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秉林: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
以“在線教育新常態——從‘學習革命’到‘質量革命’”為主題的2020中國國際遠程與繼續教育大會日前在北京召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鍾秉林指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要主動適應信息科技創新帶來的教育形態和就業市場的變革。
新的時代,教育出現了哪些新的特徵?互聯網教學為教育帶來哪些變化?如何利用在線教育快速發展契機,推進我國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人民網記者在會後專訪了鍾秉林。
從“上學難”轉變為“上好學校難”
到去年年底,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3.01萬所,各級各類學歷教育在校生2.82億人,專任教師1732.03萬人。從學前教育、九年義務教育到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已經基本普及。尤其是全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突破4002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51.6%,從大眾化進入普及化階段。
“中國教育快速發展,即將進入全面普及階段。”鍾秉林表示,中國的教育發展水平已經進入了世界中上等水平,對於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鍾秉林談到,在新的時代,教育發展也出現了新的特徵,體現在主要矛盾發生了轉化,即從過去的“上學難”轉變為現在的“上好學校難”。
“一方面老百姓迫切要求接受高質量的教育,我們都希望孩子能上好學校;另一方面我們國家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短缺,而且發展不均衡,不充分。”鍾秉林説。
鍾秉林表示,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途徑,就是要拓展優質教育資源,辦好每所學校。這是一個長期積累、厚積薄發的過程,不可能一朝一夕,一蹴而就。
“我國教育發展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從過去的外部式發展轉變為以提高質量,優化結構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在這個背景下,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在線教學給我們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帶來了難得的契機。
在線教學促進教育公平與質量提升
在鍾秉林看來,在線教學首先可以促進教育公平和質量提升。以慕課、微課程、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為代表的基於互聯網的在線教學模式應運而生,並且走向實用。一方面,在線教學突破了學習時間和空間的侷限性,可以實現個性化線上學習,共享優質課程資源,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有利於促進公平和構建學習型社會。另一方面,互聯網教學也為融合線上線下教學,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創造了條件,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改善學習效益。
“基於互聯網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成為我們國家教育發展的戰略重點。” 鍾秉林強調。
在今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間,我國各級各類學校面向兩億多學生開展了在線教學實踐,有效實現了“停課不停教、不停學”。在線教學滿足了學生居家學習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促進了師生信息素養的提升,並且提高了學校的教育治理能力。
鍾秉林認為,這項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規模在線教學實踐,將會成為教育信息化理論與實踐創新的重要契機,也將有力推進我國教育現代化的進程。
他同時也提出,全面實施線上教學也帶來一些問題。“教育技術資源配置的區域差異、城鄉差異和校際差異,引發了教育公平問題;學生學習的自律性和主動性,家長監督的有效性,以及教師信息素養的差異性,也帶來了教學效果的爭議。這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在線教育顛覆了傳統的學習過程
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正在改變着人類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知識傳遞的方式,從過去傳統的單向傳遞為主,轉變為多向互動。
鍾秉林指出,在線教學使得學校教師角色發生了轉型,從過去知識單向傳遞背景下學生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在知識多向互動背景下,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指導者。教師角色轉型還帶來學校師生關係的變化,師生之間形成了一種新型的“學習夥伴”的關係。
“很多學者倡導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通過教師引導、師生互動和學生合作來實現教學目標。知識傳遞方式的轉變、教師角色的轉型和師生關係的變化,直接衝擊到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觀念、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教學組織形態和教室佈局,以及教學管理體制機制。” 鍾秉林説。
他同時談到,在線教學正在顛覆傳統的教學和學習過程。傳統而言,學生的學習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是知識傳輸階段,教師上課講授,學生聽講接收知識;第二個階段是知識內化階段,通過教師輔導答疑,學生複習、做習題,並參加必要的教學實驗,將接收到的知識消化吸收、融會貫通、真正掌握。而在線教學的誕生,有可能使這個過程發生顛覆。
“學生接收知識的過程有可能從課堂之上向前移到上課之前,學生在線上通過個性化的學習來完成。上課的時候,教師就不能以講授為主了,必須要引導和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探究、反思、討論,組織學生合作學習、習題演示,教師進行糾錯和歸納,來實現教學目標。”
鍾秉林表示,要利用在線教學帶來的機遇,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這也是當前國內外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
在線教學不可能完全取代學校教育
新的發展格局之下,如何應對在線教育迅猛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鍾秉林認為,要主動應對在線教學的新挑戰。轉變教育觀念,樹立富有時代內涵的人才觀、多樣化的質量觀和現代的教學觀;不斷深化教學改革,探索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師素養,改善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探索教學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完善教學質量保障機制。
“後疫情時代,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學將成為學校教育教學的新常態。在這樣的背景下,課堂教學質量標準需要完善。我們不能用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方式去評價當前和今後的課堂教學質量,要完善學生的學習效果跟蹤評價機制和綜合評價機制,尤其要探索在線教學的評價方式和方法技術。”鍾秉林特別強調。
他同時提醒,要跳出在線教學發展的誤區。課程教學不等於學校教育,因此在線教學不可能完全取代學校教育,在這方面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避免炒作概念,片面誇大作用。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人才。從這個角度講,學校優良的辦學傳統、校園文化和校風學風,對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要的薰陶和催化作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和公共關係能力、團隊精神和健全人格的養成,主要在現實環境之中,通過學校教育、學生羣體式的學習,以及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來實現。而在虛擬環境下,要解決這些問題,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鍾秉林説。
他表示,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要保持敏鋭的目光,密切跟蹤發展趨勢;結合校情和課程的規律特點,探索多樣化的課程改革;保持理性態度,避免走入“純技術化”的誤區;要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強化教師的育人功能。
“身處互聯網教育時代開啓的黎明時刻,在為信息科技革命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撐的同時,一定要主動適應科技信息創新帶來的教育形態和就業市場的變革,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協同創新。” 鍾秉林最後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