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少年兒童迎來“雙減”後首個歡樂寒假

由 戚國慶 發佈於 經典

  山西太原市一位小朋友在學滑雪。新華社記者王學濤攝

  新華社太原1月19日電 題:中國少年兒童迎來“雙減”後首個歡樂寒假

  新華社記者呂夢琦、王學濤、張文靜

  中國中小學生陸續迎來“雙減”政策落地後的首個寒假。與過去不同,這一次,孩子們不再被淹沒在“題海”和輔導班裏。

  幾天前,家住山西太原的六年級小學生常新月結束了寒假期末考試。這位12歲的小女孩説,今年寒假太爽了,沒了各種作業和輔導班,老師也不再公佈期末考試成績,她可以利用假期培養自己的興趣。

  “上小學以來,從來沒有哪個假期像今年寒假這麼輕鬆。”她説。

  太原市小店區八一小學六年級學生盧宇欣在進行花樣滑冰廣播體操練習。(受訪對象提供)

  中國政府意識到,中小學生負擔太重不利於他們健康成長,因此決定改變這一狀況。

  去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雙減”政策落地,使中國基礎教育發生一系列改變。

  “‘雙減’政策讓孩子們從繁重的學業中抽離出來,更多地去培養自己的綜合能力。”山西省太原市教育局基教科科長馬慧琴説。

  太原市小店區八一小學一年級學生陳一墨在製作冬殘奧會吉祥物雪容融。(受訪對象提供)

  這種改變在常新月身上體現得十分明顯。

  雖然不再忙着寫作業和上輔導班,但她制定了一份寒假計劃表。每天堅持學習3個小時,其餘時間讀最喜歡的《哈利·波特》、下圍棋、鍛鍊身體等。

  “明顯感覺孩子的主動性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以前,女兒從輔導班回來,累得什麼也不想幹。”常新月的媽媽説。

  為確保孩子們過一個快樂寒假,中國各級教育部門採取措施確保“雙減”政策不打折。1月6日,教育部辦公廳發佈《關於認真做好寒假期間“雙減”工作的通知》,要求學校嚴格控制寒假書面作業總量,鼓勵佈置探究性和實踐性作業,引導學生在寒假期間堅持規律作息、鍛鍊健康體魄、培養廣泛興趣、參加社會實踐、分擔家務勞動。

  “雙減”政策之下,作業形式在發生變化。

  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一二年級的小學生們,收到的是一份寒假“德育作業”。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做一個快樂的“運動小達人”,或者是“創作小能手”“全能小管家”“悦讀小博士”等。

  太原市小店區八一小學二年級學生張潤瑩在製作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受訪對象提供)

  即將到來的北京冬奧會讓“冬奧”元素融入寒假生活。太原市八一小學二年級學生徐浩鑫説:“我在假期會了解冬奧知識,學唱冬奧歌曲,與爸爸媽媽一起觀看冬奧會,選一項喜歡的項目,用數字統計各國獲獎情況。”

  中國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綜合素質培養。以前,寒假是學科類培訓的“黃金期”,如今寒假裏學科培訓被禁止,藝術體育類項目受到追捧。

  在甘肅省蘭州市,上小學三年級的李思奇今年寒假沒報任何學科類輔導班。他計劃大部分時間用來閲讀和參加體能鍛鍊。

  “游泳和足球是兒子最喜歡的運動,既然他有興趣,我們就儘量創造條件,讓孩子做他喜歡的事情,快樂成長。”李思奇的媽媽説。

  “雙減”帶來的一系列改變正重塑中國父母們的育兒觀,教育焦慮也逐漸得到緩解。

  甘肅省蘭州市學生家長白小靜説,過去寒假,她給孩子報了很多培訓班,搞得學習就像“趕場子”,大人孩子都累,學習效果並不好,還破壞了親子關係。

  “‘雙減’政策實施後,大環境在發生變化,這讓家長們也開始反思之前的教育方式是否合適。乾脆少學一點,學精一點,還孩子一個快樂的假期。”她説。

  山西太原市兩位小學生在滑雪。新華社記者王學濤攝

  心理專家認為,“雙減”政策有助於改善親子關係、促進孩子們身心健康發展。

  沒有了高強度作業和上輔導班帶來的拉鋸與矛盾,學生家長姜慧霞發現,自己和女兒的關係變得更加融洽。她和女兒一起讀書、看電影、做家務,給了孩子更多高質量的陪伴。這樣的改變,正是中國倡導家校共育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之一。

  “雙減”實施半年來,效果持續顯現。對中國孩子們來説,這是快樂學習的開始。

  根據教育部去年12月21日新聞發佈會公佈的監測情況,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大幅壓減,線下、線上校外培訓機構壓減分別為83.8%、84.1%。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書面作業的學生佔比由“雙減”前的46%提高到90%以上。學生參加課後服務的比例由上學期的49.1%提高到91.9%,有力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迴歸校園。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説,這個寒假既有春節又逢冬奧會,是親友間進行情感交流的好時機,家長要安排孩子更多地參與社會、親近自然,着重培養孩子自主能力,促進情感發展。(參與採寫:陳尚營、解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