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辯證方略看世界,乾坤圈裏看乾坤:輕重緩急,皆有度

由 南宮丹紅 發佈於 經典

偉人曾説:“不論是簡單的運動形式,或複雜的運動形式,不論是客觀現象,或思想現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沒有什麼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亦即,矛盾具有普遍性。換句話來説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綜合辯證、對立統一的矛盾關係規律作用於宇宙一切事物,如果因某種原因,暫時還沒發現事物另一面的矛盾關係,那就是我們對“無”的探索和認知還不夠深入,還存在那個一“無”所知的領域。

古人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既然我們還有那麼多一“無”所知的未知領域需要探索和發現,那我們就更應該在充分學好各種辯證法邏輯的基礎上,再充分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涉及綜合辯證方略的真實案例,以宏揚古聖先賢的辯證方略和陰陽思維之道,進而古為今用。

輕戰:法曰:“勇者必輕合,輕合而不知利。”

重戰:法曰:“ 不動如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輕戰

【原文】

凡與敵戰,必須料敵詳審而後出兵。若不計而進,不謀而戰,則必為敵人所敗矣。法曰:“勇者必輕合,輕合而不知利。”

【註釋】

勇者必輕合,輕合而不知利:語出《吳子·論將第四》。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必須首先做到判斷敵情周詳準確,然後再出兵與敵人攻戰。如果不研究 敵情就輕率前進,不進行周密謀劃就貿然出戰,就一定要被敵人打敗。誠如兵法所説:“有勇無謀的將領必定會輕率與敵人交戰,輕率與敵交戰而不考慮有利與否是不可取的。”

《輕戰》旨在闡述輕率出戰的危害性。它認為,對敵作戰必須準確判斷敵 情而後出兵,方能戰勝敵人。倘若不研究敵情就輕率進兵,不制定周密計劃就貿然出戰,就 必定被敵人打敗。“勇者必輕合,輕合而不知利”句,系引自《吳子》一書。這裏所説的 “勇者”,是指有勇而無謀的魯莽將領;“輕合”,是説輕率與敵交戰。本篇集中地論述了從敵情實際出發,進行戰爭謀劃的重要性,剖析了“不計而進,不謀而戰”的嚴重危害性,提出了“料敵詳審而後出兵”的重要作戰指導原則。


【經典案例賞析】

春秋時期,晉文公率軍與楚國軍隊交戰於城濮。晉文公了解到楚軍統帥子玉自負好怒、 狹隘急躁的弱點,於是以囚禁其派往晉軍的使者宛春的辦法來擾亂他的情緒。子玉果然中計上當,盛怒之下貿然率軍進攻晉軍,結果楚軍被打得大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重戰

【原文】

凡與敵戰,須務持重,見利則動,不見利則止,慎不可輕舉也。若此,則必不陷於死地 。法曰:“不動如山。”

【註釋】

死地:謂危亡之境地。其義與《孫子兵法·九地篇》所講之“死地”(即“疾戰則 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不盡相同。

不動如山:語出《孫子兵法·軍爭篇》。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務須保持慎重態度,見到有利時機就採取進攻行動,不見有利時機就按 兵不動;要審慎持重,不可輕舉妄動。如能做到這樣,就一定不會陷入危亡之地。誠如兵法所説:“軍隊停止行動時,應當如同山嶽那樣穩固不動。”

《重戰》乃取“持重”之義,旨在闡述如何堅持慎重用兵的指導原則問題。它認為,對待戰爭必須持慎重態度,不可輕率行事而妄啓戰端。對敵作戰中,只有真正做到“見利則動,不見利則止”,才能使自己避免陷於危亡之地。這裏所説的“見利則動, 不見利則止”,乃是本篇所強調的用兵“須務持重”的指導原則的生動體現和根本標誌,它實質是講用兵打仗必須依據客觀情況的利弊而決定動止。就是説,情況對我有利對就向敵人發動進攻,情況對我不利時就停止進攻敵人。可見,無論是“見利則動”,還是“不見利則止”,都是用兵“持重”的表現。本篇所強調的“須務持重”的作戰指導原則,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經典案例賞析】

春秋時期,晉國將領欒書奉晉厲公之命率軍進攻楚國,雙方軍隊即將開戰之時,楚軍一大早就迫近晉軍而擺開陣勢。晉國的軍吏對楚軍的來勢迅猛很擔心,但副將範匄(範文子之子)卻快步向前建議説:“填塞水井,夷平鍋灶,就在軍營中擺開陣勢,把行列間的距離拉寬(以利出戰和擊刺)。晉、楚兩國都是上天所賜予的國家,有什麼可以擔心的呢?”範文子一聽生怒,遂手持戈器把他趕到一邊,説:“國家的存亡,這是天意,你小孩子家懂得什 麼?”欒書説:“楚軍輕佻而缺乏堅韌,我們審慎持重地固守營壘而等待他們,三天之後楚軍必定退走。乘其退走而出兵追擊之,一定可以取得全勝。”郤至聽後説道:“楚國有六個可資利用的空隙,我們不可以坐失這個良機。他們的兩卿子反、子重互相排斥,楚王的親兵們從舊貴族家選拔擔任,鄭國軍隊雖然擺開陣勢卻不嚴整,蠻夷雖有軍隊卻不會列陣,楚軍擺陣之時卻不避晦日,其士兵在陣中大肆喧鬧,陣合應靜而楚軍更加喧囂不止。楚方各軍互 相觀望依賴,沒有戰鬥意志;舊家出身的士兵未必精良有戰鬥力,晦日出兵列陣已冒犯了上 天所忌之規。因此,我們一定能夠戰勝他們。”晉厲公欣然採納了郤至的建議,終於把楚軍打敗在鄢陵之地。

【陰陽之道、辯證方略看世界】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軍事實踐的經驗表明,戰爭不但是實力的較量,同時也是智慧的競賽。所謂“世間萬物皆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愚者反陰陽,智者轉陰陽”,帶兵之道首在於陰陽兼治,統籌兼顧,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厚此薄彼,執於一端,終將首尾不能兼顧,前後不能統一,帶兵打仗的首要任務就在於從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的實際出發,能攻則攻,不能攻則守,能守則守,不能守則退,依據不同態勢採取不同作戰方式,以及根據事態的發展變化而適時轉換攻守作戰方式的思想,這正是兵法謀略中綜合辯證作戰謀略的鮮明特點之一。但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對立統一、綜合辯證的轉化規律需要首先考量。

一、對戰爭中的勝與敗問題的綜合辯證關係:即勝敗可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的規律。如打了勝仗,易產生“驕惰”“放佚”“怠忽”思想,這就成由勝轉敗的條件。把握了這一規律,對己可以防驕惰輕敵,對敵可誘而生驕,來促使勝敗轉化。這對今天的經濟活動也有極其可貴的啓發作用。

二、對戰爭中強弱眾寡問題的綜合辯證關係:即強弱眾寡可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的規律。在對敵我兵力強弱眾寡的分析中,充分利用古代兵法中“示形惑敵”的戰法,啓發人在臨戰時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應付各種不同形勢。如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如何用“設虛形以分其勢"之法,將劣勢轉變為優勢;在我眾敵寡的形勢下,又如何“設虛形以分其勢”和如何“置死地而戰”激勵戰士拚死奮戰精神的種種方法。

三、對戰爭中生與死問題的綜合辯證關係:即戰爭中生與死的矛盾,可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的規律。貪生怕死,是生轉化為死的條件;英勇奮戰,是死轉化為生的條件。

凡此種種,所體現的綜合辯證思想,不僅能使我們體會用兵之妙,還能深得商戰之法。

此文為東方既白《一陰一陽之謂道,辯證方略看世界》內容節選,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