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9月,德軍的巴巴羅薩計劃進展順利,在攻佔白俄羅斯的首府明斯克和烏克蘭的基輔後,德軍在南北都沒有了威脅,開始集中兵力向莫斯科發動進攻。
莫斯科是蘇聯首都,拿下莫斯科意義重大,可以從精神上徹底戰勝蘇聯人。
因此,希特勒不惜血本,投入重兵,對莫斯科志在必得。
1941年9月底,德軍以中央集團軍羣為主集結了包括14個裝甲師、8個摩托化機械師在內的74個師,180萬多萬兵力,向莫斯科發動大舉進攻 。
對蘇聯來説,這是一場生死較量。
如果莫斯科失守,士氣將會受到嚴重影響,之後的抵抗將更加艱難。
因此,斯大林必須竭盡全力包圍莫斯科,
德軍雖然咄咄逼人,但是也出現了戰略失誤。
那就是希特勒堅持中央集團軍羣在佔領斯摩稜斯克後首先向北圍攻列寧格勒,向南進攻烏克蘭,進行基輔戰役。先消滅南北側翼的敵人,在向中央突擊。
導致了德軍在1941年9月26日基輔戰役結束後,才騰出手來進攻莫斯科。
雖然德軍在這兩場戰役中都達到了目的,但這實際上莫斯科保衞戰充足的準備時間,蘇聯一來鞏固莫斯科附近的防線,二來積極調兵遣將,保證對德軍的兵力優勢。
整個莫斯科戰役,蘇軍投入了260萬兵力,比德軍多了80萬。加上民兵,蘇聯的總兵力在300萬以上。
莫斯科戰役從9月底爆發,1月7日結束,最終以蘇聯勝利告終。這是二戰中第一次有人在正面戰勝德軍的大兵團,粉碎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在基輔戰役打響的時候,莫斯科守軍只有125萬;為了打贏這場保衞戰,斯大林朱可夫從各地調兵,將能用的人都用上,才保證了對德軍的優勢。而當時尚無戰事的蘇聯大後方——遠東地區,成為了支援莫斯科最重要的援兵力量。
那麼,蘇聯從遠東地區一共調去多少兵力?
遠東蘇軍在1943年7月1日實力為:總兵力115萬人,火炮迫擊炮13843門,坦克自行火炮2367輛,作戰飛機3949架。
莫斯科戰役中,蘇聯從遠東地區調去的兵力如下:
1941年9月,調入步兵第21師,編入第7集團軍。
1941年10月調入:
步兵第32師,編入西方面軍第5集團軍。
步兵第78師,編入西方面軍第16集團軍。
摩托化步兵第82師,編入西方面軍第5集團軍。
步兵第93師,編入西方面軍第43集團軍。
步兵第114師,編入獨立第7集團軍。
1941年11月:
調入摩托化步兵第239師,編入入西方面軍第50集團軍。
調入坦克第58師,編入西方面軍第16集團軍)
坦克第112師,編入西方面軍第50集團軍。
(不包括1941夏天,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調到蘇德戰場的兵力。1941年夏秋間,蘇聯從遠東軍中調往西線的兵力共有15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佔遠東總兵力一半。)
在莫斯科戰役前和戰役進行的時候,從遠東地區調往蘇德戰場的軍隊有7個步兵師,1個摩托化步兵師,3個坦克師,其中4個步兵師、1個摩托化步兵師,2個坦克師直接參加了保衞莫斯科的戰鬥。
由於位置在後方,戰爭爆發後蘇軍在烏拉爾、西伯利亞、外貝加爾軍區和遠東方面軍又組建了相當數量的番號為3XX、4XX的步兵師,並投入到了蘇德戰場的戰鬥中。
不難看出,遠東地區的兵力,在莫斯科戰役中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為贏得莫斯科保衞戰勝利作出了貢獻。
那麼,朱可夫為什麼敢於將這麼多兵力掉到蘇德戰場,不怕日本從東北地區向蘇聯發動進攻嗎?
朱可夫這樣做,是心中有數的,料定此刻日本人不會對蘇聯發難。
因為斯大林高瞻遠矚、未雨綢繆,已經解除了蘇聯的後顧之憂。
雖然在二戰爆發前,斯大林跟德國秘密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是斯大林並沒有從此放心,他斷定兩國遲早會開戰。
為了避免在開戰之後日本背後捅刀,陷入兩面受敵的境地,斯大林決定和日本人在遠東握手言和。
日本當時在加強同德、意勾結的同時,也有改善日蘇關係的意向。
日本認為,如此就可以保持北方穩定,保證蘇聯停止對華援助,早日征服中國。
蘇聯和日本各有自己的目的,一拍即合。
1941年4月25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亦批准《蘇日中立條約》。
同日,蘇聯和日本政府代表在東京交換條約批准書,宣佈蘇日中立條約正式生效。
條約簽訂後,蘇聯非常守約,立即終止了對華援助和軍火貿易。
日本人也沒有必要威脅遠東地區,跟日本人搗亂,他們把戰略重心放在中國和太平洋。
與此同時,斯大林也從蘇聯設在東京的一個代號為“拉姆扎”的間諜小組那裏獲得可靠情報:
“1941年9月15日以後,蘇聯的遠東地區可以認為是安全的,來自日本方面的威脅已經排除。日本不可能發動對蘇戰爭,相反,它將向美國開戰。”
正因為如此,蘇聯人才敢於從遠東地區抽調兵力莫斯科戰場。
客觀來講,《蘇日中立條約》嚴重的影響了中國的戰局。但是對於面臨腹背受敵危險的蘇聯來説,這是一步不得不走的棋。擊敗德國以後,條約到期,蘇聯立刻對日本宣戰,以迅雷之勢消滅了日本關東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