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開國皇帝,存在感卻很低,或許是李淵審時度勢後的最好結局

作為一代盛世唐王朝的建立者,李淵可謂是一個頗有作為的人,儘管在此前的歷史研究中,特別是針對李淵個人功績的評價當中,一般來説都是處於忽略或者過分忽略狀態。

造成這種不太公正的評價,無非就是唐朝建立之前,出彩的人實在是太多了,比如李淵的四個兒子,實際上都是非常有作為,且各有所長的。

小兒子李元霸雖然英年早逝,但是活着的時候,應該是幾個兒子中武力最強的,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以及齊王李元吉,實際上都是李淵本人非常得意的孩子。

大唐的開國皇帝,存在感卻很低,或許是李淵審時度勢後的最好結局

李建成作為嫡長子,顯然在年紀輕輕之時,就已經有了君主之相,這也是李淵早早就培養他治國理政能力的重要原因。

秦王李世民就更厲害了,能文能武,馬上能帶兵上戰場衝鋒陷陣,奮力殺敵,馬下能夠提筆做文章,修政事,可以説是一位文武雙全,德才兼備的人,這也是李淵非常喜歡的孩子。

齊王李元吉雖然在文治和武功上,都比不上兩位哥哥,但是從其在李淵起兵之後的表現來看,也還算過得去,也有不少立功表現。

所以説,在李淵從晉陽起兵,再到唐王朝建立的這段兼併封建軍閥勢力的時間中,三個兒子非常出彩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是蓋過了李淵本人的實力和能力的。

大唐的開國皇帝,存在感卻很低,或許是李淵審時度勢後的最好結局

史料中有一段非常明確的記載,那就是關於是否要起兵反隋的決策一事。當時李淵本人一直都猶豫不決,因為他本人和隋煬帝楊廣還有着親戚關係,另一方面雙方又是君臣關係,在道德倫理的心意上始終過意不去,因此李淵始終在糾結是否起兵。

而解決他這一難題的就是他的兒子們,他主動問孩子們的意見,結果大家一致決定起兵反隋,建立新王朝,這才堅定了李淵選擇起兵的想法。

李淵更重要的功績除了決定起兵反隋之外,就在於他能夠妥善處理與北方突厥勢力的關係。

隋朝末年整個中原地區一片大亂,農民大起義席捲全國,各種封建割據勢力層出不窮,這使得北方突厥勢力,始終在尋找機會能夠分一杯羹。

而距離突厥最近,且受到突厥勢力威脅最大的就是李淵勢力了,而巧合的是李淵在擔任晉陽總兵之時,負責防禦的對象就是突厥。

大唐的開國皇帝,存在感卻很低,或許是李淵審時度勢後的最好結局

因此,自己和老冤家突厥勢力肯定是水火不相容的,可是在晉陽起兵之後,李淵方面只能前進,不能後退,而前進的基礎就是能夠穩固部隊大後方的穩定,不要讓突厥方面鑽了空子。

對此,李淵能屈能伸,主動和突厥方面修好,並且送去大量金銀財寶,承諾自己在打下天下之後給予突厥更大的利益。不管自己所承諾的屬實不屬實,能不能實現,先把突厥穩定了再説。

為此,李淵不惜向突厥大汗稱臣,以示自己的真誠之心,這也是後人對李淵詬病的重要原因。不過在李淵的穩定運營之下,唐王朝終於建立了起來,並在建國前期發展經濟的進行下,實現了政權的平穩過渡。

而當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後,李淵被迫讓位給自己的兒子,那麼李淵為何就這樣毫無反抗地交出權力,並且在此之後沒有任何動作呢?這必然有着複雜的歷史原因。

大唐的開國皇帝,存在感卻很低,或許是李淵審時度勢後的最好結局

李淵個人優柔寡斷的性格,使得他本人似乎缺少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果斷意氣,這使得後人對李淵的評價始終不高。

但是從實際的史料記載來看,特別是見證了李淵起兵和滅隋,幾乎整個過程的温大雅撰寫的《大唐創業起居注》,更是明確了李淵的偉大功績。

按照温大雅的記載來看,李淵其實是整個晉陽起兵的策劃者和決策者,這可以看出在是否起兵的決議中,李淵其實是有着自己的想法的。

因此在整個決定起兵反隋,以及之後的進軍過程中,李淵都是一位絕對的領導者和決策者。

大唐的開國皇帝,存在感卻很低,或許是李淵審時度勢後的最好結局

後來李世民在逼迫李淵讓位成功之後,修改國史時過分強調了自己的功績,包括起兵反隋以及整個政變,這使得後人對於李淵的功績實際上是有所忽視的。

而《大唐創業起居注》這部史書,確實能夠給我們更多關於李淵的認識,有助於我們深入瞭解李淵。

退位後的李淵實際上過着幽禁的太上皇生活,雖然美其名曰太上皇,但是卻沒有十足的人身自由。再加上李世民對朝政的絕對把控,李淵自然也就沒有了反擊的實力。

而長期的政治經驗,其實也已經讓李淵深知反擊已經不再重要,而能夠平穩度過晚年,才是最重要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66 字。

轉載請註明: 大唐的開國皇帝,存在感卻很低,或許是李淵審時度勢後的最好結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