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兒子孫子都比他早逝,為何包拯還有後人?他與包拯什麼關係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辯忠奸。江湖豪傑來相助,王朝和馬漢在身邊……”相信不少80、90後的朋友都對這首歌特別熟悉,每當這首歌的旋律響起,腦海裏就會浮現出一位高大的人物——他有着黑黑的皮膚,額間一道“明月”,一雙鋭利的眼睛彷彿能洞察一切,對於貪官污吏,他向來不手軟,專為老百姓申不平。

當年的貴戚宦官都特別害怕他,説道:“暗中行賄疏不通關係的人,有閻羅王和包老頭。”包拯青天大老爺的形象可謂深入人心,受到萬民敬仰。但可惜的是,這樣一位大好人、大清官,卻一直飽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打擊,當年兒子去世後,孫子沒過多久也去世了,一時之間,包拯竟是絕了後。

然奇怪的是,包拯的兒子和孫子都先於他去世,包拯卻仍然有後人,並且延續至今,人丁興旺,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別急,且聽筆者細細道來。

包拯,字希仁,出生於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28歲那年,包拯便高中進士,被授任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知縣,然念及年邁的父母,包拯便向聖上請求留在合肥附近工作,獲得批准,將他派去安徽監税,可父母仍然不想他離開,包拯便直接辭官,回家贍養父母,由此可見包拯之孝順。

直到幾年後,父母相繼去世,包拯才赴京聽選,重新進入官場,起初,皇帝對他的印象並不深,包拯也一直擔任知縣這種地方小官,但任職期間,包拯始終公正嚴明,勤勤懇懇,特別是當年他在端州任職時,此地盛產硯台,此前的官員們總是趁着進貢時斂財,還將硯台送給權貴們。但自包拯來後,命令製造的硯台只滿足貢數,如此一來,誰也別想貪污,而包拯任職1年裏,更是沒拿一方硯台回家。

如此好官,自然贏得了眾人的認可,其中便包括御史中丞王拱辰,後來他親自舉薦包拯,包拯也因此入京為官,成為監察御史,專門負責監察百官、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而包拯也保持了他一貫廉政的作風,執法嚴峻,不畏權貴,在任期間彈劾了無數貪官污吏,其中包括宰相、舒王、貴妃的伯父。世人皆道:“有玷缺者,必曰:‘有包彈矣。’”

只可惜,如此好官,卻一直飽受白髮人送黑髮人之苦,包拯之髮妻李氏早卒,後迎娶董氏,婚後二人育有2女1子,長子包繶出生時包拯已經34歲,於古人而言算是很晚才得子,加上包繶又是家中獨子,夫妻二人自然呵護有加。

包繶也沒有讓父親失望,早早便展現出過人的才華,並被宋仁宗趙禎親賜為太常寺太祝,好事成雙,包繶還迎娶了淮陽崔氏為妻,並很快生下一個大胖小子,然而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孩子剛出生不久,包繶便因病去世。

一家人痛不欲生,誰知禍不單行,5年後,包繶的兒子包文輔又夭折。長子、長孫接連去世,給年過半百的包拯造成了巨大的打擊,夫人董氏更是因此一病不起,但開明的包拯夫婦還是在為媳婦考慮,不想崔氏年紀輕輕就在家守節,便勸她再嫁。

崔氏卻毅然拒絕,她説道:“公公是天下盡為仰慕之人,吾可代夫君奉養翁姑,心滿意足矣。”從此之後,崔氏一直留在包家,盡心盡力撫養二老,如同親女兒那般,但子孫的接連去世打擊實在太大,孫子去世3年後,包拯也離開了人世。

去世前,包拯自知自己時日無多,便把自己的妾氏遣送回了孃家,但此時的包拯並不知道,他的妾氏孫氏已經懷孕,所幸後來媳婦崔氏知道了這件事,便暗地裏一直接濟孫氏,後來孫氏順利誕下一子,崔氏十分高興,立馬將孫氏和孩子接回包府,並將此事告訴包拯。

知道自己老來得子的包拯,十分高興,便為兒子取名為“包綖”,希望他能夠將包家血脈繼續延續下去,沒過多久,包拯便去世了,而素來對包拯信任有加的宋仁宗,在其去世後對包綖關照有加,在包綖5歲那年就授他為太常寺太祝,包綖也沒有讓眾人失望,虛心好學,自強奮進,並且嚴於律己,愛恨分明,從他的身上,大家看到了包拯的影子,而包家的血脈,便這樣延續了下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19 字。

轉載請註明: 包拯的兒子孫子都比他早逝,為何包拯還有後人?他與包拯什麼關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