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金字塔法則:體育教育機構做大做強未必是唯一正確的方法|SEAT

由 俎巧玲 發佈於 經典

“金字塔結構”是職業體育中公認的規則。具體的路徑就是打基礎、提高並且輸送、收穫頂尖人才。近幾年在足球培訓中,除了傳統的“體校+特色學校”的模式外,市場化機構也逐漸湧現。有明星球員創立的、有和知名俱樂部合作的、也有和政府合作的。同時在消費端,無論是從興趣普及出發,還是以鍛鍊身體為目的,家長們也更願意讓孩子參加足球培訓。如何擴大品牌規模、打通從基層到職業的上升通道,成為了這條賽道里諸多創業者們思考的問題。

在5月18日第一屆體育教育產業峯會《職業力——體教融合的金字塔法則》論壇環節,教育部校園足球專家委員會委員張路、著名球員&曼城名人堂球員孫繼海、曼城足球俱樂部中國區商務總經理湯錫鋼、萬國羣星創始人羅文分享了各自對體教融合“金字塔法則”的觀察和從業經驗。

教育部校園足球專家委員會委員張路:

今天在座都是以體育教育來做商業的,大家想的肯定是要掙錢。但是剛才韓牧在主題演講裏(相關鏈接:中國體育教育產業的4個年少和3個有為 | SEAT·韓牧演講)提到了一個信息,2017年以來市場對體育教育產業的投資急速下降,有一個大的斜線。為什麼他剛才也講了,體量太小,掙不到錢。為什麼掙不到錢?沒有人來玩。為什麼沒人來玩?是孩子不喜歡體育嗎?不是。是我們的學校體育教育出了問題。我們過早地高度競技化、專業化、成人化,我們把學校體育變成了青訓,就沒人玩了。

小學搞足球校隊,在我看來就是“萬惡之源”。為什麼校隊就不行呢?第一,過早地在小學二三年級從1000人裏選出20人的校隊。孩子們都沒踢球呢,你怎麼知道他有沒有成為優秀球員的素材?於是選拔出了一羣速度快、個子高、勇敢的孩子,被淘汰的900多個名字可能再也沒有機會接觸足球。因為學校就一塊操場。這是不是也有違教育公平的選擇?

再加上校隊裏大運動量訓練,佔據了孩子的大量精力,導致學習成績直線下降。長期以來球沒踢出來,學習也荒廢了。

所以我認為小學階段的足球青訓一定在校外,並且是足球產業鏈上的一個巨大商機,但它千萬不要再校內。否則會沖垮校園足球的普及,把自己的根給刨了。另外我要再次提醒大家,千萬不要時間長、次數多。對孩子負責就要給他們“減量”,別做“加量”。

體育教育培訓的基點在於為廣大孩子服務,讓他們成為各行各業全面發展的人才,他們未來沒有幾個能成為球星,但是他們通過踢足球可以獲得全面素質的提高,這是我們開展足球運動、開展校園足球、開展青訓的基本目的所在。

著名球員、曼城名人堂球員孫繼海:

我特別同意張路老師説的校園體育不應該特別專業,不用一天四練。但我認為校園是需要比賽的,只是不用特別急功近利地去追求成績。可以拿第一名,也可以拿最後一名,關鍵是在比賽和競技過程中獲得快樂。

現在中國的足球青訓,很多都直接跨越了金字塔中間部分,希望從最底層到最頂端,就成為了一個不穩定的空中樓閣。所以從金字塔底層再往上輸送,就需要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我之前有一個新疆足協的身份,每年投入很多錢去培養有希望的新疆足球好苗子,但更多靠的是情懷。最近我在上海成立了一個培訓機構,相信我們在金字塔這層上投入更多,就會能得到更多、更優秀、相對更專業的從金字塔底層上來的好苗子。

回到峯會主題“年少有為”,我們的培訓機構是年少的,家長也是年少的。他們可能會覺得騎馬比足球更高大上,或者在臨近升學考試的時候果斷讓孩子停掉足球好好學習。這是來自社會的原因。第二個原因來自機構本身,自己也見過太多不正規的機構,無論是教練素質還是教學質量都無法讓我滿意。

所以我想説的就是,如果社會對足球的認知一時很難出現很大轉變,那麼商業機構應該更多從自身找原因。如果你讓孩子高興,讓家長看到你很專業,我相信他們是願意花錢的。

曼城足球俱樂部中國區商務總經理湯錫鋼:

我首先簡單介紹一下曼城俱樂部。現在我們在金字塔塔尖的位置,但如果回到創立初期之時,它也只是金字塔塔基上一個非常小的社區俱樂部。所以在金字塔上面這些俱樂部也是一步一步洗禮、成長過來的。

曼城俱樂部的成長跟整個曼徹斯特地區的社區發展是一脈相承的,它始終紮根於大曼徹斯特地區的社區足球土壤,並從中受益。我舉個例子,曼城現在的城市足球學院大概有500多名各個年齡段的學生球員,但其實他們大部分都屬於曼城梯隊。他們都是有各自社區自己的母隊或者培訓機構的,週一到週五來訓練2-3次。我們在大曼城地區大概有300多個訓練點,每個訓練點上我們會有曼城的教練經常去看、去指導。

我認為任何一個體育項目的目標都是為了99%的參與者服務。金字塔塔尖只能收穫1%的頂級人才,但那不是終極目的。

足球培訓機構不一定要追求全國連鎖,如果能夠深入覆蓋一座城市的每一個社區,讓孩子一出門就能找到一個方便、信任、體驗很好的培訓機構,這是我眼中的成功,也是在歐洲發達國家的成功。我個人認為,不能一味追求規模、效應和資本投資。此外,在資本進入後,機構也會面臨運營、品控等各個方面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