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快評丨課後服務與家長下班時間匹配,符合公共服務的基本邏輯

由 高會雲 發佈於 經典

在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的大背景下,課後服務的落實、加強,迎來了一個好機會。

日前,教育部遴選確定首批23個義務教育課後服務典型案例單位,並在系統內推廣有關創新舉措和典型經驗。

教育部還在相關通知中明確要求,中小學要為羣眾辦實事解難題,課後服務結束時間原則上不早於當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時間後半小時。對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可以提供延時託管服務,切實解決好家長接學生困難問題。此外,推動課後服務全覆蓋,切實打通學校課後服務“最後一公里”,確保城區義務教育學校全覆蓋、有需求的學生全覆蓋。

在給學生減負的推動下,各地嚴格控制學生在校集中教學時間,小學、初中每天教學時間分別不得超過6小時、7小時,五點半放學改到了三點半,但也造成了與家長下班時間銜接不上的問題。

小學3點半放學,但是家長這個時候大多還沒下班,就只有爺爺奶奶接。現在很多家庭都是外地來到大城市的,這就需要父母一輩也跟隨來到城市。且不説麻煩父母不好意思,而且他們來到城市需要居住空間,房子也成為一個問題。

面對諸多困難,家長可能需要請人接孩子,看管到自己下班的時候,順帶完成作業。這種需求之多,以至於晚託班都成為一個產業,既增加了家長的額外經濟負擔,又因為部分不規範的校外晚託,產生諸多安全隱患。

如果學校的時間與家長的下班時間匹配,學生就可以繼續在校完成家庭作業,在圖書館看看書,參加各種課外興趣班等。既不太加重負擔,家長也沒有放學無人照看孩子的顧慮。

課後服務,符合公共服務的基本邏輯。可能有人覺得,這是把學校變為了帶孩子的機構,這是“不懂教育”。實際上,一開始,“帶孩子”就是學校的基本職能。

現代學校的誕生,某種程度上是因為工業革命後女性更多地參與了工作、沒人照看孩子產生的需求。從這個角度,社會化分工產生的現代學校,本身就含有帶孩子的功能。

我們的父輩,很多都是夫妻雙職工,國家、企業辦學校、辦幼兒園,來解決職工的後顧之憂。推而廣之,只要未成年、需要監護人,那麼,這個階段的教育就一定程度上包含“帶孩子”的責任。所以,從公共服務部門的基本職能來看,教育機構來承擔這個功能,是最合適、也是最低成本的。

學校有最專業的人,最專業、最安全的場地與設施,最專業的體系,是照看孩子、留置孩子的最佳選擇。在大城市,市場化的晚託機構,很大一部分成本是房租,這個成本最終其實是家長出的。所以,為什麼還要家長在校外去找一些不那麼專業的機構,來完成這個事情呢?

應該看到的是,中小學老師上班時間早,展開課後服務,早七晚六的工作時間,超過了法定的八小時,增加了工作量。對此問題,此次通知也提出了相應的方案,提出建立健全以學校教師為主、校外專業人員或志願者參與的課後服務師資隊伍,完善參與教師和人員補助政策。

既然增加了人員,就會涉及到費用問題。此次通知中提出,完善課後服務經費保障機制,通過財政補貼、服務性收費或代收費等方式籌措經費。學校服務性收費和代收費具體政策由各省份制訂,嚴禁以課後服務名義亂收費。

2018年全國兩會上,就有記者提問:有的學校下午三點半就放學,這個時間對家長接送孩子是一大難題,請問家長們的困擾什麼時候可以得到解決?對此,教育部長陳寶生表示,教育部已專門下發通知解決這個問題。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實踐,已經摸索了一些比較可行的方法。接下來要做的,一是總結成功經驗,加以推廣;二是和有關部門協商,解決三點半難題涉及的相關政策問題。

應該看到的是,課後服務目前在全國各個地區還沒有完全鋪開。在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的大背景下,課後服務的落實、加強,迎來了一個好機會。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劉遠舉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