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復讀12年,只為上清華?

由 鈄翠娥 發佈於 經典

日前,一篇題為《復讀十二年,“只想上清華”》的文章在網上被輿論關注:唐尚珺是一位出生於廣西農村的80後,從2009年開始踏上高考之路。此後十二年間,他一直在為自己的清華夢而努力。第一次高考時,他考了372分,只能上一所三本學校。顯然,這距離他的夢想太過遙遠。於是,當同齡人陸續步入大學生活,繼而畢業求職、結婚生子時,他的人生還在高考這個環節“打轉”。復讀十二年的歲月,既是艱苦的,也是不被外人理解的。 

從新聞報道來看,唐尚珺對於考清華的態度,其實有一個轉變的過程。早期,他純粹為了實現清華夢。後來,他還意識到復讀可以成為賺錢的“機會”。他曾聽説,“有個640多分的復讀生向校董提出要20多萬獎勵,學校應允了,兩年後,那人考上清華,獎了60萬”。對此,他表示十分羨慕:“能上想去的學校,又能掙到錢,那肯定划算啦。” 

隨着復讀時間的拉長,唐尚珺的高考成績確實在提升,曾經考上過廣西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但是,即便復讀時間超過十年,對高考的“領悟”能力變強,他還是未能如願考上清華大學。而且,當他的成績達到名校錄取水準後,就發現想實現更高的突破會變得更加困難。至此,他也不得不承認“有些東西不是努力就可以的”。但時至今日,最寶貴的青春時光已經流逝大半,他陷入了給自己設立的執念與思維圈套中。 

我們當然要尊重有夢想的青年,尤其是像唐尚珺這樣出身寒門的有志青年,更應該得到外界的關注與鼓舞。但是,人生的時間與機遇都是有限的,有毅力雖然是好事,但執念太深也可能會傷害自己。對絕大多數年輕人而言,唐尚珺對待清華夢過於“執着”的態度,並不可取,也不值得模仿。 

對於唐尚珺的人生選擇,外人很難簡單地肯定或否定,倒是可以從他的心理認知中發現一些問題。從媒體報道中可以看到,唐尚珺的原生環境並不優越。他出生於物質與文化資源都十分匱乏的山村,也由此形成了“考上名校才能出人頭地”的執念。  

對生活在信息相對閉塞的地區、缺乏合理指導的寒門學生而言,他們很難在人生初期獲得科學的人生規劃指導。因此,他們對大學尤其是名校的認識是往往模糊的,也容易產生極端化的結果:要麼過早地失去對學習的興趣,放棄學業;要麼像唐尚珺一樣極度渴望考進頂級名校,但一旦不能實現,又會陷入精神迷茫與困境中。 

人在面對挫折時,容易生成一種心理保護機制。讓自己始終不離開自尊心與思維方式的“舒適區”,成為一些人的選擇。雖然大多數人不會像唐尚珺一樣真的復讀多年,但面對曾經的挫折還是會有心結。如果不能合理面對這些心結,使其長期堆積在心裏,也會對人的身心健康有所危害。 

未來,希望唐尚珺能儘快迴歸正常的人生軌跡。人生十分漫長,在任何領域取得成績都是有價值的,都會贏得喝彩。對於自己的執念與心結,不妨學會自我反思和省察,從昔日的挫敗陰影中掙脱出來。如此,才能擁有更加健康與精彩的人生。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