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小學生不得帶手機入校,開學後能成功“戒機”嗎?

由 夏侯依絲 發佈於 經典

  要問放寒假在家的中小學生,最好的“玩伴”是什麼,大多數孩子的選擇恐怕都是手機。昨天,教育部網站發出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的通知,提出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眼下正在歡度寒假的孩子,大多人手機玩得正在興頭上,一到開學後真能成功“戒機”嗎?

  “戒機”新規解家長之憂

  就在今年寒假伊始,教育部發布了10條護眼要訣,提醒家長要嚴格控制孩子每天觀看電子屏幕的時間,年紀越小視屏時間要越短。視屏時遵循“20—20—20”法則,即觀看電子屏幕20分鐘後,要抬頭遠眺20英尺(6米)外20秒鐘以上。事實上,家長對假期孩子的最大擔憂,也恰恰是沒完沒了地玩手機,怕影響了學習,怕損傷了視力,怕開學後收不住心。現在,教育部又制定了開學後的“戒機”新規,可謂正中家長下懷。今後,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確有需求的,須經家長同意、書面提出申請,進校後應將手機由學校統一保管,禁止帶入課堂。

  北蔡中學校長朱海蘭説,教育部的規定很及時也很有必要,中小學生過度使用手機,不僅會損傷視力健康,還會形成手機信息依賴症,不利於建構深度思考能力的培養。

  家庭學校需有共識

  “學生上課玩手機影響上課的注意力和學習效率,常常讓老師頭疼不已,但是,如果教師上課時的注意力都放在收繳學生的手機上,這又容易引發師生間衝突,甚至影響課堂教學效果。”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張海娜博士説,要讓新規真正落地,先要做好家校溝通,讓家長充分理解這一規定的合理性和對孩子成長有利的一面。家長尤其要注意言傳身教,自己不要成為“手機控”,要善於引導孩子閲讀、運動、藝術等方面的習慣和興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還要和子女一起討論,在是否有必要配備手機上達成共識,如果認為有必要配備和使用手機,也要在手機的使用時限和使用場合等方面形成約定。一旦發現孩子出現過度使用手機的跡象,教師和家長都應及時介入。

  張海娜給自己上小學的女兒買了個電話手錶,設置了開放時間,還可以在放學後可以聯繫家長。她認為,校園“戒機”不僅需要配套的落地措施,還需要得到老師、學生和家長的認同,並願意共同遵守、維護這一規則。

  校內不妨建“養機場”

  此次教育部的“戒機”新規並非“一刀切”,而是做了人性化規定,強調學校要將手機管理納入學校日常管理,制定具體辦法,明確統一保管的場所、方式、責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裝置。因為,確實會有部分中小學生因為獨自上下學,需要有手機向家長彙報行蹤。很多高中生要參加課餘補習,上課的通知、機構的留言都會通過手機發給學生,不隨身帶着手機真會有不少的麻煩。

  這些年,滬上一些高中在教學樓內開闢了一間手機儲存教室,就是規定學生可以帶手機上學,但不能把手機帶入教室,進教學樓後必須先把手機統一存放保管。同學們風趣地將之稱為“養機場”。朱海蘭校長説,學校應當通過制定規章制度和學生自律公約等方式,做好手機使用的監管工作;要完善校內外溝通聯絡的網絡,比如校內的公用電話、家校溝通平台等;當然,教師也要執行好教育部門的規定,避免使用手機佈置作業。

  首席記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