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一本書,傻瓜們走馬看花似地隨手翻閲它,聰明的人用心地閲讀它。因為他知道這本書只能讀一次。——保羅
在大清王朝定鼎天下、一統江山的過程中,一共產生了八位卓越功勳的“鐵帽子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而這八位初代“鐵帽子王”,不僅自己獲得了極高的權勢與地位,就連其子孫後代也享受到了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的殊榮。
在這其中,位居“八大鐵帽子王”之首的禮親王代善家族世系,無疑是最具代表意義的。
因為在禮親王爵位的傳承經歷中,不僅見證了整個“鐵帽子王制度”從初創、到發展、再到最終確定的整個過程,同時也將“鐵帽子王”所給予整個家族的特殊的“價值”,進行了充分展現。
代善被努爾哈赤廢黜“太子”之位,進而引出了“鐵帽子王”制度的雛形。
縱觀努爾哈赤的一生,一共經歷的三次失敗的“立儲”。
努爾哈赤最先為自己確定的接班人是他的弟弟舒爾哈爾。
然而,隨着建州女真勢力的不斷壯大,兩人之間的矛盾也愈發的不可調和,以至於逐漸走向了決裂。最終,努爾哈赤為了維護建州女真部落的統一,選擇將舒爾哈齊,這位自起兵時便與他共成長,同戰鬥、共患難的弟弟,幽禁而死。
努爾哈赤第二次立儲選擇是他的嫡長子褚英。
褚英跟隨努爾哈赤征戰多年,作戰勇猛,深得努爾哈赤喜愛,年紀輕輕就被授予了“洪巴圖魯”和“廣略貝勒”的稱號。只不過褚英為人驕橫,且心胸狹隘、生性殘暴,引發了“四大貝勒”與“五大臣”的不滿與抵制,之後他與努爾哈赤之間的關係也愈發的交惡,褚英甚至還公然詛咒努爾哈赤,還意圖謀反。就這樣,褚英也被努爾哈赤圈禁起來,進而被直接處死。
努爾哈赤第三次為自己選擇的接班人便是代善,同時他還留下話説在他百年之後,“諸位幼子和大福晉交給大阿哥代善收養”,足可見努爾哈赤對於代善的信任和器重。
然而,代善的表現卻令努爾哈赤極為失望。
先是在後金天命四年(1619年),代善在攻佔葉赫東城的過程中,未經努爾哈赤的許可,擅自立誓,稱要保全其妻弟、葉赫貝勒布揚古與布爾杭古的性命,並接受其投降,結果布揚古竟當眾斥責努爾哈赤,讓努爾哈赤很是下不來台。緊跟着就是“德因澤告密事件”的爆發,代善與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之間的“曖昧”關係引發了巨大的輿論反響,這更加讓努爾哈赤對代善愈發的不滿。而更為致命的是,由於代善對後期葉赫那拉氏的偏聽偏信,長期虐待自己的前妻之子嶽託和碩託,甚至數次請求努爾哈赤要處死碩託。
終於,忍無可忍的努爾哈赤對代善進行了非常嚴厲的斥責,並且當眾宣佈:
“先前襲父之國,故曾立為太子,現廢除太子,將其專主之僚友、部眾,盡行奪取。”
就這樣,代善的“太子”之位也被徹底的廢黜。
在這之後,努爾哈赤沒有再選擇冊立接班人,而是不斷平衡諸位統兵的子、侄、孫之間的勢力與地位。
天命五年(1620年)九月,努爾哈赤宣佈:
“立阿敏台吉、莽古爾泰台吉、皇太極、德格類、嶽託、濟爾哈朗、阿濟格阿哥、多爾袞、多鐸為和碩額真。”
並且規定眾人“不得恣意橫行”,不能出於一己私怨而貶革勤理政務的和碩額真,如果和碩額真犯錯,要對其罪行進行公議,達成一致意見後方可處理。而代善也沒有遭到徹底的排斥,仍居“四大貝勒”之首,繼續統領正紅旗與鑲紅旗,佐理國政,統軍出征。
到了天命七年(1622年)的時候,努爾哈赤正式確立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
“繼朕而嗣大位者,毋令強梁有力者為也。以若人為君,懼其尚力自恣,獲罪於天也。且一人縱有知識,終不及眾人之謀。今命爾八子,為八和碩貝勒,同心謀國,庶幾無失。爾八和碩貝勒內,擇其能受諫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諫,所行非善,更擇善者立焉。擇立之時,若不樂從眾議,艴然變色,豈遂使不賢之人任其所為耶!至於八和碩貝勒,共理國政,或一人心有所得,言之有益於國,七人宜共贊成之。如已既無才,又不能贊成人善,而緘默坐視者,即當易此貝勒,更於子弟中擇賢者為之。易置之時,若不樂從眾議艴然變色,豈遂使不賢之人任其所為耶!若八和碩貝勒中,或以他事出,告於眾,勿私往。若入以見君,勿一二人見,其眾人畢集,同謀議以治國政。務期斥奸佞、舉忠直可也。”
這其中,有三點內容影響最為深遠。
首先,努爾哈赤確定了未來汗位繼承人的“選舉辦法”,即“爾八和碩貝勒內,擇其能受諫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這既是確定了接班人的選取範圍,同時也確定了“眾人推舉”這樣一個選舉辦法。而此後的皇太極以及順治皇帝,都是通過此制度成為了最高統治者。
其次,“易此貝勒,更於子弟中擇賢者為之”,就是説只能廢黜個人的爵位,而不能廢黜整個家族的爵位世系,要保證其在家族內部的傳承,這也成為了“鐵帽子王”世襲罔替制度的一個重要模板和雛形。
再次,“八和碩貝勒,共理國政”,這也就是清朝初年為何“議政王大臣會議”會有如此大權力的根源所在,因為它遵循的是努爾哈赤的“祖制”。
除此之外,努爾哈赤還規定此後要平均分配戰利品和獲得的人口,這也使得八旗之間的實力對比,直到清朝末年的時候,基本維持在這一時期的比例。
至於“八和碩貝勒”的組成,“四大貝勒”必然位列其中,剩下的“四小貝勒”一直以來都是眾説紛紜。
網絡上,一般都是將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和濟爾哈朗列為“四小貝勒”。然而這樣的觀點完全是結合其在皇太極時期甚至是順治朝時期的表現所決定的,並不符合努爾哈赤時期的情況。
可以肯定的是,“四小貝勒”,必然是掌旗或者領旗的貝勒,並且是有着卓越軍功的,從這一點來説,濟爾哈朗、德格類、嶽託、杜度、阿濟格等人應該更有資格當選。而多爾袞和多鐸因為年齡尚小,沒有軍功,特別是多爾袞,他連旗主貝勒都算不上,所以他們兩人應該不在其中。
代善家族,見證了“鐵帽子王”制度的發展、演變與最終確定。
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在代善以及他的兩個兒子嶽託和薩哈廉的擁立支持下,繼任後金大汗,之後在崇德元年(1643年)的時候,正式改元稱帝,建立大清王朝。
皇太極稱帝后,隨即封代善為“禮親王”,“禮”是謙讓、恭敬的意思,足可見代善家族在擁立皇太極登上後金汗位的時候所作出的巨大“犧牲”與突出貢獻,而代善也在皇太極時期位列“四大親王”之首,並在文武百官中排名第一。
與此同時,他的兩個兒子也得到了封賞。
長子嶽託被封為成親王,後降為郡王,並開創了“克勤郡王”的“鐵帽子王”家族世系。
代善第三子薩哈廉被封為穎郡王,去世後被追封為穎親王。而薩哈廉之子阿達禮則是降爵繼承了穎郡王的爵位。後阿達禮被處死,爵位改由薩哈廉的另外一個兒子勒克德渾襲承,而他也就此開創了“順承郡王”的世系,其後代享受到了隔代不降爵的“鐵帽子王”殊榮。
其實,從薩哈廉、到阿達禮、再到勒克德渾,雖然爵位遵循努爾哈赤“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在其家族內部成員之間流轉,但爵位的名稱已經發生了變化,而這一點,在代善本人爵位傳承過程中,體現的更為明顯。
順治五年(1648年),代善去世,他的和碩親王爵位由第七子滿達海襲承,只是名號被改為了“巽親王”。
在順治十六年(1659年)的時候,滿達海被人檢舉稱其在清算多爾袞時期,侵吞了大量財產,引發了順治皇帝的不滿,然而滿達海早在順治九年(1652年)就已經去世,是他的兒子常阿岱襲承了“巽親王”的名號和爵位,於是順治廢黜了滿達海以及常阿岱的和碩親王爵位,同時安排由代善之孫杰書襲承了代善的家族爵位。
傑書,是代善第八子祜塞的兒子,順治皇帝如此安排,就等同於將代善的和碩親王爵位在其家族內部換了一個分支,保留了原來的爵位等級和待遇,同時包括此前滿達海家族襲承的代善正紅旗的旗主地位,也一併予以了轉移。
其實,傑書在順治六年(1649年)的時候,就已經襲承其兄長精濟的多羅郡王爵位,併成為了康郡王,於是在傑書襲承親王爵位後,他的名號予以了保留,就此成為了“康親王”,但爵位的源頭還是歸屬於禮親王代善。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正式確定了“鐵帽子王”制度,並就此釐定了“鐵帽子王”的家族世系以及爵位名號,“康親王”的名號也就此被改回了“禮親王”,在此之後,歷任代善和碩親王爵位的繼承者,便全部統一使用“禮親王”。
代善為他的後世子孫留下了豐厚的“政治遺產”。
代善曾被努爾哈赤確立為接班人,但是遭到了廢黜,然而,在努爾哈赤去世後,以代善的實力和資歷,並不是不能角逐後金汗位,但是他和他的兩個兒子嶽託、薩哈廉選擇了扶保皇太極,並在皇太極去世後繼續擁立順治。作為回報,代善一個家族就出現了三個“鐵帽子王”世系,尤其是代善本人,更是被尊為“清初八大鐵帽子”之首。
與此同時,代善也給子孫後代留下了極為豐厚的政治遺產。
首先,就是這個“鐵帽子王”的爵位,這是可以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的,並且有着比其他爵位更多的俸祿,以及自己專屬的王府,這樣就確保了子孫後世的富貴與榮華。
其次,代善一直以來都是統領着兩紅旗,並且是正紅旗的旗主,這就使得他的子孫後代也在兩紅旗中被尊為“主子”,地位尊崇。在一部電視劇中就有這樣一個場景,乾隆朝時期的權臣和珅在見到自己正紅旗旗主、代善的後人“金大煙袋”的時候,依然要下跪請安,這份“主僕關係”實際上就是從代善時期起,就已經確定的。
再次,就是代善從“四大貝勒”,到獲封“鐵帽子王”,實際上就等同於把這個爵位世系留在了自己的家族裏,不管家族怎麼樣變遷,都會有人來襲承爵位,享受這份殊榮,從而使得家族終究不會沒落。
而這些也無疑不在彰顯着清朝時期“鐵帽子王”的尊貴與顯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