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的最後半個月,學科類教培機構的轉型從彷徨期轉入行動期,在政策的限制下堅持奔跑者,已經不再心存僥倖,嚴格遵守新規,在“舊跑道”上找尋“新模式”和“新生機”。
8月17日,北京市教委、人力社保局等單位共同舉行《北京市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措施》新聞發佈會。介紹“雙減”措施和新學期工作重點等情況。
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方面,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培訓機構。對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重新審核登記。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佔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嚴禁超標超前培訓,嚴禁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從事學科培訓,嚴禁提供境外教育課程。嚴禁資本化運作,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
以上提到的內容在“雙減”政策中均有提及,但在臨近開學這個特殊時間節點舉辦此次發佈會再次強調,箇中原因不言自明,暑期是給教培機構集中調整的最後時期,伴隨着今秋開學季的到來,教培機構的轉型、升級、調整都要全面完成。
沒有僥倖,這是最後的時機。與此同時,學科類培訓機構除了拓科、轉型外,上課時間也悄然開啓了重大調整。
臨近開學,週末轉週中工作啓動時近九月,學校秋季開學前夕,教培機構紛紛啓動秋季班課程調整工作,其中學科類培訓課程的主要調整有:週末班轉週中班、線下班轉線上班。
8月10日,青島新東方學校、青島學而思學校等多家校外培訓機構同時發通知,正式宣佈從秋季學期開始,週末不再開設義務教育段學科類課程,原有的課程則從週末改至週中。學員可選擇繼續在週中參加線下課程,也可以將線下課程調整為線上,改為線上課程。
8月16日,新東方杭州學校中學班課事業部發布了一則最新通知:暫停2021年秋季週六日初中學科類課程,僅在週中開設學科類課程。
8月15日,上海新東方學校宣佈將實行“週末班”轉“週中班”的學習調整,並推出線上面授課。
8月17日,博雅齋作文館宣佈轉型升級為“博雅齋文創館”,並宣佈其秋季班分為週中班、週末班。週中班課程有同步作文、創意作文、閲讀訓練、大語文。週末班課程為興趣素養類課程。
8月17日,肇慶青草地教育宣佈週末將不再開設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小學至初中)學科類課程,同時將合規開設週中線下及線上課程。調整後周末課程平移至週一至週五晚上上課,週中晚開設線上小班直播課。
“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佔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這項規定不斷被強調,對於學科類教培機構而言,若想在開學後迅速合規地開展教學工作,此時是最佳也是最後的調整期。
但可以想見的是,上課時間被急劇壓縮,是學科類教培機構一個不小的挑戰。而近期各地公佈的新學期中小學放學及課後服務時間的相關規定,更是再澆一盆冷水。
新學期新秩序,培訓時間受極大限制今年上半年,校內課後服務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時,很多人並不看好,因為當時有很大一部分家長更傾向於校外培訓。近期,多地發佈新學期的新制度,或將大大顛覆這一狀況。
前文提到的8月17日北京市新聞發佈會上,北京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表示,隨着“雙減”工作的推進,學生及家長在即將到來的新學期中就能感受到變化,具體體現在課堂教學模式以及課後服務上。“課後3:30之後的活動將更加豐富,不但有素質教育類的課程,還有課堂延伸的輔導,一些初中學校還會開設晚自習,老師們的工作量和工作時間也將會有更加合理的調配。”
豐富課後服務的課程內容,延長課後服務的時間,且和校內作業強關聯,是多地吸引廣大學生家長的主要手段,北京並非個例。
近日,江蘇省四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全面推進中小學課後服務進一步提升課後服務水平的實施意見》,當中提到江蘇省課後服務要確保全省所有義務教育學校和有需要的學生全覆蓋。並推行課後服務“5+2”模式,學校每週5天(週一至週五)都要開展課後服務,每天至少提供2小時的課後服務,課後服務結束時間原則上不早於當地正常下班時間。有條件的初中,週一至週五可設晚自習(一般安排2小時以內,原則上不晚於20:30結束)。
上海市則表示,自今年9月開始,全市小學放學(一般是下午15:30)後到下午16:30時間段的主要內容是“指導學生完成作業”,然後再開展閲讀、遊戲、藝術科普等素質教育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業習慣,讓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長。同時,對於下午16:30仍不能接回家的學生,上海市教委允許把晚託服務延長到18點左右!
在這些新制度下,學生和家長再難抗拒校內課後服務。對於校外學科培訓機構而言,今後的開課時間只能推遲到18:00以後,另外再將通勤、晚飯時間計算在內,開始上課時間還要更晚,而政策對於課程結束時間又有明確規定:“校外培訓機構(線下)培訓結束時間不得晚於20:30”;“線上培訓……培訓結束時間不晚於21點”。
據此計算,線下學科培訓有效時長每天最多在一個半小時左右,線上學科培訓有效時長每天最多在兩個小時左右。如上海新東方的週中線上直播課時間,就定在了18:50-20:50,持續兩個小時。
時間限制對於學科類教培機構而言是“硬打擊”,而週中緊湊的課程安排,將降低學生家長整體的報班意願,這將是不小的“軟打擊”。
“最最最怕週中上課了。本來在學校一天已經夠累,還要晚上上課,接送的人緊緊張張,孩子更是從早到晚都要注意力在線。相當於提前開始晚自習。”經歷過週中上課的家長曾坦言道。
在校內外時間、精力分配的衝突下,學科培訓方面願意報班的學生家長將減少,續報也更難,學科類培訓機構的生存危機更加嚴峻,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消彼長,週末的素質教育類培訓課程、托育的報班需求呈明顯上升趨勢,這或許是機構新的生機,不少機構也據此進行了靈活的調整,以新模式求生存。
週末班成需求出口,機構開始混合業態8月16日,教育部官方發佈了一篇題為《校外培訓機構轉型路子多》的新聞,當中提到:(建議校外教培機構)加強素質教育……各地應促進現有校外培訓機構由學科類培訓向素質類培訓轉型,打通部門壁壘,開闢綠色通道。(建議校外教培機構)指導家庭教育。校外培訓機構應發揮在學情分析和育兒研究方面的優勢,積極推進家庭教育指導,從培養優秀學子轉向培養合格家長,從販賣焦慮轉向治癒焦慮。
在政策及大環境的推動下,素質教育需求及家庭教育需求將大大提升,諸多週中未報學科培訓班的家長,將週末的興趣班、托育班、家庭教育及親子課程當做需求出口。這對於急需提升坪效的教培機構而言,是不可錯過的風口。
在這之前,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劉林還曾建議教培機構實行“混合業態”發展模式:此前以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培訓為主要業務的機構,可以選擇在領域內部進行轉型,就是仍以面向K12階段用户為主,可以做平時的學科教育,週末和假期的素質教育。
在這最後的調整期,學科類教培機構已經行動了起來,目前校區“混合業態”運營主要有兩種模式:週中開設學科培訓課程,週末提供素質教育課程類、託管類服務;週中開設學科培訓課程,週末與其他素質教育等機構進行場地合作。
新東方濟南學校將開設週末託管自習室;常州昂立週末推出“智適應自習室”及上線貝多慧素質成長中心,與素質教育類機構合作,推出了米諾瓦美育、口才與主持、體能訓練等8大素質教育課程;蘭州愛思樂週末課程升級為素質化教育,涵蓋編程、魔方、數獨、字帖、閲讀等多元化素質類產品……
劉林認為:“混合業態應該是較為安全的發展模式和空間,讓校外培訓機構的轉型實現一個平穩的過渡。”
目前這或許確實是最好的選擇,但在課消時間被壓縮、報課意願下降以及被迫同質化轉型的形勢下,學科類教培機構的盈利難度不言而喻,最終誰會跑通這條轉型之道,還有待秋季開學後的驗證。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校長邦“(ID:xiaozhangbang),作者鋼筆。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