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古代王朝的神秘部門“欽天監”,究竟是幹嘛的呢

由 漆雕佁 發佈於 經典

人生就像一本書,傻瓜們走馬看花似地隨手翻閲它,聰明的人用心地閲讀它。因為他知道這本書只能讀一次。——保羅

在一些明清的電視劇中,經常出現欽天監這個詞語,什麼預測天氣、占卜吉凶、識人斷命、解釋異象,幾乎沒有什麼是欽天監不會的,由於欽天監經常與玄學連在一起,顯得尤為神秘,讓人覺得欽天監大概就是一個遍佈神棍的地方,而歷史中真實的“欽天監”到底幹嘛的呢?

1、 歷史發展

欽天監作為官署名,主要職責是觀察天象、編制節氣、推算曆法等,差不多就是現在國家天文台和氣象局的工作。

中國古代幾乎歷朝歷代都有職能相似的部門,但是欽天監這個名稱一直到明朝才確定下來,而在此之前它的名稱經歷了數次變化。

上圖_ 《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 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

早在周朝時期就有非常多的文獻記載天氣和氣候,《詩經•幽風•七月》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bì)發,二之日慄(lì)烈”講的就是天氣變化,而記錄氣象、推算節氣、制定曆法就是欽天監的工作,可見在中國古代就有專職天文曆法的國家部門。

據傳夏商已經有了太史這個官職,《呂氏春秋·先識覽》:“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執而泣之”。

而周朝的太史同時還承擔史官、秘書和掌管典籍的職責,屬於實權官職。

太史這個官名從西周一直到春秋戰國仍沿用,到了秦漢,太常所設太史令,代替太史;至魏晉,繼續沿用太史令這個稱呼,但是剝離了修史職責,只掌管天文曆法;到了隋代,改稱太史監;唐代又多次改名,用過太史局、渾天監、司天台等;五代沿用司天台這個稱呼;宋代為司天監、天文院等,同時期遼稱為稱司天監;金稱司天台;到了元代,又改稱為太史院;明清,終於塵埃落定,統稱為欽天監。

上圖_ 古代的天文圖

2、職能變化

在欽天監的歷史發展中,變化的不僅是名稱,還有職能。

在西周和春秋時,太史的職責主要分為四方面:

第一、擔任國君的秘書,掌管文書的起草,還能決策和任命諸侯卿大夫;

第二需要記載歷史,編寫史書,這一點符合現代人普遍對太史的理解;

第三要兼管國家典籍,在書籍知識非常珍貴的古代,掌管國家典籍並不僅僅是國家圖書館長,還意味着知識的壟斷;

第四才是後世欽天監的主要工作,觀察天象、推算曆法、祭祀等,在那個時期,太史是可與卿大夫並列的權臣。

到秦漢時期,太史的權利進一步被削減,職位降低,基本只負責編寫史書和推算天文曆法的職責,魏晉時期,記錄歷史編寫史書的職能被分流給著作郎,從此以後的各朝各代,基本上只負責天象曆法、天文地動、風雲氣色、律歷卜筮。

從最初西周時期的權利部門到後來的“清水衙門”,從起草命令的統治者秘書到國家圖書館館長再到史官再到天文官,太史令逐漸變成遠離權利核心部門的技術類職業。

上圖_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 ,字子長

3、歷任大佬

雖然從秦漢時期,掌管天文曆法兼史官的太史令職位已降低不少,但是在歷史長河中,能做到這個職位無不是身懷異材之輩,並且“欽天監”的工作對專業性和技術性都有較高要求,因此湧現了非常多的大佬,在歷史中留下了赫赫威名。

西漢時期的司馬遷,曾任太史令,留《史記》傳世,今人只知司馬遷是著名的史學家,卻不知道司馬遷也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天文學家,他的天文學造詣主要收錄在《天官書》、《律書》、《曆書》這三篇文章中,在《天官書》中,司馬遷將天空分為三垣二十八宿。

上圖_ 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地動儀”,此圖為米爾恩對張衡地動儀的複製圖

西漢之後東漢的太史令張衡,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更是大佬級人物。他被後世所知主要是因為發明了地動儀,但實際上張衡是全才,堪比西方的“達芬奇”,他不僅是發明家,同時還是天文學家、數學家、史學家、文學家、繪畫家、思想家、機械家,可惜張衡不管是文學作品、繪畫作品亦或是機械作品,皆湮滅於歷史長河中,只能從古代典籍中略窺一二。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何承天曾任太子率更令,掌管漏壺,他通史精律,編寫《元嘉歷》,對後世曆法影響很大,此外還是個思想超前的堅定無神論者。

唐代最出名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是李淳風,他於唐太宗時期入職太史局,後升任太史令。在職期間,不僅是為風定級的古代第一人,還改進渾天儀,編寫《天文》、《律歷》、《五行》三志,推算出《麟德歷》,最為後人所知的大概就是傳聞《推背圖》為他和袁天罡所作,《推背圖》號稱中國古代第一奇書,據傳是為唐太宗推算國運所作,推算至唐後兩千年。

上圖_ 《推背圖》是中華道家預言第一奇書

北宋時期的太史令沈括是繼張衡之後的又一全才,他精通於天文學和數學,發明的隙積術讓中國古代數學達到了高階等差級數求和的新階段,會圓術則促進了平面幾何的發展;他還記錄了人工磁化的方法,推進物理學;通過觀察實驗,對小孔成像、凹面鏡成像進行記錄,涉及光學實驗,除此之外,沈括還精通地理學、地圖學、水利學,對化學和聲學也多有研究。

元代的太史令郭守敬除了天文學和數學外,還是著名的水利專家,並創造性的提出了海拔的概念。

明代的欽天監最出名的為劉伯温,到了清朝,欽天監監正多為外國人,出名的有湯若望、南懷仁等人。

上圖_ 湯若望(1592年—1666年),字道未,神聖羅馬帝國科隆(今德國科隆)人

4、部門設置

歷朝歷代的天文氣象部門,雖然掌管國家天文曆法的機構名稱不同,但部門設置基本圍繞四個方面:天文、推算、測驗、漏刻。

天文局負責觀察天象、推算局負責制定曆法和四時、測驗局用於各種測繪及實驗,漏刻局制定時間,除此之外,各種民間異像、風雲地動、祭祀占卜也都是這個部門負責。

如唐乾元元年(758)設置司天台,其中博士一人,教授曆法;天文博士,教授天文氣象;漏刻博士六人教授計時技術。

宋、元兩朝有司天監,元代又設太史院,下設三個局:推算局、測驗局、漏刻局。

上圖_ 清朝官員利用比較先進的古代,勘探天文學

明、清兩代欽天監,設監正、監副、五官正等。

牛頓曾説:我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縱觀中國幾千年古史,有才文人和厲害武將不少,科學系人才卻鳳毛麟角,出名的太史令基本上都是歷史上非常牛逼的科技大佬,他們沒有巨人可站,但是憑藉自己的能力成為了古代科技史上的巨人。

倘若他們生活在今天,將會實現怎樣的成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