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發佈《全國”雙減”成效調查報告》(下稱《報告》),83.5%的受訪學生未參加校外學科培訓,63.3%的受訪學生未參加非學科類培訓。參加校外學科培訓的受訪學生中,31.5%的學生家長認為孩子參加學科類培訓班的數量減少。
教育部官網幾天前發文,從另一些角度披露“雙減”成效,如:“雙減”實施以來,原12.4萬個線下校外培訓機構壓減到9728個,壓減率為92%;第三方調查顯示,72%的家長反映教育焦慮有所緩解,90%以上學生表示學業負擔有所減輕。不同來源的數據印證了同一件事:“雙減”取得了顯著成效。
這既是因為“雙減”政策設計具有可行性,也是因為各地積極配合這一政策落實。當絕大部分學生負擔減輕,家長教育焦慮有所緩解,可以説已取得初步成效。隨着“雙減”政策不斷深入落實,相信會有更多學生告別校外學科培訓,會有更多教師自覺嚴格控制書面作業總量,“雙減”成效會更顯著。
令人欣喜的是,“雙減”政策受到普遍贊同。《報告》顯示,校長、教師、家長和學生表示贊同“雙減”政策的比例分別是96.8%、92.8%、90.5%和96.0%。能得到相關方高比例贊同,既説明該政策深得人心,也為配合實施奠定基礎。不過,“雙減”政策減輕舊負擔的同時,也有不少新負擔值得重視。
比方説,部分家長出現了新的負擔,包括心理負擔和經濟負擔。從心理層面來説,部分家長雖然贊同“雙減”政策,但也擔心自己孩子不參加校外學科培訓,而其他學生或明或暗參加校外學科培訓拉大學習差距。還有學生家長擔心自己孩子成為“雙減”政策的“小白鼠”。這種新的心理負擔也得紓解。
從經濟負擔來看,“雙減”政策實施後,一些家長雖然不再承受校外學科類培訓機構的培訓費用,但請家教來家裏給孩子單獨輔導的經濟成本更高。即便家長不再讓孩子參加任何校外學科培訓,但參加校外非學科培訓的經濟成本也不低,比如一些家長寒假期間為孩子體育培訓的支出數千元至上萬元。
而學生校外學科培訓負擔減輕後,新的負擔又來了。過去,不少學生忙於參加各類學科類校外培訓;如今,則忙於音體美等非學科培訓,由於時間、精力被大量佔用,不少學生也喊累。特別是,許多培訓機構推出了一些成人化的兒童運動項目,會造成孩子體能超支甚至運動受傷,比過去壓力更大。
另外,不少教師贊同“雙減”政策的同時也承受着比過去更大的壓力。民進中央調查發現,“雙減”後,不少一線教師在崗時間達10—11個小時以上,較“雙減”前明顯延長,工作與家庭難以兼顧。有人建議增加師資為教師減負,有人建議給加班報酬讓教師獲得補償,總之,急需減輕教師新壓力。
從某種意義來説,“雙減”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減輕學生舊的負擔,另一方面又帶來新的問題。不過,對各種新負擔並非無藥可治。比如,規範校外非學科培訓,並引導家長正確對待孩子全面發展,有望為孩子和家長減輕不少負擔。再如,針對一線教師超長時間工作,也有多種辦法可以減負。
我們要意識到,無論過去學生承受的不合理負擔,還是“雙減”後出現的新負擔,很大程度都與中高考“指揮棒”有關。所以,如何通過改革中高考為學生和家長減負,是必須面對的新課題。而今年全國兩會,也為進一步全面減輕學生和家長負擔提供了重要的討論機會,期待各方達成一些共識。
作者:張海英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