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智慧,訟卦:謹慎做人避免爭執,3年學會説話,30年學會閉嘴

1.

訟卦第六

--蟻鬥蝸爭是非留

(坎下乾上)

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兇。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彖》曰: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終兇,訟不可成也;利見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於淵也。

《象》曰: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譯 訟卦象徵打官司,是誠信被窒塞,心有惕懼所致,持中不偏可獲吉祥,始終爭訟不息則有兇險。宜見有德行與能力的人,不利渡過大河險阻。

◎《彖》解釋道:訟卦上卦乾為剛健,下卦坎為險阻,險阻而又剛健有爭訟。爭訟是誠信被窒塞,心有惕懼所致,持中不偏可獲吉祥,是剛爻來到下卦而居於中位。始終爭訟不息則有兇險,是因為爭訟不會有結果。宜見有德行與能力的人,是崇尚中正。不利於渡過險阻的大河,説明恃剛乘險將進入到深淵中。

◎《象》解釋道:上卦乾為天,下卦坎為水,天與水背道而馳,這就是訟卦。君子做事情在開始時就要謀劃好。

這一卦與需卦正好相反,需卦為等,此卦為爭。訟卦的上卦為乾,代表的是剛強;下卦為坎,代表的是陰險。內心陰險而外表剛強,必然與人產生爭訟。由此卦的整體來看,剛強的“乾”在陰險的坎卦之上,亦即剛毅卻踏在陷阱之上。因此自以為剛強而逞強鬥勇,是行不通的,唯有反省,戒懼謹慎,把握一定的原則,才會吉祥。如果非要逞強,最後一定有兇險。除非遇到公正的大人來裁判,才會有利。

韜光養晦,隱忍自勵。

為了能夠與大月氏建立軍事戰略同盟,並學會精鋼寶刀的煉製辦法,漢武帝任命張騫為漢朝的特使出使大月氏。然而張騫面臨的困難是要經過當時漢朝的敵對國匈奴。在經過匈奴地境時,張騫被匈奴所俘。他忍辱偷生,不忘使命,時刻尋找機會逃脱。然而每一次逃脱的結果都是被匈奴人抓回來,接受更嚴酷的懲罰。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他並沒有喪失信念和鬥志,在匈奴一待就是13年。後來,他娶了匈奴人為妻,有了家庭,但他並沒有安於眼前的舒適,而是依然堅持自己的理想,牢牢謹記漢武帝的重託,最終尋找機會到了大月氏。從他身上,我們不但能夠看到超強的執行力、大丈夫的一諾千金、不畏艱難險阻的豪情,更能看到我們中華民族所特有的韌性,那種韜光養晦、最終有所作為的精神。

▲張騫像

易經智慧,訟卦:謹慎做人避免爭執,3年學會説話,30年學會閉嘴

漢武帝時,張騫以軍功受封為博望侯,後又拜為中郎將。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

《象》曰:不永所事,訟不可長也;雖小有言,其辯明也。

譯 初六,不久纏於爭訟事端,儘管會有小的口舌是非,最後會吉祥。

◎《象》解釋道:不久纏於爭訟事端,所以爭訟的事情不能長期地堅持下去;即使有小的口舌是非,一經説明,還是可以化解的。

“初六”陰爻居陽位,又在此卦的最下方,所以非常的柔弱。雖然與上卦的“九四”陽相應,但是中間有“九二”阻隔,力量薄弱,所以無力排除爭訟。但“九四”陽剛,有呼應的傾向,雖然會有小的爭訟,但終究會有好的結果。這一爻告誡我們,遇到爭訟的事情不可糾纏太久,更不能好勇鬥狠,應當以解釋來求得化解。

處事果敢,和氣致祥。

易經智慧,訟卦:謹慎做人避免爭執,3年學會説話,30年學會閉嘴

戰國時期,秦國最強,吸引了大批列國的人前來,其中有些是為本國打算,有些是間諜。因此,秦國的大臣、貴族們要求秦王把“客卿”統統攆出秦國。秦始皇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員,凡不是秦國人,都得離開秦國。有個楚國來的客卿李斯,也被驅逐,心裏挺不服氣。離開咸陽的時候,他上了一道奏章給秦始皇,詳細闡述了必須用天下之人才,才能統一天下的道理。秦始皇覺得李斯説得有道理,連忙打發人把李斯從半路上找回來,恢復他的官職,還取消了逐客令。這個故事説明遇到不順利時,應當儘量以解釋求取和解,化不順為通順。

易經智慧,訟卦:謹慎做人避免爭執,3年學會説話,30年學會閉嘴

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户,無眚。

《象》曰:不克訟,歸逋竄也;自下訟上,患至掇也。

譯 九二,官司敗訴了,逃回家,在三百户人家的采邑中沒有災禍。

◎《象》解釋道:官司敗訴了,逃回家;九二居下與尊上爭訟,災患臨頭但及時躲避而又中止。

“九二”與“九五”相應,但兩爻全為陽爻,這種相應,屬於敵應,不是陰陽兩性間的正應。所以上下不能應援,心志不能相合。且“九二”在下卦的中央,稟性陽剛而喜歡與人爭訟,加上以陽爻居陰位,位置不正又低,爭訟必然失敗,只好逃亡隱藏起來。這一爻,強調不可逞強爭訟,應當退讓反省,才不至於惹禍上身。

遇事冷靜,自身反省。

藺相如“完璧歸趙”,保全趙國不受屈辱,立了大功。趙惠文王十分信任藺相如,拜他為上卿,地位在大將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私下對自己的門客説:“藺相如有什麼了不起,我見到他,一定要給他點兒顏色看看。”這句話傳到藺相如耳朵裏,藺相如就裝病不去上朝。有一天,藺相如帶着門客坐車出門,老遠就看見廉頗的車馬迎面而來,他叫趕車的退到小巷裏去躲一躲,讓廉頗的車馬先過去。藺相如的手下不服氣,説藺相如不該這樣膽小怕事。藺相如對他們説:“強大的秦國不敢來侵犯趙國,就因為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在。要是我們兩人不和,秦國知道了,就會趁機來侵犯趙國。”有人把這些話告訴了廉頗,廉頗感到十分慚愧。他就裸着上身,揹着荊棘請罪。從這以後,兩人成了知心朋友。廉頗的自身反省、藺相如的謙遜,一直為後世傳為美談。

易經智慧,訟卦:謹慎做人避免爭執,3年學會説話,30年學會閉嘴

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或從王事,無成。

《象》曰:不永所事,訟不可長也;雖小有言,其辯明也。

譯 初六,不久纏於爭訟事端,儘管會有小的口舌是非,最後會吉祥。

◎《象》解釋道:不久纏於爭訟事端,所以爭訟的事情不能長期地堅持下去;即使有小的口舌是非,一經説明,還是可以化解的。

“初六”陰爻居陽位,又在此卦的最下方,所以非常的柔弱。雖然與上卦的“九四”陽相應,但是中間有“九二”阻隔,力量薄弱,所以無力排除爭訟。但“九四”陽剛,有呼應的傾向,雖然會有小的爭訟,但終究會有好的結果。這一爻告誡我們,遇到爭訟的事情不可糾纏太久,更不能好勇鬥狠,應當以解釋來求得化解。

處事果敢,和氣致祥。

戰國時期,秦國最強,吸引了大批列國的人前來,其中有些是為本國打算,有些是間諜。因此,秦國的大臣、貴族們要求秦王把“客卿”統統攆出秦國。秦始皇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員,凡不是秦國人,都得離開秦國。有個楚國來的客卿李斯,也被驅逐,心裏挺不服氣。離開咸陽的時候,他上了一道奏章給秦始皇,詳細闡述了必須用天下之人才,才能統一天下的道理。秦始皇覺得李斯説得有道理,連忙打發人把李斯從半路上找回來,恢復他的官職,還取消了逐客令。這個故事説明遇到不順利時,應當儘量以解釋求取和解,化不順為通順

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或從王事,無成。

《象》曰:食舊德,從上吉也。

譯 六三,享用故舊的德業,守正以防危險,最終吉祥;或者也有從事政事的可能,但並無所成。

◎《象》解釋道:享用故舊的德業,有順從上位的吉兆。

“六三”以陰柔上承陽剛,所以説“食舊德”。“六三”又與“上九”正應,且在下卦之末,故説“終吉”。但此爻陰柔,無力與人爭訟,因此,隱忍前往先祖遺留的封地,吃祖宗留下的餘蔭,堅守正道,自勵自勉,才能渡過難關,最後得到吉祥。或者也有從事政事的可能,但不會有成就。這一爻告誡我們,凡事應當知足,不可強出頭,不能張狂,應當隱忍自勵,這樣才會有好的結果。

主靜毋動,隱忍自勵。

五代十國時期,戰爭頻仍,各割據勢力都想消滅別的國家,但往往是在戰爭中消耗了元氣,最後還亡了國。但其中有一個例外,這就是吳越國。吳越國的創始者是錢鏐,他知道自己的地域狹窄,力量過於弱小,只能勉強自保,因此不輕易發動戰爭,而是積極和強國保持良好的關係。在唐亡之前,錢鏐忠於唐朝;在朱温篡唐建後梁以後,他又效忠於後梁,由是亦從後梁得到了吳越國王、諸道兵馬都元帥的頭銜。後唐滅後梁以後,錢鏐又向後唐上表稱臣,不僅得到了吳越國王、天下兵馬都元帥的頭銜,而且還得到了玉冊金印。憑此,吳越便有效地防禦了周邊割據勢力對吳越國的侵擾。與此同時,他積極地關注國計民生,修築了捍海塘等水利工程,頗得民心。在他的治理下,吳越國作為一個小國,卻經濟發達,社會安定。

九四,不克訟,復即命渝,安貞吉。

《象》曰:復即命渝,安貞不失也。

譯 九四,不能克勝訟事,則安分守己,吉祥。

◎《象》解釋道:不能克勝訟事,則安分守己,沒有損失。

“九四”雖然陽剛,但在上卦的最下方,況且又以陽爻之身佔居陰位,地位弱,爭訟不會有好的結果。此爻在

上乾和互巽當中(“六三”、“九四”、“九五”構成互巽),乾為天,巽為命(古人認為巽為風,風能傳送上天的訊息,故以巽為命),“九四”天命如此,不能強求。但此爻有柔的品性,能夠回頭以就正道,改變初衷,順其自然,所以不會有過失。這一爻告誡我們,做事如果順其自然,安於正理,則會怡然自樂。

順其自然,怡然自樂。

陶淵明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大詩人,他早年當過祭酒、參軍、縣令等官。後來,他漸漸地覺得不應該“為五斗米折腰”,雖然辭官後可能很窮,但他更喜歡那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因此,他毅然決定辭官回家,重操農事。田園生活雖然很辛苦,但卻給他的精神帶來了極大的安寧。因此,他才寫出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的佳句來,取得了更大的詩歌成就。陶淵明的歸隱,正是積極回頭,順其自然,最終怡然自樂的真實寫照。

九五,訟元吉。

《象》曰:訟元吉,以中正也。

譯 九五,君子聽訟,明斷曲直,大吉大利。

◎《象》解釋道:君子聽訟大吉大利,是因為既中又正。

“九五”為剛爻,“五”是剛位,位正;“五”是上卦中位,位中;“五”是尊位、天位,剛爻佔據五位是大人得位,擁有統治權,可以用自己的道理治理天下。居此位者有權有勢,行為不失中道,辦事又公道,不激不偏,清正廉明,能理枉斷屈,故“訟元吉”,所以大吉大利。這一爻告誡我們,裁判訴訟,應以至中至正為根本;為人處世,要能中正祥和,不能太偏激。

公正嚴明,不偏不倚。

春秋時期,祁黃羊是晉國的大臣。有一次,晉平公問他:“南陽縣缺個縣令,你認為派誰去當比較合適呢?”祁黃羊建議讓解狐去。晉平公很驚訝,因為解狐是祁黃羊的仇人。祁黃羊説:“你只問我什麼人能夠勝任,誰最合適;你並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於是,晉平公接受了他的建議,結果解狐到任後,替那裏的人辦了不少好事。後來,晉平公又問祁黃羊誰適合當法官,這一次祁黃羊推薦了自己的兒子祁午。晉平公又驚訝起來了,他問道:“你難道不怕別人説閒話嗎?”祁黃羊説:“你只問我誰可以勝任,所以我推薦了他;你並沒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呀!”這一次晉平公同樣接受了他的建議,結果祁午同樣乾得很出色。祁黃羊辦事公正嚴明、不偏不倚,故而得到了晉平公的信任和尊敬。

上九,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

《象》曰:以訟受服,亦不足敬也。

譯 上九,也許會得到賜贈服飾上鞶帶的誥賞,但一天之內又多次被解下。

◎《象》解釋道:因為訴訟而爭取到誥命的服飾,也沒有什麼值得尊敬的。

這一爻在外卦乾的上方,乾為衣、為金、為玉,金玉為服,最明顯的是鞶帶;乾為白晝,故曰“終朝”;上卦共三爻,所以説“三”。“上九”陽剛已達到了極點,放在訴訟這個大的環境,是説可以逞強而贏得訴訟,但是不會太長久。因為靠的是爭訟,而不是憑賢能和自己的政績,得之非道,故“不足敬”。這一爻説的是做事要腳踏實地,不被虛名所累,以務實肯幹的求實精神來做事,才能真正地受到人們的尊重。

名不虛得,就實避虛,敦本務實。

秦末天下大亂,東陽少年殺死縣令響應陳勝起義,但他們都覺得自己的資歷不夠,需要找一個有聲望的人來當“王”。恰好陳嬰原是東陽縣令史,為人信謹,有威望,於是他們便擁立陳嬰為王,迅速聚眾兩萬人。陳嬰的母親對陳嬰説:“自我做你家婦,從未聞你家先代出過貴人。現在暴得大名,不吉利,不如附屬他人,事成可以封侯,事敗也容易隱匿,因為不是眾目睽睽的人物。”母親的話提醒了陳嬰,因為自己根本沒有想到要稱王,且年事已高,也沒有這個才能和精力,於是他謹遵母訓,對擁戴者説:“現在下相(今宿遷)人項梁已在吳中起義,並率兵過江。項氏世世為將,在楚國非常有名,我等現在要舉大事,非以他為將不可。我們依靠名族,一定會滅亡暴秦!”於是眾人歸屬了項梁,而陳嬰也及時從中抽身。

訟卦6

【原文】

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兇。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象曰: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解析】

訟卦:雖有利可圖(獲得俘虜),但要警惕戒懼。其事中間吉利,後來兇險。占筮得此爻,有利於會見貴族王公,不利於涉水渡河。

《象辭》説:上卦為乾,乾為天;下卦為坎,坎為水,天水隔絕,流向相背,事理乖舛,這是訟卦的卦象。君子觀此卦象,以杜絕爭訟為意,從而在謀事之初必須慎之又慎。

訟卦象徵爭訟。心懷誠信,追悔警懼,持守中和之道而不偏不倚可獲吉祥;如果始終強爭不息則有兇險。有利於大德大才之人出世,卻不宜於涉越大河區流。初六不為爭訟之事糾纏不休,因為應當減少口舌是非,這樣最終可獲吉祥。九二爭訟失利,返回之後就應當逃避;逃到三百户的小邑便無災禍。六三安享舊日俸祿,占筮雖有危險,但最終可獲吉祥。有時輔佐君王大業,則無所建樹。九四爭訟失利,迴心歸於正理,改變爭訟初衷,則平安無事,占筮可獲吉祥。九五審斷爭訟,判時是非曲直,大吉大利。上九有時由於決訟清明,而榮獲君王頒賜的顯貴華服,但一天之內卻會多次被剝奪。

多看多聽少開口

喜歡錶達自己的見解是世人的一種偏好,無論是有水平的、沒水平的,有知識的、沒知識的,見過世面的、沒見過世面的人,都如此。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偏好並不是一種好習慣,因為禍患就隱藏在其中。《訟卦》指出,“君子以作事謀始”就是告誡我們應該慎言畏出,緘默守聲,不隨便表達自己的心聲及對外事、外物的看法,才不會惹禍上身。

對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來説,最重要的處世經驗是:多看多聽少開口。

這條經驗不僅對年輕人有用,對任何一個指望混得好一點、過得開心一點的人都同樣適用。

那麼,多看,看什麼呢?看一切與自己有關的人和事。

假如你想在某個領域有所成就,就得把自己的精氣神全部融入其中,弄清各種人和事的現存狀態與變化規律,久之,你看待事物的眼光就變得跟局外人大不一樣了,達到“神知神覺”的境界,這樣你就有了一雙慧眼,能隨時發現有利於事業成長的機會。

當然,一開始你很難看懂周圍的人和事,也看不見有什麼很好的機會。但是,沒有關係,多看的目的是培養主動意識,使大腦進入激活狀態,這樣感覺會敏鋭得多,對機會的嗅覺一定遠勝常人,遲早必成為人羣中的領跑者。

多聽,聽什麼呢?聽別人的經驗之談。

老於世故的人説:“一天學一個乖。”向誰學乖?當然要向那些過來人學乖。一個人的經歷有限,即使時刻留意,見識也有限。如果有一雙謙遜的耳朵,願意聽聽別人的見解,那麼,你就能將別人的見識變成自己的見識。

其實,不論他人地位高下、知識深淺,他的專業經驗總有一部分足供你去學習。向甲學一點,向乙學一點,把片段零星的,漸漸組織起來,連貫起來,就能形成一套獨特的“武功秘笈”,並助你打下一片屬於你自己的天地。古今智者,莫不以此成大器。所以孔子感慨地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為什麼要少開口?它基於兩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是,當你急於開口時,沒有心情去多看多聽了。

第二個理由是,一個人説得越多,他的淺薄無知就暴露得越多,他就很難得到別人的信任和重視了。一個説話隨便的人,一定沒有責任心。

俗話説“愛叫的麻雀不長肉”,在人羣中,一個特別愛説話的人,最不可能受到重用,很難有什麼出息。

特別愛説話的人為什麼最不可能受重用呢?

其一,一個人特別愛説話,説明他自控能力不強,易衝動,經常因情緒傷害理智。試想,連自己的嘴巴都管不住,又能管好什麼事?

其二,一個人整天嘰嘰喳喳的,總得有內容。他的生活經歷有限,不知道那麼多趣聞逸事,也沒工夫讀書,不可能天天給你講世界名著。説來説去,無非東家長西家短,拿別人的隱私、缺點當作料,煲成一鍋大雜燴。對這樣的人,誰敢跟他交心交底呢?

其三,無論是誰,若想被人冠上“可愛”“可敬”“可信”“可親”之類的字眼,一定要善於偽裝,或者説“包裝”--將缺點隱去,將優點突顯出來。漂亮時裝能包裝外部形象,真知灼見能包裝內在思想。可是,一個愛説話的人,有什麼説什麼,久之必然將自己的優點、缺點全部暴露於人前,赤條條無遮無掩。除非他“天生麗質”,毫無瑕疵,否則很難被欣賞。

其四,一個特別愛説話的人,總是不假思索地對任何事發表見解,好的意見與錯誤觀點混雜,泥沙俱下,讓人難取難捨,只好當廢話聽。久之,人們必然認為這個人沒有見識,只會亂説一通。平時是沒人重視他的,想散佈流言蜚語時,才會借用一下他那張管不住的嘴巴。這種人很容易被不懷好意的人利用,社會上的小道消息,主要是靠他們傳播開來的。

總之,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多言不如多知,即使千言萬語,也不及一件事實留下的印象深刻。多言是虛浮的象徵,因為口頭慷慨的人,行動一定吝嗇。凡有道德者,不可多言;有信義者,必不多言;有才謀者,不必多言。我們絕對要少説話,尤其是有經驗豐富的陌生人在座時。因為如果説多了,便是同時透露了自己的弱點及愚蠢並失去了一個獲得智慧及經驗的機會。

有人説:沉默是金。沉默本身不是金,只是一個鍊金的過程。將各種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得出一個相對合理的結論後,才謹慎發言,這樣,他給人捧出來的總是金子,自然會被人認為是一個極有價值的人,因而受到重視和信任。

謹言慎行

世界上的麻煩有一半是因為説話不當造成的,另一半是愚蠢所致。所以,説話不當的危害跟愚蠢是一樣的。説話不當者未必都是愚蠢的人,但的確做了一件愚蠢的事。

幾乎所有談話中的失誤或錯誤都是由於沒有認真考慮後果造成的。所以,有家教的父母總要告訴自己的孩子兩句老一輩流傳下來的話,一句是“緊急言語慢開口”,一句是“話到嘴邊留半句”。

哪些話屬於“緊急言語”,話到嘴邊,應該留下哪“半句”呢?

1.隱私或秘密不可輕易泄露。這兩樣東西,將暴露自己的意圖和弱點。對方也許是朋友不是敵人,不過就怕他竟然是敵人或受敵人利用。

2.留住自以為是的見解。人們都是根據有限信息進行思考並形成想法的,在信息殘缺不全時,會形成偏見。加上感情傾向與情緒作用,會使自己的見解偏得更厲害。正如索羅斯説:“我們對世界的所有認知都有缺陷,因為我們無法透過沒有折射作用的稜鏡看待這個世界。”

雖然每個人的想法都帶有偏見,但掌握信息較多、比較理智、能有效克服情緒的人往往意見更正確,至少更令人信服。因為在一些人中,大家的見解都超不過他的見解。你看那些經驗豐富的領導人,當別人進行熱烈的討論時,他卻坐在那裏一言不發;等別人把想説的話都説完了,他再發表意見,一開口就語驚四座,讓大家都覺得自愧不如。其實,他在保持沉默時,並非沒有想法,只不過能隱忍不言而已。當他聽完所有人的討論後,掌握的信息已經比別人多了,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想法,自然勝過所有人。

3.避免對別人發表不恰當的批評和指責。所謂不恰當,有多種含義:如果你看錯了現象,誤會了人家,批評和指責無疑是不恰當的。假如對方確有挨批的理由,是否批他,還得看風向。

比如,你這樣做,是否對他確有幫助?是否會加深誤會、激化矛盾?另外,如果對方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有改正的傾向,就沒有必要對他説三道四了。

當你確定批評他是必需而且有用的,點到為止即可,把多餘的廢話咽回去。

4.不發毫無價值的牢騷。生活本來就是不如意的事要佔很大比例,你到哪裏去找一個圓滿的世界?已經吃到肚子裏的東西,無論米穀糟糠,總是要自行消化的,豈能吐出來讓別人心情難受?

5.拋棄不着邊際的廢話。為説話而説話,把東家的長西家的短都搬出來當談資,講完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説了什麼,這無疑是廢話。那又何必要説?那又何必説太多?

古語云:君子三緘其口。又云:不得其而言,謂之失言。如果你不能確定自己説的話對人對事有益無害,或者利多害少,那麼不如不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883 字。

轉載請註明: 易經智慧,訟卦:謹慎做人避免爭執,3年學會説話,30年學會閉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