本就考慮到清廷可能無力支付,因此向李鴻章主張,能夠考慮向列強借款,一次性賠交給日本,這樣能夠減輕許多的壓力。還告知向外國借款能夠分三四十年來還,還款時間長利息短,這種方式的借款清廷是能夠承當的。其實不僅僅是日本知道清廷難以承當鉅額賠款,圖謀在中日戰爭中獲得好處的俄國也清楚的很。

《馬關條約》後,俄國羅拔諾夫就向駐俄代表許景澄表示,能夠向我國提供借貸,然而聽説我國“想向沒有協作一起勸説的英國借款,覺得很詫異,特別請許景澄告知清廷,應該先跟俄國申請,表示兩國結交的情誼”。
清廷對三國的干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對三國都不敢得罪,因此主張由三國分管告貸。但俄國堅持獨攬,並説“俄國和法國是同仇敵愾的,不用顧忌;德國一國一邊,可以另有想法”。俄國還態度強硬地説,如果向其他國家分別借款,是不可能的,如果這樣子不要再向俄國借貸。
俄國人這種態度,其實是列強資本主義搶奪在華利益的需要,各國都想擴展自己的在華得到的利益,列強已經不再滿足於商品貿易為主的經濟擴張,還添加了資本輸出這一途徑。
清廷對日本賠償,英國先清廷許諾,能夠為清廷提供借貸,英國海關赫德甚至跟清廷總理衙門説,如果沒有倫敦市場的合作,貸款總數是無法確定的。除英、俄之外,德國在貸款問題上同樣有強烈的希望。三國都想向我國索酬,這也是俄、法、德願意協助我國的一個潛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