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英國曆史上那麼多女王?
從枱面上來講,是因為英國沒有像法德那樣實行《薩利克法典》;從根子上來講,則是因為女王繼位更符合當時大多數利益集團的需要。
其實要論具體人數,英國並不一定能穩坐“女王最多”的寶座,大眾會有這樣的印象,和“日不落帝國”依然強勢的文化影響力也有關係——君主即使不再手握軍政大權,依然活在新聞頭版頭條上,“待機最長女王”、“天下豈有六十年太子乎”之類的梗簡直是耳熟能詳……
歐洲王國與“薩利克法典”
出現這樣的局面,首先要從“黑暗的中世紀”説起。不同於將女性直接當做物品的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當時的日爾曼部落剛剛從原始社會走出來,母系氏族、母性依戀依然有着強大的潛在力量,在女性的繼承權上也還沒有那麼刻薄。
到了天主教勢力變大,實行一夫一妻制,私生子哪怕有一個師,也不能當做繼承人,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連離婚都是禁止的。歐洲王室從自身利益出發,禁止女性繼承就更不划算了——萬一死活生不出兒子,傳給女兒好歹“肉還爛在鍋裏”,如果真的限定女兒不可繼承,誰知道自己一旦蹬腿斷氣,登上王位的是哪一支哪一脈的親戚?到時候繼承權跑去別家、“神器轉移”可就太虧了。
即使如此,歐洲各國的情況也不盡相同。比如法國就翻出《薩利克法典》當論據,規定女性沒有王位繼承權,德國的情況也差不多。而英國、西班牙、瑞典、丹麥等國家,女性則“理論上”可以繼承王位,順位通常排在男性繼承人之後。
近年來,我們可以通過新聞接觸到的女王,也不過只有丹麥女王、英國女王、荷蘭女王這寥寥幾人而已。
大不列顛:我大英自有國情在此
但英國的女王在大眾認知中狂刷存在感,又有不同於歐陸諸國的原因,所謂“我大英自有國情在此”。
在英國,君主統領英倫三島及海外領地,男性稱國王(King),女性稱女王(Queen)。
但英國也不是從一開始就有女王出現的,在英國國家肖像館推出的官方文創裏,歷代英王共有四十餘人,其中女王只有七位,這還是把“九日女王”簡·格雷也算進去的結果。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男性繼承人的順位被擺在女性之前的緣故。但歐洲皇室多年內部通婚帶來了生物學上的惡果,子嗣數量少、身體弱、甚至自帶生理或精神上的缺陷。
另外,英國自都鐸王朝開始,便着意培養國民對於大不列顛的歸屬感,使得來自國外的繼承人即使有血統關聯,也相對更難得到接受。
“缺兒子”在王位傳承中一定會產生影響,例如諾曼王朝變成安茹王朝、蘭開斯特王朝變成斯圖亞特王朝,都與“沒能生出男性繼承人”或多或少有所關聯。目前在位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一旦去世,王位將由其兒孫繼承,到那個時候,温莎王朝也將變成新的某某王朝了。
英國是誕生女王最多的國家嗎?
英國的女王們不一定是數量最多的,但一定是總體知名度最高的。
對照例子比如西班牙,這個國家由於政治軍事各方面原因,王權一度相當強勢,國王想把王位傳給誰就是誰,截止資產階級革命之前已有7位女王。其中伊莎貝爾一世統一西班牙、資助哥倫布,開啓了西班牙稱霸世界的大門,後世稱之為“白衣女王”。
再比如俄國曆史上唯一冠以“大帝”稱號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時善於治國、猛於開疆,奧斯曼帝國、波蘭都在她手上吃了大苦頭。但哪怕是這樣極富傳奇性的歷史人物,在全球大眾中的知名度也未必能夠與英國的女王們相比。
這種情況,其實是英國在全球範圍內仍有極大文化影響力的外在表現。哪怕“日不落帝國”氣焰不再,但英語作為語言仍舊強勢、以英國曆史為背景演繹的小説影視仍在不斷翻譯傳播。並不是人人都有耐心去翻其他國家的大部頭歷史書,但人們總有各種各樣的機會觸摸到那個國家的故事——
“九日女王”簡·格雷是宗教與政治鬥爭中的犧牲品;瑪麗一世一上位就燒死異端300人,人稱“血腥瑪麗”;伊麗莎白一世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啓英國黃金時代。光是“殺妻狂魔”亨利八世之後連續上位的這三位女王,已足夠撐起一台大戲。
再往後,維多利亞女王將英國推上了“日不落”的巔峯,鴉片戰爭也發生在她統治時期。伊麗莎白二世則身為超長待機常青樹,至今仍被視為英國王室的代言人。
這幾位女王的存在感太強,自然就讓人對“英國女王”印象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