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皇太極死後,毫無希望的福臨為什麼能夠繼承了皇位?

由 鈄翠娥 發佈於 經典

皇太極是清朝史上非常有作為的一位皇帝,他即位的時候可以説是接了個爛攤子,努爾哈赤剛剛在寧遠城戰敗,後金元氣大傷,而努爾哈赤死的時候也沒讓皇太極省心,制定了一個四大貝勒共同輔政的規矩,即後金的國家大事由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四人共同執掌。


只是四個人共同決定大事也不是個事情,於是在1626年努爾哈赤死後,在當年的9月皇太極被推舉為後金新的大汗。皇太極在當了大汗之後就發動了寧錦戰役,卻被明朝名將袁崇煥擊敗,後金再次大傷元氣。在面對着當時外戰接連戰敗,內部四大貝勒分權的形勢下,皇太極逐步削弱並消除了莽古爾泰和阿敏的權力,之後代善主動讓出權力,最終統一了後金內部。面對外部最大的敵人明朝,皇太極在1629年發動了己巳之變,率軍繞行千里突然進攻北京,通過反間計等一系列操作除掉了後金最大的威脅袁崇煥。之後在1640年-1642年的松錦大戰中,一舉消滅了明朝在關外的最後一支主力部隊,逼得明朝勢力退出了關外。

正當皇太極意氣風發,打算進軍關內問鼎中原的時候,1643年9月卻突發腦溢血去世了,他這一死,就給當時清朝的政局留下了一個巨大的隱患——內訌。


都説槍桿子裏出政權,可以説誰手上掌握的軍隊最多,誰就最有可能奪權成為清朝新的皇帝。當時清朝的主力毫無疑問是八旗,誰手上掌握的八旗部隊最多,誰就最有可能當上皇帝。從這點來看,順治帝福臨確實沒有任何希望,因為當時的福臨才6歲,手上沒有一兵一卒。


▲皇太極時期八旗勢力分佈情況

從當時就八旗的分佈情況來説,多爾袞、多鐸、阿濟格(他們三人都是由阿巴亥所生)三兄弟掌握了兩白旗,代善(嶽託和碩託是代善的兒子)掌握了兩紅旗,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掌握了正藍旗,濟爾哈朗(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的兒子)掌握了鑲藍旗。兩黃旗為皇太極掌握,在皇太極死後暫時成為了中立勢力,但兩黃旗中的大多數支持皇太極的兒子繼位。

就實力來説,無疑是多爾袞派和代善派最強,但是代善無意皇位,也就退出了皇位之爭。濟爾哈朗因為不屬於努爾哈赤直系一脈,所以也沒有爭奪皇位的可能,在事情明朗之前選擇了中立。真正爭奪皇位的,在於多爾袞和豪格之間,但是豪格的實力明顯不如多爾袞,畢竟多爾袞手上有兩旗兵馬,豪格只有一旗。

從道義上來説,皇太極死後應該由他的兒子繼位,在這方面豪格佔據了一定的優勢,但是從軍功以及實力上來説,卻是多爾袞佔優。同時多爾袞在當時還得到了兩黃旗部分頭領的支持。 但是豪格的優勢在於,他是皇太極的兒子,在當時來説由皇太極的兒子繼位是所有清朝大佬們的共識,多爾袞在這方面就明顯沒有優勢了。但是也不排除如果多爾袞非要皇位,不惜來一場血拼,以兩白旗加部分兩黃旗兵馬對抗他的反對勢力,當然多爾袞也很聰明,在血拼之前他要先搞明白各派的態度,一時間也不會真的動手。

從當時的情況來説,皇位的爭議只是在由皇太極的兒子繼位還是多爾袞繼位上,福臨暫時沒有任何機會。

不過即便是要輪到皇太極一系的兒子繼位,福臨也是非常靠後的。福臨是皇太極的第九個兒子,在他前面的兄弟中,有3個早夭,除去大哥豪格外,他還有4個哥哥,要輪到他也是基本不可能的。

但歷史就是這麼地詭異,在一個關鍵時刻,出現了一個關鍵性的人物,這就是孝莊皇后,即後來的孝莊太后。孝莊太后在皇位爭奪期間與多爾袞達成了什麼協議我們也不得而知,不過兩人之間有曖昧的關係是可以確定的。


▲民間傳説孝莊曾下嫁多爾袞,雖然這不是真的,但也並非空穴來風

於是到了商定皇位繼承人的哪天,即1643年8月14日,皇太極死後五天,清朝當時的大佬都來到了會議現場。首先由兩黃旗八大臣中的索尼和鰲拜提出,應該由皇子繼位,多爾袞沒等他倆把話説完,便怒斥道,這裏沒有他們説法的資格,勒令他們退出了會場。隨後多鐸和阿濟格提出由多爾袞繼位,多爾袞不置可否。因為在這個時候,多爾袞並不能確定支持他的力量究竟有多少,如果他能得到絕大多數勢力的支持,那麼多爾袞很可能但是就真的接了皇太極的皇位了,但這個時候他也不能確定自己會得到多少勢力的支持,因此選擇了不置可否,看接下來其他大佬是什麼態度。

接着多鐸提出由代善繼位,但代善表示了退讓,並明確了自己的態度,支持皇子繼位。隨後兩黃旗的旗主也表示要擁戴皇子。這個時候就輪到豪格説話了,豪格畢竟是皇太極的長子,不過在這個時候,豪格表示自己不願意繼位,之後離開了會場。


經過這一番試探,多爾袞也搞明白了態勢,想必在這個時候他心裏也做了一番快速的計算,形勢也算是明瞭了,如果多爾袞堅持要繼承皇位,他的勢力就是兩白旗加部分兩黃旗兵馬,對抗他的是兩黃旗的大多數加代善的兩紅旗和豪格的正藍旗,多爾袞的勝算並不大,所以多爾袞在當時就知道自己是繼承不了皇位了。

當然,多爾袞也不能讓自己的死敵豪格繼承皇位,這樣的話他的日子也不會好過。於是他就拋出了自己的提議:讓皇子繼位。這點迅速得到了在場所有人的贊同,那麼由哪個皇子繼位呢?多爾袞進一步提出,讓6歲的福臨繼位。其實讓福臨繼位,是多爾袞在事前就想到的一個備選方案,他相信憑着自己與孝莊之間的交情,讓福臨繼位後也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權力。會議最終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多爾袞還為自己撈到了一個攝政王的位置,也算是一場勝利了。


▲對於當時的多爾袞來説,讓6歲的福臨繼位與自己當皇帝其實沒區別

對於多爾袞來説,讓一個6歲的孩童繼位,這個孩童並不能理政,自己便能名正言順地把持朝政掌握大權,和皇帝其實沒有區別。如果不讓皇子繼位,那麼一旦與反對自己的人血拼起來,勝算不大,並且一旦失敗,自己也會什麼都撈不着,不如選擇這個穩妥的方案。對於其他勢力來説,他們首先是不願意發生內訌,畢竟當時的清朝就這麼點家底,要是真的鬧內訌血拼一場,恐怕不要等明朝來滅他們,他們自己就把自己給滅了。其次他們的目的也只是想讓皇子繼位,既然多爾袞同意了讓皇子繼位,他們也沒什麼好反對的了,即便是隻有6歲的福臨,但好歹也是皇子,自然就不好提出反對意見,也只能支持多爾袞了。


▲只是多爾袞沒想到的是,多年後他還是被孝莊算計了

最為重要的是,通過這樣一個權力的分配,清朝獲得了難得的內部團結,為他們日後入主中原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所以從事情剛開始的時候來看,福臨確實沒有任何機會。但是也是機緣的巧合,多爾袞沒有絕對的實力奪取皇位,皇太極生前威望很高,支持皇子繼位的勢力佔了絕大多數,才逼得多爾袞選擇了讓一個孩童繼位的折中方案。當然也是孝莊在其中起到了作用,才使得福臨在皇太極眾多的兒子中脱穎而出,成為了這場權力爭奪大戰的最終受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