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清朝的“鎮國公”和“一等公”,誰地位更高?同為超品,區別巨大

由 亓官天亦 發佈於 經典


根據《清史稿·諸王列傳》的記載,清崇德元年,皇太極改元稱帝,改國號為“清”,“定九等爵”;清朝入關以後,清廷創設“親王至奉恩將軍凡十二等爵位”: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如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異性功臣爵位”共分為九等:公、侯、伯、子、男、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都尉、恩都尉。

根據《清稗類鈔·爵秩類》的記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屬於“高等爵位”,當朝皇子一般才能獲封此等爵位,屬於絕對的統治階層。但在“貝子”之下的諸多爵位則可能是皇子,也可能是皇室的遠近宗親。


那麼,“貝子”爵位以下的“鎮國公”和“異性功臣爵位”中的最高等——“一等公”相比而言,誰的地位更高呢?

“鎮國公”和“一等公”雖然都是超越了“九品十八級”序列,屬於“超品”行列,但“鎮國公”乃系愛新覺羅氏皇族所能獲封的爵位,而“一等公”則專屬於臣下。也就是説,兩者所屬的階層有着本質上的區別,地位高低,一目瞭然。

除此之外,“鎮國公”在整個“宗室爵位”中的地位並不高,還有着極大的上升空間;而“一等公”則是“異性功臣爵位”中的最高等,再無上升空間。所以,“鎮國公”的地位要遠遠高於“一等公”。


在具體的俸祿供給上,“鎮國公”和“一等公”的年俸雖然都是白銀700兩,但“鎮國公”還有着700斛的祿米供給。

更重要的是,“鎮國公”還有着八種特殊待遇,即“八分”:朱輪、紫繮、背壺、紫墊、寶石、雙眼、皮條、太監。這些特殊待遇是身份的象徵、地位的代表,再囂張的“一等公”也無法擁有。就此來看,“鎮國公”的地位也要高於“一等公”。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皇權社會,一切都講究等級分明、尊卑有序,爵位和官職的外在區別則主要體現在“衣冠之治”上。清朝時期的“衣冠之治”又體現在官服上,即朝冠、補服的區別。

根據《清稗類鈔》的記載,“鎮國公”的朝冠為“頂金龍二層,飾東珠五,上銜紅寶石,戴雙眼孔雀翎”;也就是説,“鎮國公”戴“紅寶石頂”,“不入八分鎮國公”則戴“珊瑚頂”。

而“一等公”的朝冠均為“珊瑚頂”,基本等同於“不入八分鎮國公”的朝冠待遇。


另外,“鎮國公”的補服為“正蟒方補”;“一等公”的補服為“鬥牛補服”。

注意,這裏的“蟒服”和“鬥牛服”並非官服,因此不能按照“一品鬥牛、二品飛魚、三品蟒”的規矩劃分。清朝時期,皇帝着“龍袍”,親貴皇親則只能着“蟒服”,古代士大夫的頂級夢想即為“蟒服加身”。

在封建皇權社會,“蟒服”的地位僅次於“龍袍”,區別就在於“蟒”有四爪,而“龍”則五爪。“鬥牛服”自然明顯不及“蟒服”的地位和影響。


綜合來看,“一等公”雖然為“異性功臣爵位”中的最高等級,但畢竟屬於被統治階層,和統治階層的一部分——“鎮國公”相比,自然明顯不如。

參考文獻:《清史稿·諸王列傳》、《清稗類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