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將相是指西漢開國諸臣授官將相的,絕大多數“起自布衣”,稱之為“布衣將相”。“布衣”原指穿麻布衣服的人,後來成為一般平民的代稱,其中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及沒有官爵的地主。下面歷史頭條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內容
西漢開國諸臣授官將相的,絕大多數“起自布衣”,稱之為“布衣將相”。“布衣”原指穿麻布衣服的人,後來成為一般平民的代稱,其中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及沒有官爵的地主。有出身白徒(一般農民)、屠夫、喪事吹鼓手、小商販、戍卒、小吏以及小地主等。他們流品很雜,除婁敬外,均是跟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
他們在反秦起義及同項羽的鬥爭中,逐漸壯大起來。西漢建立後,形成了布衣將相之局。布衣將相的出身和經歷,對他們的政治決策產生了重大影響,給“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礎。布衣將相之局還影響統治集團的內部關係,使其保某種布衣的樸素作風。表現在漢初君臣之間的等級關係還不那麼森嚴,注意選拔人才,也較注意節儉。
這種作風,是漢初布衣政治的一個重要方面。它保證了漢初各項政策、措施的貫徹實施,是漢初治天下的一條成功經驗。隨着社會地位的變化,布衣將相逐漸變成新的封建貴族,其腐朽傾向不可避免地日益增長起來。武帝時發生的統治政策和指導思想的變化,是布衣將相貴族化的產物,它標誌着漢初布衣政治的終結。
來源
西漢政權建立後形成的由布衣出身的人致身將相的局面。布衣原指穿麻布衣服的人,後來成為一般平民的代稱,其中包括農民和手工業者等勞動人民,也包括沒有官爵的地主。
西漢開國君臣,絕大多數出身布衣。如:劉邦是自耕農出身,陳平、王陵、陸賈、酈商、酈食其、夏侯嬰等,都是一般農民,樊噲為屠狗者,周勃為織薄曲吹簫給喪事者,灌嬰為販繒者,婁敬為戍卒,蕭何、曹參則出身於小吏。
論階級成分,或為農民和其他小生產者,或為中小地主,大都屬於社會下層。除婁敬外,都是跟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他們在反秦起義中開始結合在一起。後來,在同項羽的鬥爭中,其陣容逐漸擴充和壯大起來。
西漢建立之後,形成了“布衣將相之局”。這種局面的出現是秦亡漢興這場歷史鉅變的總結。陳勝起義所提出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為布衣主宰天下作了重要的輿論準備。他不僅提出了這個口號,而且在起義鬥爭中付諸實行。
在滅秦以前,以陳勝為首的布衣王侯將相,是農民起義的領導者。漢初布衣將相之局的出現,無疑是以陳勝為首的農民起義換來的。布衣將相之局的出現,也是春秋戰國以來社會變化的必然趨勢。由於“世侯世卿之局”被掃除,從而削弱了奴隸關係的殘餘形態,改造了當時的封建統治。由“世侯世卿之局”到漢初“布衣將相之局”,這是一個歷史進步。
布衣皇帝將相的出身和經歷,對他們的政治決策產生了重大影響,還影響統治集團的內部關係,使其保持某種“布衣”作風。表現在漢初君臣之間的等級關係還不那麼森嚴,注意選拔人才,也比較注意節儉。隨着社會地位的變化,“布衣”皇帝將相逐漸變成新的封建貴族,其腐朽傾向不可避免地日益增長起來。漢武帝時發生的統治政策和指導思想的變化,是“布衣”君臣貴族化的產物,它標誌着漢初“布衣”政治的終結。
西漢初年為恢復封建經濟穩定封建統治而實行的“無為而治”的方針政策。先秦諸子中的道家思想中含有許多政治、戰爭的戰略、策略思想,所謂“無慾以靜,天下將自定”,或“將欲奪之,必固與之”(《老子》),這種思想到戰國末期發展成為黃老之學(黃,指黃帝,老,指老子)。當時所謂黃帝之學,也屬於道家的一個流派,它同道家的區別是,黃帝之學在道之中含有法的成分。二者合在一起稱為黃老。黃老學説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這恰好符合了漢初統治集團的需要。
西漢初年接秦之弊,經濟蕭條,人口散亡,作業窮困,財政匱乏,社會經濟急待恢復和發展。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主張“反秦之弊,與民休息”。自劉邦統一,歷經孝惠、高後、文景,其間君臣多好黃老之術,治道貴清靜寬舒。因此,執行與民休息的“無為”的統治術,成為漢初政治上的一大特色。
所謂“無為”,並非統治者一切無所事事,無所作為。無為的原則有兩個:一方面無為即是“守而勿失”,也就是説對於劉邦、蕭何在漢初所確立的政治法律制度,在一般情況下不作原則上的大變革。另一方面無為並不是放棄階級統治,而是在不傷害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原則下,在封建統治階級所能允許的範圍內,對人民的生產生活作些儘可能少的干預,使之休養生息。
漢初黃老政治的內容主要有:重農抑商,恢復並發展生產。如提倡以農為本,鼓勵從事農業生產;對商人實行抑制政策,禁止他們衣絲乘車,並加倍徵收他們的賦税。輕徭薄賦,與民休息。除秦苛法,約法省刑,禁網疏闊,治民尚清靜寬舒,以求百姓安輯。
黃老政治實行的結果,使社會生產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家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西漢封建統治得到穩定。同時封建地主階級的經濟實力迅速發展起來。但在太平盛世的背面,也存在着農民破產失業的現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