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祝振強
近日,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在一次與教育有關的會議上談及素質教育問題時,特別強調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他認為,孩子的個性與人格健全是素質教育的出發點,素質教育應重點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會體育、懂音樂、涉足藝術,這些都很好,但從某種意義上説,這些都只是技能性素質,孩子如果身心不健康,其他方面都沒意義。
俞洪敏的這番話,可謂切中肯綮。人們對素質教育寄予厚望,期望素質教育能夠扭轉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灌輸式教育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前不久發佈的相關文件強調,將體育科目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範圍,全面實施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這對於中小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以及中小學校教育狀況的改觀,意義深遠,值得期待。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深化、細化素質教育,就不能不提到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問題。不久前,一名男孩在北京地鐵上謾罵奶奶的一段視頻引發熱議。男孩用諸如“我警告你,你給我起來,我再説一遍,你給我起來”這樣的語言要奶奶給自己讓座。在受到一旁乘客的指責時,男孩用謾罵回應,態度更為激烈。無獨有偶,日前,在湖北襄陽街頭,有網友拍下了一名男孩踢打奶奶的視頻,奶奶盡力躲避,孫子不依不饒,最後竟一把將奶奶推到路邊的護欄上。
從一些孩子暴戾、激烈的情緒中不難發現,心理不健康、情緒極端且充滿攻擊性的孩子,或有增多的態勢。
古語云:“養不教,父之過。”孩子的模樣就是父母的模樣,這話並非沒有道理。一些家長將孩子視為整個家庭的中心,一家兩代人、甚或三代人眾星捧月般圍着孩子轉。實際上,這樣的養育方式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極為不利,容易在孩子的心中埋下自我、自私、獨斷、暴戾的種子。
若家庭中一味奉行“以孩子為中心”,忽視對孩子身心健康的培養、教育,則體育、音樂以及藝術的確有可能淪為單純的工具,只是停留在如俞洪敏所言的技能層面,不會起到浸潤心靈、涵養情操、培育品德的作用。要讓體育、音樂、藝術起到應有作用,就應在這樣的教育中融入培育身心健康的內容,使體育、音樂、藝術能夠春風化雨,浸潤心田。
進一步而言,身心健康實則並非只是一個教育命題,並非只是針對孩子,全體民眾的身心健康以及全社會的情感、情緒狀況,都應該受到重視。在此方面的缺失或者不健康,會造成社會的冷漠、失序,帶來社會管理上的諸多難題。
前不久的世界精神衞生日當日發佈的數據顯示,中國抑鬱症患病率達2.1%。另有數據顯示,超過9500萬名中國人一生當中得過抑鬱症。目前,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有抑鬱症,而能接受有效治療的不足一半,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社會對精神疾患的偏見以及歧視。
當然,患有精神病患以及心理疾病後加以治療是應該的,但也是遺憾的,這多多少少顯得被動。若個人及全社會都能夠重視身心健康,營造出相對健康、清朗的社會心理及社會情感、情緒氛圍,則情況就會好得多。
過去一段時間,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等現象在部分人羣身上愈演愈烈,加劇了社會情緒及社會心理的浮躁。加之社會轉型以及當今一些行業、領域升級換代帶來的競爭加劇,導致個體生活節奏加快、心理緊張,身心難以紓解。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是個體還是社會,重視心理問題,重視身心健康更顯得至關重要。
需要指出的是,個人是自己身心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現實生活中,若對自己、對社會的要求與慾望過高、不切合實際,對合理的競爭缺乏客觀、公正的認識,對自我內心產生出的自私、嫉妒心理不加以節制,加之缺乏文學藝術、體育活動以及公益活動的薰陶,則自我很容易陷入心理的泥沼,很容易令身心陷入不健康狀態。
古語云:“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個體在社會生活中,有必要時時反省自己。面對急劇變化的時代風雲,面對紛繁的社會生活,個體不僅需要保有理性、清醒的頭腦,還應保有一顆平和、通透的心,保有樂觀、積極的情緒,保有健康、友善的情懷。建設好自己,就是對社會的貢獻。
在此,包括學校教育、職業教育、培訓教育以及大眾傳播在內的相關社會機構,都應把維護社會成員的身心健康作為重要內容,為營造良好的職場環境、社會環境以及健康的社會心理儘自己的一份力。應在全社會形成廣泛的共識與輿論氛圍,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倡行正風正氣,形成全社會互助關愛、友善理解以及平和平靜、寬容退讓的良好局面,讓温暖、明媚的陽光普照大地,讓健康、積極的社會情緒氤氲社會生活,讓個體一時的不如意、陰翥情緒化解在良好社會生活奔騰不息的浪花中。
編輯丨徐德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