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改寫歷史的人物很多,主要是“士農工商”中的士族和農民,改寫歷史的士族非常多,劉邦也可以歸於士族,改寫歷史的農民主要是各種農民起義,但在14世紀,卻有兩個和尚堪稱史上最強,改寫了中國600年來的歷史,影響極為深遠,可惜第二個鮮為人知。
第一個是朱元璋,在走投無路之下,出家皇覺寺,做了7年和尚,後來參加“紅巾軍”,一飛沖天建立了大明王朝,影響了中國數百年,唯一從南打到北的皇帝,做成了一個不可能做成的事情。第二個叫道衍和尚,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這是一個被低估的歷史人物,也做成了一件不可能做成的事情。關於朱元璋的傳説,早已人盡皆知,本文重點聊一聊道衍和尚,顧炎武評價中才華不低於王陽明的頂級謀士。
道衍和尚,蘇州人,原名姚廣孝,家族世代行醫,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出身。但在1348年(元朝至正八年),年僅十四歲的姚廣孝剃度出家,法名道衍。
中產家庭出身的姚廣孝,為何父母狠心讓他出家?這與元朝政策有關,元朝針對漢人的科舉難度、錄取比例、考中之後授予的官職等,都有嚴重的歧視,也就是説,付出與收穫嚴重不成比例,“南人”(南方漢人)幾乎別想靠科舉出頭,比如畫下《富春山居圖》的黃公望,就是其中的縮影。所以,朱元璋手下的文官,很多都沒有參加過科舉,比如明朝第一個功臣李善長、宋濂等,還有要中舉之後但很快又歸隱的,比如劉伯温、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朱升等,因為進士得不到元廷重視。
但元朝統治者好佛,對僧人有優待,而且還經常在佛教中選拔人才,最典型的是僧人宰相劉秉忠,通過信佛得到忽必烈的注意,由此走向人生巔峯。所以,姚廣孝家人讓他出家做和尚,其實有走終南捷徑之意。
《明史》記載,“嘗遊嵩山寺,相者袁珙見之曰:‘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道衍大喜。”可見,不光姚廣孝家人,可能他自身都有想走終南捷徑,希望成為下一個劉秉忠。
姚廣孝是不幸的,因為此後天下風起雲湧,大元王朝都岌岌可危了,信佛沒什麼用了,當然也可能興趣或追求真理的原因,所以姚廣孝後來拜道士席應真為師,學習陰陽術數,跨界成為道士了。
這一番跨界學習之後,姚廣孝卻由此精通儒釋道三教,並與明初儒釋道各家學術領袖都有不錯的關係。
但姚廣孝卻一直沒有機會發揮才學,1375年(洪武八年)朱元璋招聘精通儒書的僧人,卻沒有注意到姚廣孝,所以姚廣孝只能繼續蟄伏,7年之後機會終於來了。
1382年,朱元璋愛妻馬皇后去世,於是挑選一批高僧,讓他們到各個藩王身邊,為馬皇后誦經祈福,姚廣孝就被分配到了朱棣那邊,成為慶壽寺住持。所謂乾柴碰烈火,朱棣與姚廣孝兩人一見鍾情,《明史》記載是相談甚歡,且到了神秘的程度,“出入府中,跡甚密,時時屏人語”,成為最被朱棣重視的下屬。
1392年,太子朱標去世,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繼位,並用黃子澄、齊泰之計削藩。不到一年時間,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齊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繼獲罪,被廢除藩國。其中,燕王朱棣最雄傑、兵最強,尤為朱允炆忌憚,是必須要被削藩的對象,如果不反抗,最好的下場是被圈禁。
在這一背景之下,姚廣孝密勸朱棣起兵,朱棣道:“百姓都支持朝廷,怎麼辦?”姚廣孝答道:“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最終,在姚廣孝的勸説下,朱棣以尊祖訓、誅奸臣、靖難為名出征,經過三年多苦戰,成功奪取皇位。
在改寫明初歷史格局的靖難之役中,坐鎮後方的姚廣孝至關重要,除了穩定後方防線、確保後勤等之外,還有三個方面極為重要。
一,堅定朱棣決心,王朝建立之初的“以一隅敵一國”,從軍事上看幾乎不可能,朱棣是唯一的成功案列。清朝也“以一隅敵一國”,但卻是在明朝末期,且後期招降了各地兵馬,不能算一隅敵一國。以區區燕地一方土地敵全國兵馬,朱棣才猶豫不決,姚廣孝“只知天道,不管民心”堅定了他的決心。
二,輔佐決策之功,除了各種謀劃之外,姚廣孝還能決勝千里之外。“成祖圍濟南三月,不克。道衍馳書曰:‘師老矣,請班師。’乃還。復攻東昌,戰敗,亡大將張玉,復還。成祖意欲稍休,道衍力趣之。益募勇士,敗盛庸,破房昭西水寨”,多次在關鍵時間,幫助朱棣做出正確決策,否則不堪設想。
三,戰略規劃之功,攻打東昌(山東聊城)戰敗,且張玉陣亡,朱棣打算修整一段時間,但姚廣孝卻極力勸説繼續進軍,由此擊敗盛庸,攻破西水寨。隨後,姚廣孝建議“不要去攻打城池,應迅速直取京師。京師兵力單薄,一定能攻克”,這一軍事行動直接讓建文王朝崩潰,朱棣順利攻入南京。區區直搗京師,即讓建文王朝崩潰,而朱棣平定天下,説明朱允炆施政的確不足,搞得天下分崩離析。
缺乏姚廣孝的頂級謀略支持,朱棣不可能實現“以一隅敵一國”,也就不可能有後來的永樂大帝。
1402年(建文四年),朱棣稱帝之後,將姚廣孝列為靖難第一功臣,給予非常高的禮遇,最令人震驚的是,“帝與語,呼少師而不名”,明成祖每次與姚廣孝交談,都稱他為少師,而不直呼其名,換言之朱棣都要避諱姚廣孝名字,足見朱棣對他的尊重程度,可能古今唯一吧。
儘管是靖難第一功臣,但姚廣孝卻一樣不取,深藏功與名,低調淡泊,獲賜的黃金全部分發給宗族鄉人。已經還俗的他,依然居住在寺廟中,上朝時便穿上朝服,退朝後仍換回僧衣。
此後,明成祖往來於南京、北京之間,並幾次征伐蒙古,姚廣孝都留在南京,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1407年(永樂五年),姚廣孝又奉命教導皇長孫朱瞻基。
除此之外,姚廣孝還曾監修《太祖實錄》,參與編修《永樂大典》,還是一個文學家、史學家,《明史》記載是“廣孝少好學,工詩。與王賓、高啓、楊孟載友善。宋濂、蘇伯衡亦推獎之”。當然,姚廣孝晚年時,佛教漸成頹勢之際,又擔起護教(佛教)之責,整理了反排佛的《道餘錄》,為佛教史上一件大事,受到儒家文人的責難,所謂“晚著《道餘錄》,頗毀先儒,識者鄙焉”。
1418年,姚廣孝去世,明成祖聽聞之後,“帝震悼,輟視朝二日,命有司治喪,以僧禮葬”,追贈榮國公,諡號恭靖,朱棣親自撰寫神道碑銘,並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再一次見證姚廣孝的影響力。
關於姚廣孝,有人説他是“奸僧”,野心勃勃的勸説朱棣謀反,有人説他是黑衣宰相,功名利祿與他如浮雲,是一個德行無虧的傑出政治家,但筆者認為,無論是貶也好、褒也罷,以事實而論,朱棣的確要比朱允炆更適合做皇帝,對國家更有利,既然如此姚廣孝何“奸”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