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大校長錢旭紅開學典禮致辭:沒有理想的堅持和內心的崇高,壓力只會轉化為“病歷”

華東師大校長錢旭紅開學典禮致辭:沒有理想的堅持和內心的崇高,壓力只會轉化為“病歷”

“你們是胸懷寬廣目光堅定的被時代挑選的人,是肩負民族期望、肩負歷史使命的人。希望你們不要偏執追求榮華富貴、聲名顯赫,而要成為能實踐內心神聖使命的一代新民。你們不應該僅僅自己去尋找温暖,而應該成為給周圍人帶來温暖和光明的一盞明燈。” 今天(9月15日),華東師範大學2021級全體新生在開學典禮上,聆聽了校長錢旭紅院士講授的入學“第一課”。

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今年開學典禮採用現場典禮與視頻直播相結合的形式,除了在中山北路校區體育館設置典禮現場,還在兩校區各學部、院系、書院設置了視頻分會場。來自全國和世界各地的11053名優秀學子,共同開啓新的大學生活。

在莊嚴的國歌聲中,2021級新生開學典禮正式開始。

華東師大校長錢旭紅開學典禮致辭:沒有理想的堅持和內心的崇高,壓力只會轉化為“病歷”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什麼才是能面向未來的“明德至善”的新民?錢旭紅闡述了他對“新民”的理解:“通過在大學校園裏學習,經歷校外社會的實踐歷練,十多年後,能在暴風驟雨中顯示出中流砥柱本色,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年輕俊傑英才。”

錢旭紅強調,在師生共進攜手培養俊傑英才的過程中,只有明晰什麼是“未來社會”“未來大學”“未來人才”,才能明確前進方向。“未來社會”需要人類提升創造力和幸福感悟力;“未來大學”可能呈現出科學、工程、藝術三面一體的、交融而成的、不可分割的未來學科;“未來人才”則是科學家、工程師、藝術家三位一體的精英。“老子説的‘道法自然、大制無割’,馬克思所倡導的‘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就是我們師生需要不斷共同努力的方向。”

錢旭紅對新生們提出了建議:“要做中流砥柱,而不隨波逐流;要超越世俗,警惕過度功利;要抵抗熵增,練就超凡能力。”他希望新生們通過學習多學科專業的知識、思維和能力,突破“繭房”效應,在校園中獲得性靈和能力的解放;要防止陷於功利而走不遠,充分利用在大學校園裏的這段時光,去琢磨、感悟和超越‘有’‘無’的意義;放棄過度的個人舒適享受,拒絕僵化,抵制躺平,砥礪奮進,向他人學習、向集體學習,知道合作的有力。

“沒有理想的堅持和內心的崇高,壓力只會轉化為‘病歷’,而不會轉化為動力!”錢旭紅説,明天的社會不是今天社會簡單的延長線,面向未來的教育,就應站在可預見的未來的角度,審視我們今天。他勉勵新生,“我們的學校,未來要成為新人才、新學術、新科技、新思想的發源地之一,成為社會的先進示範,而你們需要成為與之相稱的俊傑英才,這就是我們光榮而共同的責任。”

以下為錢旭紅的演講原文:


風雨兼程,未來無限

在2021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致辭

錢旭紅

親愛的2021級本科生、研究生新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歡迎你們在兩個百年的歷史交匯期,建校70週年這個里程碑時刻,加入華東師範大學!此時此刻我們發自內心的高興!因為在座的各位將繼承和創新我們的事業,你們代表着學校的未來、國家的未來。在今天的開學典禮上,我以“風雨兼程,未來無限”為題,和大家一起暢想憧憬我們的未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那什麼才是能面向未來的“明德至善”的新民,並能讓必將老去的我們不再擔心?我理解,所謂新民,那就是通過在大學校園裏學習,經歷校外社會的實踐歷練,十多年後,能在暴風驟雨中顯示出中流砥柱本色,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年輕俊傑英才。

追溯回望百年前,在那個國家面臨存亡危機,災難深重、艱難困苦的年代,我們的先輩青年們,以赤子之心和崇高理想,走出了一條救亡圖強之路,中國才有了今天的輝煌圖景;七十年前,面對全國80%的文盲率,國家決定組建華東師範大學,百廢待興的新中國發力於教育興國,我們的前輩青年們,矢志不移、砥礪奮鬥,今天的神州才呈現了富強的前景。

先輩和歷史已經留在過去,他們的精神正激勵着我們,但無法代替我們繼續前行。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疊加去年爆發的新冠疫情,正深刻而廣泛地重塑着世界,嚴重的中西方衝突正深遠地影響着時代。無論願意不願意,我們正身處一個特殊時刻的驚濤駭浪之中。沒有目的地的帆船,任何方向都是逆風,只能原地打轉。要避免這種尷尬之境,我們需要自醒。在這個紛繁鉅變的時代,在這個亂雲飛渡的世界,作為新一代的大學生,更要明確自己發展的方向和肩負的重任。

我們的學校,未來要成為新人才、新學術、新科技、新思想的發源地之一,成為社會的先進示範,而你們需要成為與之相稱的俊傑英才,這就是我們光榮而共同的責任。明天的社會不是今天社會簡單的延長線,面向未來的教育,就應站在可預見的未來的角度,審視我們今天。

時間觀、格局觀,是區分渾渾噩噩迷失者和自我實現預言者的重大判據。“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在我們師生共進攜手培養俊傑英才的過程中,首先需要憧憬明晰什麼是未來社會、未來大學、未來人才,以明確大概的前進方向。

未來社會,由於人工智能和基因技術的發展,勞動生產率極高,物質可能極大豐富。凡是能夠被替代的事情,均將由機器代勞。那時,與機器和技術相容的“超級人類”樂於操控一切,卻無暇顧及自身和靈魂,人格異化和精神空虛就成為潛在的風險。與此同時,因為無需為生存而勞作,閒極無聊、無所事事的“無用人類”會空虛頹廢、無事生非,極端者甚至衝擊社會、破壞規則,成為人類的負擔或危險。為保證社會不被分裂、人類不被異化,靈魂得以安放,今天我們就要為未來有所準備,將來要引導這兩類人從事機器無能為力的體育愉悦、夢幻想象、藝術創作、科學發現、外星探索……毫無疑問,提升創造力和幸福感悟力,就是那時社會可能的剛需。

未來大學,由於學科專業的快速發展、深度交叉融合,人為主觀的學科區分、壁壘、界限,如理工農醫經管藝術等門類的邊界,如物理、生物、化學等學科的區分,將逐步淡化。跨學科融合、超學科發展成為主流。所有的學習、研究和創造可能都將圍繞着理念、問題、工具而開展,沒有人再願意在學科專業間挖掘鴻溝而自毀前程。科學、工程、藝術三面一體的、交融而成的、不可分割的未來學科,將有可能會浮現在人們眼前。

未來人才,多才多藝,學貫中西、橫跨農工文理,不再是一種難見的神奇。那時,一個傑出的研究者可能三位一體,即,他/她既是能有所發現的科學家,又是一個能改變社會生活、改變世界的工程師,更是一個能給人類創造感性美學享受的藝術家。那時,我們會擁有許多科學藝術多方面突出的精英,如同歷史上出現過的伽利略、達芬奇、海蒂·拉瑪、墨子、朱載堉,王貞儀等等。

有了對未來的大概描述,我們同學對進入校園後該如何完善發展自身,就有了基本的把握。老子説的“道法自然、大制無割”,馬克思所倡導的“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就是我們師生需要不斷共同努力的方向。如此,在校園裏培養出的具有未來意識、未來才能、未來擔當的青年俊傑英才,就能在畢業後引領未來社會各行各業不斷前行。

華東師大校長錢旭紅開學典禮致辭:沒有理想的堅持和內心的崇高,壓力只會轉化為“病歷”

人的成長,除了要關注未來方向,也要關注成長過程的一些細節,這裏特別提及幾點,強調如下:

1. 中流砥柱,而不隨波逐流

我們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須謹防官氣、商氣、市儈氣被帶入校園。大學是培養未來新民的神聖之地,你們應該成為社會風氣的引領者,而不是跟隨者。

每一代人要保持自己獨立的生命活力,需自己面對和克服困難,抵禦誘惑和消極影響。對百年前、70年前的大學生而言,那時時局動盪或者條件艱苦,但他們克服困難,鍛煉出了家國情懷。對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大學生們而言,改革開放之始國門初開,他們面對的是舶來的街頭文化誘惑和衝擊,喇叭褲、爆炸頭、蛤蟆鏡、錄音機、迪斯科……,他們沒有無所適從,而是勇敢拼搏,成為追求真理、造福國民的新一代。而目前來自校外或舶來的並試圖影響你們的,是可能改變民族性格並妖氣十足的“娘炮文化”、消極逃避的“佛系文化”、機場腦殘的“粉絲文化”、互懟激進的“網紅文化”等等。

面對當下的各種各類流行的信息或者文化或者言行,無論是舶來的還是本土的,大眾的還是小眾的,你們都要特別注意、特別小心,甚至有所警惕。我們要摒棄跟風附和、舒適隨意和漫不經心,獨立思考是生存發展的金規律,要避免在不知不覺中,因跟風迷失而喪失前途、耗損生命。

一個人的判斷力,來自其信息來源的多樣性,和應對各類外來影響的自主選擇性。今日世界,網絡信息紛繁複雜,有人説,互聯網本應是讓井底之蛙開闊眼界,不曾想,井蛙們相互匯聚遇見,相互確認,相互支持,進而堅信天空就是井口那麼大!互聯網是容易滋生極端的地方。它讓同層次想法類似的人極易匯聚,聚集交通成本幾乎為“零”,身處其中的人,猶如被蠶繭包裹,以至於錯誤地認為所有人都是與之類似的想法,進而互相激勵,放肆膽大,魯莽盲動。這些深受“信息繭房”“思維繭房”束縛的可憐人,深陷繭房卻不自知。羅素説,“人生而無知,但並不愚蠢,是教育使人愚蠢”。這裏的教育是指那些不正常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或者“繭房”效應。造成“繭房”效應的,包括來自單一途徑的影響、單一來源的信息、單一成套的圖書;當然,造成“繭房”效應的,同樣包括來自原生家庭、原生社區、原生階層的影響。

因此,我們希望新生們,通過學習多學科專業的知識、思維和能力,突破“繭房”效應,在校園中獲得性靈和能力的解放。解放思想,你們首先要在校園裏主動接觸到不同的學術思想,要不然,解放的全是你自身被壓抑的渴求放縱的慾望。

要防止慾望的放縱,我們的性靈還需要內心的崇高和道德引領。康德説,“最應該讓我們感動的,一個是我們頭頂燦爛的星空,另一個則是我們內心深處的道德標準”。道德不應該是被迫的他律,不應該體現為對權威的頂禮膜拜和對自身利益的得失算計,而應是來自內心的自律,即內心的崇高和召喚。自律即是自由,他律或成虛偽。我們要為畢業後校園外的社會做好準備,做內心幸福手腳有力的新民。

華東師大校長錢旭紅開學典禮致辭:沒有理想的堅持和內心的崇高,壓力只會轉化為“病歷”

2. 超越世俗,警惕過度功利

有無相生。在人類認識世界的思維發展過程中,認知“有”不算是最高成果,而認知“無”才是最高的成果。最早認識“無”的,是我國偉大的哲學先賢老子,他最早站在了人類思維的高峯。老子的《道德經》中有一句話,叫“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並隨後又發展出點擊化學的巴里·夏普萊斯,就很喜歡並推崇老子的這句格言。

這句話的含義是:那現存有用的,只會給你帶來便利;而那無用的,才可能是最為有用的。“有”和“無”在這裏的意義,就像有水的河窪,利於灌溉莊稼;無水的窪地,可用作水庫存蓄。這也像在山水國畫中,相比較於濃墨重彩的礁石山體,那沒有墨跡的、適當的“虛無留白”,更是一種“此處無聲勝有聲”的獨特藝術表現。

你們要防止陷於功利而走不遠,要充分利用在大學校園裏的這段時光,去琢磨、感悟和超越“有”“無”的意義。當你多一些哲理的“無”,少一些世俗的“有”,就會少些功利心,就多些心靜淡定,多些大智慧。要學會珍惜擁有的,也不要過多嘆息“空無”,因為嘆息不會帶來任何人生的神奇,而如果你探索出合適的方法,有可能“化無為有”“化腐朽為神奇”。

3.抵抗熵增,練就超凡能力

薛定諤在《生命是什麼》一書中指出:人活着就是在對抗熵增,生命以負熵為生。這本書啓發了隨之的DNA發現。生命需要不斷地從外界環境中獲得“負熵”,獲得“秩序”,從而擁有生命的活力。然而,無論你喜歡不喜歡,熵增卻是一種自然常見的狀態。要對抗熵增,就需要我們放棄過度的個人舒適享受,拒絕僵化,抵制躺平,砥礪奮進。學習和研究就是獲得負熵,可以提升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可以幫助你們超越動物性,實現心靈的自由,提升機體和性靈的生命活力。

要充分地實現熵減、獲得負熵,需要向他人學習,知道合作的有力。智慧者,身邊盡是朋友;算計者,周邊全是敵人。智慧是普適規律的化身,聰明是技能的代名詞、有時甚至是漏洞的象徵。世界上的競爭模式多種多樣,再強的個體競爭力也難以抵擋來自集體的系統競爭力,向他人學習、向集體學習就能獲得組織和合作的魅力和賦能。

在大學這個小社會中,你可以低風險地盡情去嘗試、去體驗如何減少熵增、獲得負熵。和一旦犯錯可能導致嚴重後果的社會歷練不同,在這裏,你們可以從各種挫折、失敗中學習經驗,在得失中體驗人生、並準備今後的人生。

同學們,沒有理想的堅持和內心的崇高,壓力只會轉化為“病歷”,而不會轉化為動力!最堅固的牢獄在人的大腦,最美的天堂在人的內心。你們是胸懷寬廣目光堅定的被時代挑選的人,是肩負民族期望、肩負歷史使命的人。希望你們不要偏執追求榮華富貴、聲名顯赫,而要成為能實踐內心神聖使命的一代新民。你們不應該僅僅自己去尋找温暖,而應該成為給周圍人帶來温暖和光明的一盞明燈。

最後,祝大家在師大的求學生涯順利、圓滿。感謝各位!




  作者:吳金嬌

  編輯:儲舒婷

責任編輯:樊麗萍

  圖片:華東師範大學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085 字。

轉載請註明: 華東師大校長錢旭紅開學典禮致辭:沒有理想的堅持和內心的崇高,壓力只會轉化為“病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