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科舉前三名有特定稱號,這些稱號是怎麼來的?根據又是什麼?

由 睢風娥 發佈於 經典

在古代,參加科舉是普通百姓想步入仕途的一個重要途徑。科舉制度在唐朝時得到進一步發展完善,成為朝廷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有了統一的科舉考試,自然就有了名次先後排名。在一些影視劇中,出現有人高中的場景時,這個人往往會騎着馬,戴着大紅花,遊行的時候令周圍圍觀羣眾羨慕不已。尤其是高中狀元的人,其殊榮就顯得更加不同。古代民間百姓對於科舉考試前三名的人,分別取了狀元、榜眼、探花的特指稱號。似乎每當出現科舉考試,就會出現這些代名詞,那麼這些稱號是怎麼出現的呢?


狀元這個稱號早在唐朝時就已經出現了,科舉結束後,主考官會將合格的考生檔案呈遞到門下省,寫成狀子再交給皇帝審核。狀子中的第一名也被叫做“狀頭”,因這個稱號顯得不雅觀,於是就被改成了狀元。第一名相比其他名次的考生自然有較大區別,有一個獨特稱號也情有可原。但第二名沒有那麼特殊,在唐朝時就沒有出現特有的稱號。到了北宋的時候,科舉考試受到朝廷的重視,考試製度上也更加完善,於是便有了榜眼這個稱號來代指第二、三名。

從這個稱號可以看出,它是出於第二、三名在榜上的位置而命名的,狀元排在最前面,第二、三名排在“狀元”左右,因此就稱為“榜眼”。至於探花,一開始它並不是用來指科舉考試中第的人。“探花”這個詞在唐朝時就已經出現了,當時它是用來戲稱“探花使”。新科進士發榜的時候,正值春天杏花盛開的時候,中第的人為了慶祝中第,會舉辦遊園盛會,盛會中會選出兩位進士負責採摘鮮花迎狀元的工作。後來這個稱號被沿用了下去,代指科舉考試第三名。


關於前三名的這些特指稱號,主要是民間的叫法,官方在放榜時,並不以這樣的名稱來稱呼前三名。但不管怎麼説,這樣的稱號更能顯得科舉考試前幾名的不同。對於普通百姓來説,參加科舉考試中舉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不用説高中前三名了。從另一種角度來看,這些稱號的出現,也使得科舉考試變得更加不同。科舉選拔出現之前的官員選拔方式,少部分人享有特權,普通百姓無法涉足其中,因此也就沒有了流傳的稱號。

科舉制度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士族壟斷的局面,更多的普通百姓都有機會步入仕途,將前三名用特定稱號來特指,一定程度上能激勵參加科舉考試的人的鬥志,也讓更多的人對科舉考試保持極大關注。


或許這樣的稱號,還有能顯示出獲得這樣稱號的那個人的能力的作用。進了前三名的人,獲得封官加爵的同時,還多了一個特殊稱號,這讓他們在官員中顯得與眾不同,猶如多了一層特殊的榮耀。但古代科舉選拔出來的狀元那麼多,真正有能力的狀元沒有幾個。很多隻是一時有名氣,為後世所知的狀元寥寥無幾。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