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是學霸,初中不一定是,初中的學霸,到了高中變化會很大

作為帶高一的老教師,我對這句話非常認同,它完全反映出了各學段學生的發展情況。

從教16年,帶了五屆高中重點班,對各層次學生的發展可謂比較瞭解,在我的觀察分析中,能從小學一直優秀到高考的學生,少之又少。就以今年帶畢業的班級為例,最終考入清華北大和上交的三個學生,中考成績都沒有進入全縣前五名,班上另有考入武大的兩個學生,中考名次連全縣前一百都沒進,但高考卻是全縣前十。

縱觀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學生變化最大的還是高中,從高一開始,學生的成績、名次都會迎來大洗牌。以高一的重點班為例,兩次月考後名次能與分班成績(中考成績)保持一致的,不到三分之一!為何會有如此大的變化?我想在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中,也能看出如何才能做一名優秀的高中生。

小學是學霸,初中不一定是,初中的學霸,到了高中變化會很大
1、不能及時調整學習策略,無法應對新變化

這可以説是很多傳統學霸在高一遇到的巨大挑戰。印象中最大的退步是,中考狀元在高一的第一次月考中就跌出了年級前二十名。這類學生在高中依然認真,但是學習效率很低,面對以理解與探究為主的學習模式,不能及時作出調整,還是死記硬背,因而抓不住學習的關鍵點。

與此相反,一些小學初中默默無聞的學生,在高中異軍突起,這完全得益於他們有強大的思維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能把知識學活,能觸及各科知識的本質。他們在理科上的表現,令很多效率低下的學生望塵莫及。

小學是學霸,初中不一定是,初中的學霸,到了高中變化會很大
2、自律與對學習的執着精神不及以前

這又是另一類學生的表現。他們在小學、初中成績優異,背後不可忽視的原因是父母的監督,包括參加各類輔導班,凡此種種都可以看成是外界因素對學習的干預,這些干預在小學、初中作用很大,但到了高中就不同了。我所瞭解的最為誇張的案例是,有高一學生在父母報了輔導班後,居然一次都沒有去上課,而是每次編造各種理由哄騙父母。

高中學習是建立在自學基礎上的,如果學生沒有主動學意識,就很難深入學,也就很難學出效果。那些曾經在父母逼迫下的孩子,在高中普遍都很放鬆,學校效果可見一斑。如果大家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類學生實在不少,真可謂在最為關鍵的時期,卻沒有把握好自己。

3、不可預知的外界因素,對學習的影響同樣很大

作為學生,求學經歷越是往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就越大,這也是為何年齡越大,學生的學習狀態越差的原因。在高中課堂上,能坐端正、注意力集中、主動回答問題的寥寥無幾;然而這一切每一個小學生都能做到,這就是差距,而這種差距必然會體現在成績上的。

小學是學霸,初中不一定是,初中的學霸,到了高中變化會很大
高中生來自青春期的困擾,可以説是學習中的大敵——早戀、思想偏激(如消極、悲觀厭世)、內心空虛、壓力過大導致心理危機、人際關係緊張等,都會嚴重影響到學習注意力。“心思不在學習上”,僅此一點,就讓很多曾經的學霸在高中黯然失色!

這其中來自家庭的因素不可忽視。父母離異、強勢,經常性打擊孩子自尊心、懷疑孩子的能力水平等,都會讓孩子對學習熱情大為降低,導致成績不理想。此外,一旦學生對某個科任教師有意見,也會影響成績。

雖然高中學習是建立在小學、初中的基礎上,但高中的學習充滿了變數。在諸多的變化中,但從學習成績的角度看,那些始終保持了良好學習習慣、出色學習狀態的學生,都能笑到最後。這一提醒各位孩子上小學、初中的家長,如果一味的追求成績、逼迫孩子學習,導致孩子對學習喪失原生的動力與興趣,進入高中後,孩子的學習狀態會大不如前,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三個考入清北和上交的學生,小學都不是班上前三,初中也沒有進入過年級前五。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82 字。

轉載請註明: 小學是學霸,初中不一定是,初中的學霸,到了高中變化會很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