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户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專業或學科邊界的固化與封閉很容易導致專業或學科發展的‘孤立主義’,以及專業或學科壁壘的強化與對立,不利於受教育者全面準確地認識和理解世界,提升解決社會複雜問題的能力。”
11月27日,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舉辦的第二屆通識教育論壇“新時代財經類高校通識教育的變革之道”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教務處副處長熊光清這樣説道。
熊光清認為,隨着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各種新技術手段的運用使得知識量激增,獲取知識的工具和手段極大增強,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育模式沒有太高價值,提升學生綜合能力與綜合素養才是教育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加強通識教育成為高校教育領域的重要變革。
據悉,會議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的10餘位專家學者圍繞新時代通識教育的新變革與新趨勢等主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和交流。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夏文斌表示,2001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開始實行彈性學分制改革,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打破學科壁壘,創新教育教學方式,作為與彈性學分制改革配套進行的課程體系重塑,對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進行了分立,其中公共基礎課程建設成為後來通識課程建設的探路基石。此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對通識教育持續進行探索,有效提升了教育質量。
此外,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沈文欽認為通識教育改革的未來走向體現在國際化、雙語教學、文理兼攻等幾方面。隨着通識教育廣度和深度的不斷提升,未來通識教育的發展需要與全球視野、文明對話、高等教育國際化與大眾化等全球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緊密結合起來,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應對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挑戰。
中央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教務處處長李桂君指出,通識教育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而有不同的內涵。國內外高等教育發展歷程都體現出這樣的規律。中國通識教育理念經歷了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改革開放初期和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時期的四個階段。未來,必然是各個高校根據自身特點嘗試推進通識教育改革,逐漸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通識教育模式。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