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最近報道稱,2019年我國專業學位博士招生人數突破10000人,與此同時,依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預計,我國高技術產業研發人員數量將由2018年66萬人增加至2025年136萬人,從產業高層次人才需求來看,現有工程博士存量難以滿足高技術產業研發需求。
在我國,工程博士是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的最高層級,是專業學位博士教育的主要類型。工程博士人才通常指那些工程領域新技術的發明者,新產業的締造者,新工藝、新材料、新設計的引領者和開拓者,是新工業革命所必需的人才類型。工程博士培養涵蓋了電子信息、機械、材料與化工等八個類別,瞄準新興信息產業、智能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不斷解決複雜工程技術問題、進行工程技術創新,以及規劃和組織實施工程技術研究開發。
然而,自2011年國家設置工程博士專業學位以來,時至今日,高層次工程技術領軍人才隊伍總量規模和結構佔比仍明顯偏少,難以有效滿足高技術產業研發需求。2015年—2019年,工程專業學位博士招生年均佔比不足5%,年均畢業生人數未及2000人,這與我國高技術產業研發人員需求量的百萬量級相差甚遠。加之,校企合作工程博士培養缺乏穩定性、企業動力不足,實踐訓練體系建設和運作滯後於產業發展和工程實踐等短板問題未得以根本性解決,成為制約企業創新能力和國際市場競爭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針對這些長期存在的短板問題,筆者首先想談一下工程博士制度創新的問題。以工程博士培養目標定位來説,一方面,既要考慮外部需求,着重滿足國家戰略需求、行業高端需求以及區域發展需要;也要注重考慮工程博士培養的學習認知特點,伴隨現代工程技術創新孕育出富有挑戰性的科技問題和引人入勝的產業、經濟和社會議題,工程博士培養不但應注重系統的、跨學科知識的掌握,以及工程專業的創新理解及問題解決能力,還要重視戰略思維、國際視野、人文哲學素養等綜合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工程博士培養目標的確定既要有國家層面的統一要求和標準,同時,高校要在充分調研與實踐基礎上,結合企業對高端工程人才的需求進行特色型人才培養。這既是高校逐步形成培養特色的重要起點,也是解決工程博士生源相對不足、潛在生源缺乏報考積極性的重要途徑。
其次,還要有效提升工程博士培養的治理能力。以工程博士培養助力實現製造強國戰略為例,高校通過採取開放辦學模式,推進政校合作、產教融合、科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協同育人體制機制改革,採取前瞻的發展理念、組織形態、教育手段,擴大製造業重大基礎研究、重大科研攻關方向,圍繞智能製造基礎、系統集成技術、標準體系方面,實現產教之間的資源轉化與充分共享,形成由政府、企業、高校、社會共贏參與的“全鏈條”製造業人才培養體系,實現“一人一方案”的特色培養,以及人才培養和人才選用的無縫對接。事實上,政府在立法、税收、財政等方面具有諸多政策優勢,企業擁有先進設備、技術工藝、運行規範、研發人才等優勢資源,雙方應全面搭建行業企業參與工程博士培養的聯合辦學體制和深度融合機制,主動承擔起“教育者”角色融入製造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訓練、論文指導等全過程,有效提升資源共享度、利用度,以及深層次互動性。
(作者系天津大學研究生院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0年10月20日第2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