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公佈了2021年新當選院士名單,哈爾濱工業大學高會軍教授入選。
翻看高會軍的簡歷,不少網友驚訝於他的勵志,在評論中稱讚“yyds”“現實版的凡人成神之路”。
高會軍:
1995年陝西第一工業學校中專畢業,2001年瀋陽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現為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交叉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智能控制與系統研究所所長,國家傑青、IEEE Fellow、香港大學榮譽教授,全國青聯常委、黑龍江省青聯副主席。
在高會軍的履歷表中,只能找到中專、自考本科、碩士和博士經歷,而高中和全日制本科教育兩欄均為空白,可他卻是哈工大職稱晉升名冊上唯一一位由講師直接晉升為教授的學者,並在30歲時成為哈工大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
從中專生到博士生導師,華麗轉身的背後,支撐他的是超乎常人的付出和信念的堅守。
從工廠磨工到哈工大教授
他靠自學走完這一程
1976年,高會軍出生在黑龍江一個貧困的家庭。
家中的父親幹體力活掙錢養家,還因為工作環境惡劣而疾病纏身。
母親則沒有工作,只能靠縫紉手藝掙錢補貼家用。
於是,1991年,15歲的高會軍初中畢業。
家境的貧困和父親的重病,使他不得不放棄高中、報考選擇進入陝西的一所中專。
“畢業後分配工作,然後儘早賺錢!”
抱着這樣的想法,在就讀陝西第一工業大學的4年內,高會軍的成績常年名列第一。
(圖源:量子位截圖 《焦點訪談》 2016.06.12)
中專畢業後,高會軍很快有了第一份工作——在工廠裏當磨工。
工作不久,由於缺乏工作經驗,高會軍在機牀邊工作時,切削出的鐵屑不慎滲入兩個手臂的毛孔,引起嚴重中毒反應,十分痛苦。“當時就下定決心,不管多難,必須得讀本科。”
來自父母及師長的鼓勵也讓他重生了繼續求學的信念,由此他踏上了充滿荊棘的自考之路。“當時生活肯定是艱苦的,工作三班倒,還得抽時間複習,整個人就像繃緊的發條。”
為了自學考試,他常常是在機牀邊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書本上沾滿了機牀濺出的油漬;他為了節省車費、騎着自行車在古城西安往返於單位、報名點和考點;他那時的生活常常是入不敷出,需要借錢買資料、交報名費;遇到難點問題,他常常徹夜難眠又無人請教,在痛苦與無助面前,多少次想放棄卻又咬着牙堅持下來……
“15門課,我每次考4門課,我要把4門課分散在3個月時間之內,要把這4門課要攻克了,而且當時自學考試沒有任何老師給指導。”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兩年半的時間裏,高會軍自學考試本科要求的15門課程,並一次通過,獲得機電一體化工程專業本科學歷。也正是這段經歷培養了他超強的自學能力。
他覺得自己能拿到本科文憑算是幸運的,因為有的科目剛剛過及格線,數控技術這個科目更是剛好拿到60分。
但此時的高會軍已經不滿足於本科的知識了。
他下定了決心——繼續考研!
半年時間,一個高等數學只學過上冊,英語的水平連普通高二都不如的學生,再次成功考取了瀋陽工業大學的研究生。
2001年2月,高會軍從電機與電器專業順利畢業,拿到了碩士學位。
而他的目標也再次調高,選擇了哈爾濱工業大學,朝着博士學位繼續進發!
同年,高會軍成功入學,拜在航天學院博導王常虹教授的門下。
博士期間,高會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網絡化控制理論、魯棒濾波等領域。
在2001年到2005年期間,他發表的論文中就有6篇一作的控制學頂刊IEEE Transactions。
其中被引300次以上的有1篇,被引200次以上的有3篇。
2005年博士畢業,作為年輕拔尖人才得到哈工大教授職稱評定委員會的全票認可,成為哈爾濱工業大學歷史上唯一一位由講師直接破格晉升為教授的學者。高會軍的研究成果發表在《IEEE自動控制彙刊》、《中國科學》等國內外權威期刊上。目前,他發表的論文被SCI收錄100餘篇。研究成果被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著名學者廣泛引用,並獲得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在內的多項獎勵。
甘坐學生的伯樂
把學生的事看得比自己更重要
除了科研成果,高會軍在博士後期間感受最深的是國外大學的教學和培養機制。
這讓他沒有選擇留在國外工作,而是回到哈工大,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人才培養上面。據他指導過的學生回憶,高老師把學生的事情看得比自己的事情還重要。
一次學生畢業答辯,在浙江出差的高老師提前一天就訂好了返程機票,但因天氣原因航班被取消。
高會軍臨時改變計劃,先飛到北京,再坐一夜硬座火車趕回哈爾濱,下了火車直奔答辯現場。
從05年到16年,高會軍已經培養了20多名博士生和30多名碩士研究生。
(知乎截圖)
其中很多碩士畢業生都被他推薦到知名學府繼續深造。他們後來都在各自的崗位上成為骨幹。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安實説:“應該説在國內同齡人中的學者中,帶出這麼多優秀的學生的學者並不多。”
自然科學獎全國最年輕的獲獎者
不僅是在教學培養人才上,在學術科研上,高會軍也是帶領團隊繼續針對魯棒控制及濾波、時滯系統、網絡化控制系統的相關理論及應用問題進行研究,並將部分成果應用於複雜生產製造過程控制、光機電一體化以及飛行器控制等工程領域。
回到祖國後,他緊密結合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研究計劃,開展了高超聲速飛行器方面的研究工作;他面向載人航天中的重大任務需求,研究了航天器自主交會對接和編隊飛行中的關鍵問題;他針對航天測試轉枱的精度瓶頸,採用魯棒濾波思想提出了提高慣性測試系統精度新方法。經過多年的努力,他所在的“航天飛行器的魯棒控制理論與應用”團隊被評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羣體,所在中心榮獲了中組部等五部委聯合頒發的高技術武器裝備發展建設工程突出貢獻獎。
憑藉一系列突出的成績,高會軍兩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4年,作為第一完成人的他是當年自然科學獎全國最年輕的獲獎者。
高會軍用短短十年的時間完成了由一名中專生到教授的跨越。這一切,都需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汗水,也正是他坎坷、曲折的求學經歷培養和鍛鍊了他堅韌不拔、勤奮踏實、刻苦鑽研的工作作風。他的事蹟為身邊的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樹立了榜樣。
在知乎上,有匿名用户表示:高會軍是出了名的勤奮。讀博期間早上一直是6點起牀,7點準時坐在電腦前工作。
“常懷危機感,腳踏實地行動;秉承細節決定成敗的態度,細心做事;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信心,執着不放棄。”總結多年的科研經驗,高會軍説,做人、做事、做學問都要像哈工大校訓説的那樣“規格嚴格,功夫到家”。
編輯:吳金嬌
責任編輯:顧軍
來源:綜合整理自人民網、觀察者網、中新社、哈爾濱工業大學、歐洲科學院、iNature、量子位、知乎、焦點訪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