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諸葛瞻率領蜀漢御林軍,佔據天時地利,為何敗給鄧艾的疲憊之師?

由 東方崇學 發佈於 經典

三國末期,魏國分三路大軍伐蜀,最後鍾會、諸葛緒大軍被阻擋在劍閣之外,而鄧艾從陰平小道進入了蜀漢腹地,打了蜀漢一個措手不及。劉禪原本派諸葛瞻率領蜀漢御林軍前往禦敵,結果卻被鄧艾擊敗,劉禪被迫投降,蜀漢戲劇性地快速滅亡。很明顯劉禪是看到諸葛瞻兵敗身死才選擇了投降,那麼諸葛瞻率領的蜀漢御林軍,為啥打不過鄧艾的一兩萬疲憊之師呢?

實際上,這裏面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鄧艾手下並非疲憊之師

鄧艾手下的這支軍隊,原本是準備去和姜維的蜀漢精鋭作戰的,只不過姜維跑得太快,鄧艾沒有追上,從這裏可以看到,鄧艾的這支軍隊,是擅長野戰的精鋭,並非一般的軍隊。而在經過陰平之後,身體素質差,戰鬥力不行的軍人基本都被淘汰掉了。能持續翻山越嶺進入蜀漢的軍隊都是百戰精鋭,都是經過大自然的挑選,成功脱穎而出的人。所以説這一批人,最多是疲憊了一點,只要稍加修整,馬上就可以煥發活力。

剛進入蜀漢時,鄧艾的軍隊確實是疲憊之師,然而奪下週邊城池後,他們給養得到補充,吃好喝好睡一大覺,戰鬥力迅速恢復,他們又成為了一支精鋭之師。而且他們好不容易進入蜀漢腹地,在鄧艾的指揮激勵下,戰鬥慾望爆棚,戰鬥力和以往相比只增不減。

而反觀諸葛瞻率領的這支軍隊呢,情況就沒有魏軍這麼好了。蜀軍精鋭,大部分都被姜維帶走了,此時正在劍閣阻擋鍾會。其他一部分精鋭在各地駐防,所以劉禪能派給諸葛瞻的軍隊不多,且大多是老弱病殘加御林軍。老弱病殘戰鬥力肯定不行,而御林軍是防衞部隊,不適合野戰,所以他們的實力其實和魏軍相差比較多,戰鬥力並不在一個檔次上。

二、軍隊人數對比

這一點,其實大家都比較清楚。當時的蜀漢,大部分軍隊都在姜維手中,劉禪能拿得出的軍隊並不多,要不然他也不會把御林軍派給諸葛瞻了,據統計,但是諸葛瞻統帥的軍隊加起來也是不足一萬的,而鄧艾大軍有兩萬,所以從兵力上來看,諸葛瞻也是處於下風的。

三、蜀軍誤判形勢

説起輕敵,其實不僅是主帥諸葛瞻的責任,在整個蜀漢,針對這一次的作戰,上至皇帝,下至一線指揮,都沒有特別重視。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主要是當時蜀漢對戰場情況出現了誤判。

姜維雖然對此對外發動戰爭,但是蜀漢內部其實是承平已久,精通戰爭的老人基本都已經去世,剩下的人不是混日子,就是對作戰一竅不通,其實這也是蜀漢人才缺乏的表現。而缺乏精通戰事的人才坐鎮中央,當面對魏軍的突然來襲,他們就對形勢產生了誤判!當時蜀漢眾人是知曉姜維把鍾會大軍阻擋在劍閣之外的,所以鄧艾大軍突然出現,引起了眾人的恐慌。但姜維戰敗的消息並沒有傳來,所以説大家認為鄧艾這是一支偏師,並非主力部隊。

既然是偏師,就註定魏軍人數不會特別多,於是劉禪在沒有做好戰爭準備的情況下,急忙命諸葛瞻率領御林軍前去禦敵。要是他知道鄧艾的這支偏師有兩萬人,他再儍也不會讓諸葛瞻率領這麼點人就前去阻擋吧。

劉禪是這種想法,諸葛瞻也是這種想法!諸葛瞻認為鄧艾是一支偏師,人數不多,所以他率軍直奔戰場時,竟然沒有選擇佔領險要關隘,抵擋魏軍,而是直接和魏軍打陣地戰。結果一戰打下來,他就發現了情況的不對勁,魏軍是遠遠的多於蜀軍,蜀軍完全就抵擋不住,最終失敗撤退。

可以説,正是蜀漢眾人對形勢的誤判,認為魏軍不多,產生了輕敵的想法,沒有據險以守,所以被鄧艾給擊敗了。不過知曉魏軍的大致情況後,諸葛瞻完全可以據城力守,為何最後還是失敗了呢?其實這就要説到諸葛瞻的能力了。

諸葛瞻雖然是諸葛亮的兒子,但是他八歲的時候諸葛亮就去世了,所以諸葛亮對他指導不多。而蜀地眾人感念諸葛亮的功績,對諸葛瞻是非常的好,他年紀輕輕未立大功就獲得了很高的權位,但也正是因為他太過於一帆風順了,缺乏磨鍊,所以在被鄧艾擊敗後,他還是沒能正確的認清楚形勢。他不僅沒有選擇堅守待援,反而是受不了鄧艾的激將法,直接出城和鄧艾做最後一搏,兵敗身死。

事實上,此時對於諸葛瞻來説,最佳選擇就是耗,不要急於和鄧艾決戰。魏軍遠道而來,急於速戰,又沒有充足的攻城器械,諸葛瞻完全可以守住綿竹。可惜的是,諸葛瞻錯誤地估計了形勢,一步又一步的錯過正確選擇,最終身死,葬送了成都平原最後一支可戰之兵。

結語

諸葛瞻率領的蜀漢御林軍,打不過鄧艾遠道而來的魏軍,其實主要是因為兩軍的戰鬥力、數量完全是不對等的,而且鄧艾的軍事能力也遠在諸葛瞻之上。當時的蜀漢,面對鄧艾的突然襲擊,都以為是偏師偷襲,沒有多少兵力,哪知道會有2萬魏軍這麼多,而蜀軍在準備不足之下,不據險以守,反而選擇去和魏軍打陣地戰,結果被魏軍擊敗,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