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為何會盛極而衰?根本原因在於他沒弄懂兩個字

他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年紀輕輕就富可敵國;他是一個成功的政治家,完成了從商人到國相的華麗蜕變;為了揚名立威而著書立説,一本《呂氏春秋》一字千金;無宗無派,卻''兼儒墨、合名法'',身居雜家代表人物之魁首。
他就是呂不韋,一位千古奇士,又頗具爭議的人物。無論是後人的膜拜、效仿還是唾罵亦或不恥,都無法抹殺他在歷史上起到的作用。
呂不韋為何會盛極而衰?根本原因在於他沒弄懂兩個字

呂不韋,姜姓,呂氏,名不韋,衞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也是齊國貴族後裔,但到了他這輩就是個做買賣的了。
不説呂不韋經商之才、治邦之能,先表一表他識人的本領。之所以要贊他識人之才,是因為這項技術是他創造傳奇的根本。如果沒有這兩把刷子,他就不會在人羣中發現落寞的秦莊襄王,也就自然沒有後來的一切。沒有這一切,充其量在歷史上多了個''沈萬三''而已,絕不會成為那個左右歷史發展進程的人。
先介紹一下當時也就是東周末年的歷史背景:秦國在孝公時期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國力迅速強盛,以致到後來東方六國無一能與之相抗衡,但是東方六國聯合起來,秦國不是他們的對手。所以,秦國為了防止六國''合縱''攻秦,便實施了''遠交近攻'' 和''強交弱攻''之策。
到了秦昭襄王時期,為了防止趙國聯合其他五國攻打秦國,便將太子安國君之子異人,送給趙國做人質。
呂不韋為何會盛極而衰?根本原因在於他沒弄懂兩個字

那時候呂不韋還只是個商人,一個很會做生意的商人,買進賣出,家財萬貫。嬴異人作為秦國公子,因秦國經常對趙國發動侵略戰爭,趙國又經常性戰敗。所以經常受欺負的趙國對於這個人質自然沒有什麼好臉色,衣食住行等生活起居照顧的不是很到位。因此,異人每日鬱鬱寡歡、煩悶不已。
而且這個秦昭襄王太能活了,從張儀開始大王一直當到現在,自己的兒子安國君(也就是嬴異人的父親)都成老頭了。但安國君最寵幸的妃子華陽夫人一直沒有子女,所以兩個人很鬱悶,雖然兒子很多,但安國君就想華陽夫人的孩子當接班人。
一日呢,在趙國都城邯鄲街頭,呂不韋與嬴異人兩人偶遇。異人雖然衣着普通,神情落寞,但是呂不韋那雙異於常人的眼睛還是發現了此人氣度不凡,非等閒之輩。和別人一打聽,才知道是秦國公子。呂不韋這八核的腦袋高速運轉後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奇貨可居,奇貨可居!''。
為什麼呂不韋一心想要入仕呢?因為在中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商人的社會的地位是極其低下的,像呂不韋這樣的就是隻富不貴,如果救異人回國並幫助異人登上王位,異人必感激且重用他,那時候,呂不韋就不但富而且貴,也就是他父親所説的贏無數利。
之後呂不韋主動結交嬴異人,並先給五百金與異人,讓他招攬賓客,然後又以五百金買奇物玩好,帶到秦國,將這些金銀珠寶獻給華陽夫人,並且通過華陽夫人的姐姐和弟弟陽泉君説服她認異人為乾兒子,並且讓華陽夫人説服安國君立自己的乾兒子異人為後嗣。
呂不韋為何會盛極而衰?根本原因在於他沒弄懂兩個字

在此中間,華陽夫人為什麼會被呂不韋利用呢?因為華陽夫人的致命的弱點就是自己沒有兒子,現在華陽夫人受安國君的寵愛是因為其美貌,等到她年老色衰的時候,自己沒有兒子繼承王位,肯定會失去她的一切地位,並且呂不韋在整個説服過程中提到異人在趙國招攬賓客(都是拿呂不韋的錢招的),''為人賢達''。
華陽夫人當然也就非常願意讓異人作為的自己的乾兒子,因為這是一個''雙贏''的交易。
秦昭王五十年,王齮圍邯鄲,此時秦國攻打趙國,趙王要殺秦國的人質異人,在這緊急關頭,呂不韋必須馬上想辦法帶異人逃離趙國。呂不韋便以六百斤賄賂守門的官吏,獨自帶着異人回國。
異人回國之後,呂不韋的下一步棋就是讓異人討華陽夫人和安國君的喜歡,讓他的後嗣地位不動搖。
他首先安排異人身着楚裝初次面見華陽夫人,原為楚人的華陽夫人見到異人這般裝束,不禁引起她的思鄉之情,於是對異人倍加喜愛,便將異人的名字改為子楚。
呂不韋帶異人回國六年之後,秦昭襄王死了,安國君登上了王位,出乎意料的是三天之後,新任國君安國君也喪命了,那麼此時的太子異人也就名正言順的登上了王位,諡號為莊襄王,呂不韋被任命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雒陽十萬户。
子楚履行了當初的諾言。
當初,呂不韋與子楚謀劃這個宏偉計劃時,子楚曾説過:''必如君策,請得分秦國與君共之''。不僅如此,呂不韋還被封為文信侯,食十萬户,成為當時秦國最大的貴族。從初始千金的投入,到食十萬户的收益,以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政治地位,呂不韋的投資收益已經接近他父親的''無數''的預測了。
剛過三年,子楚去世,子楚的兒子嬴政,當上新秦王,呂不韋被尊稱為相國和''仲父''即國父。由於嬴政年紀尚小,朝政實際由呂不韋執掌。
呂不韋為何會盛極而衰?根本原因在於他沒弄懂兩個字

但盛極而衰,乃千古定律。
呂不韋成了相國之後,根據司馬遷的八卦記載,不斷與太后通姦——那本是他的姬妾嘛,但太后在這方面過於旺盛,呂相國有點吃不消,就給太后推薦了一位猛男嫪毐[lào ǎi],偽裝成宦官,藏於宮中。
後來嫪毐甚至與太后生下兩子,陰謀奪位,被嬴政發現,滅嫪毐三族,殺太后所生兩子。 嬴政本想殺呂不韋,但考慮其功勞至大,僅僅罷免。
呂不韋離開京城咸陽被貶斥到河南之後,''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這樣強大的人脈,令秦王嬴政''恐其為變'',於是寫了一封信問呂不韋:''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户;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要將呂不韋全家流放蜀地。呂不韋驚恐之下,飲鴆而死。
呂不韋被清算,關鍵是與秦王發生了根本的權力衝突。 也就是説,嬴政要收回屬於秦王的權力,而呂不韋沒弄明白“權力”二字的歸屬性問題。
呂不韋與嬴政衝突的跡象比比皆是:
一、呂不韋為了編書,集納了食客3000人,表面上是效仿魏之信陵君、楚之春申君、趙之平原君、齊之孟嘗君,禮賢下士,彙集英才,但私人勢力如此強大,秦王嬴政將有何感想?
二、《呂氏春秋》成書,洋洋20多萬字,呂不韋將書放到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這樣的做派,既是為新書做廣告,又是示好天下英才。呂不韋早已是秦國的''政治權威'',如此大樹''理論權威''的架勢,秦王嬴政當做何感想?
三、《呂氏春秋》成書當年是嬴政即位8年,次年嬴政就要舉行''冠禮'',隨後親政。這樣的時機選擇,不會是巧合。呂不韋在很大程度上,試圖以自己的理論約束即將親政的嬴政。
他在書中直言編撰的意圖:''嘗得學黃帝之所以誨顓頊矣,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為民父母。蓋聞古之清世,是法天地。凡《十二紀》者,所以紀治亂存亡也,所以知壽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喻之地,中審之人,若此則是非可不可無所遁矣。''秦王甘心受呂不韋的約束嗎?
四、《呂氏春秋》中所涉及的大量治國思路,與商鞅以來的秦政相左,尤其提倡對君王的權力進行極大的限制,主張''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以無為為綱紀'',國君要''處虛'',''無智,無能,無為'',不必過問具體的政務,只須用力選拔人才和考察人才。
關於《呂氏春秋》的政治主張,郭沫若整理為五個方面:第一,反對家天下;第二,尊重民意;第三,贊成哲人政治;第四,謳歌禪讓;第五,主張君主無為。
對照嬴政後來的做派,可謂南轅北撤。
呂不韋為何會盛極而衰?根本原因在於他沒弄懂兩個字

後人論述《呂氏春秋》,多有提及對相權的鼓勵及對君權的限制,這不僅是兩種治國思路的比拼,也是呂不韋與秦王嬴政兩人現實權力鬥爭的反應。
從司馬遷記載的文本來看,秦王決定動手,是因為呂不韋被貶斥之後,依然''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
權力的本質是什麼?就是影響力。
被貶斥之後,呂不韋仍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這不能不令秦王驚心與警覺。
更深一層的問題接踵而至,呂不韋有無可能避免這種''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命運?考察史實,結果並不樂觀:呂不韋雖然掌權13年,卻並未真正掌握最為核心的軍權,他所接納的3000食客,亦無武才,關鍵時刻,連孟嘗君麾下的雞鳴狗盜之徒也不如;
在政權上,他所舉薦的嫪毐長期與他分庭抗禮,有學者甚至認為在嬴政親政前,太后-嫪毐與嬴政-呂不韋成為兩個競爭的團體,十分類似晚清所謂的後黨與帝黨。
一個沒有任何自衞能力的人,卻試圖高調地對最高領導者施加約束性的影響,他的高調,無非是找死的前兆而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34 字。

轉載請註明: 呂不韋為何會盛極而衰?根本原因在於他沒弄懂兩個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