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逝的民間老手藝
但依然有人堅守
道滘民間有一些手藝人在默默堅守、傳承着龍舟文化。比如大魚沙龍舟製造廠創始人黃樹球退休後,到處學藝,成功製作龍舟,打破了東莞只有中堂有龍舟製造廠的局面。比如熱愛龍舟文化的00後陳泳旭,18歲起開始研究雕刻龍頭,設立了“道滘九曲造龍頭模型”工作室,開始專注於龍頭雕刻事業。
黃樹球和黃志強父子
“破局”與傳承
近年來,“道滘大魚沙造”的字樣,頻繁出現在東莞各地及省內龍舟賽的多條龍舟上。這些龍舟都出自道滘鎮大魚沙村的一家龍舟製造廠。
在綠樹成蔭的江水之畔,大魚沙村的龍舟製造廠內,該廠負責人黃志強和師傅們正在趕製一條30米長的龍舟。受疫情影響,今年的龍舟訂單量大大減少,但是,黃志強和師傅們仍堅守在工廠裏,在不斷雕琢和敲打聲中,傳承着傳統龍舟的手工製作技藝。
黃志強的父親黃樹球是這家龍舟廠的創始人。黃志強説,“父親年輕時當兵在部隊船所造鐵船,退伍後被分配到糖廠做機械工,但仍然難捨對造船的喜愛,再加上從小水鄉人熱愛龍舟的基因,父親在工作之餘開始按照祖輩們口口相傳的技藝研究製作龍舟,退休後還到各地學藝,最終在2008年製作出了第一條龍舟,隔年這條龍舟被用來參加萬江龍舟錦標賽,一舉獲得甲組第一名,由此為父親在東莞龍舟製作行業中奠定了江湖地位,也打破了東莞只有中堂有龍舟製造廠的局面。”
黃志強説,起初他也不太看好父親的龍舟生意,但看着父親製造的龍舟屢屢奪冠,訂單也越來越多,感覺父親的龍舟製作技藝確實有過人之處,於是他便辭去工作,專心跟父親學習,轉眼間,父親去世已經7年,如今的大魚沙龍舟製造廠是黃志強在全權打理,除了一個跟父親一起創業的老師傅外,有訂單時請臨時工,一年可以做十幾條船。
為把這項傳統的手藝傳承下去,黃志強不斷摸索、創新,如今隨着龍舟比賽規則、賽程等的變化,龍舟的長、寬、弧度等都有了變化,黃志強製作的龍舟,每一條都是“高級定製”,會根據每個隊伍隊員的重量以及比賽的規則,來決定龍舟的尺寸。
黃志強説,如今的龍舟製作,還面臨着新技術的挑戰,他説,為了減輕龍舟重量、提高比賽成績,在東莞已經出現了用3D打印的泡沫龍頭,但黃志強説,如果不是顧客要求,他一般不會這麼做,因為這樣總覺得失去了傳統的龍舟製造精髓。
黃志強説,造龍舟不僅是門手藝、事業,更是一種家族文化的傳承,父親潛力研究學習來的技藝,不能到他這裏就斷了。
陳泳旭
熱愛龍舟文化的00後
精雕牙齒要一天
在道滘民間,默默堅守傳統龍舟文化的不止黃志強一人。
陳泳旭,道滘鎮九曲村人,2000年出生。水鄉人生來就是“龍舟痴”,陳泳旭也不例外。因為家門口就是九曲河,從小他就經常到河邊看划龍舟。18歲起他開始研究雕刻龍頭,無人教學,他四處學藝,一年以後,他的龍頭模型有了第一個買家,從此以後,他在自己家中設立了“道滘九曲造龍頭模型”工作室,開始專注於龍頭雕刻事業。
製作龍頭手工工序非常繁瑣細緻,選木、雕琢、打磨、拋光、上漆一道也不能少,傾注了工匠對龍舟的心思。而且龍頭包含着一些村的習俗、信仰等文化,所以各地龍舟都各有不同,比如道滘各村龍頭就因所祀神袛不同而有不同的顏色。陳泳旭説,為了瞭解各地龍頭的不同,他也瞭解到了不同地方的龍舟文化,受益頗深。
不管是什麼形式的龍頭,嘴巴一定要大,牙齒要齙,眼睛要突出,這樣才顯得很威風、有氣勢。陳泳旭説,經過經驗的積累,他現在雕刻一個龍頭大概需要三天左右的時間,其中為了精修雕刻龍的牙齒,往往就要花費一整天的時間。
真的愛一樣東西,就會把它當作一種享受,陳泳旭就是這樣。雕刻龍頭,他樂在其中。因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他還加入了一個叫“莞壹麒麟醒獅團”的民間組織,團體裏都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除了到各地去舞獅舞麒麟,還和隊友們到各地去划龍舟,一起交流龍舟文化。
至於未來,他並沒有多做考慮,憑着一腔熱情開始龍頭雕刻創作,未來,他希望自己仍然能保持這份熱情,把龍頭雕刻事業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