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都宣揚秦始皇殘暴不仁,如焚書坑儒、大建阿房宮、長城、驪山墓等。歷史是由人書寫的,其中夾雜着很多作者的情感,以及統治者的意志。秦始皇雖然有大功於中國,但同時也為秦朝迅速滅亡埋下了火種。對他的評價必然是褒貶參半,有醜化也有美化,後人讀書也難免接受了這些理論。
我們知道,“千古一帝”秦始皇死於第五次巡遊的路上,不過,沒有任何正史記載過嬴政的死因。史學界結合史料側面推理,得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猜想:
一是、嬴政死於不治之症;
二是、嬴政死於謀殺。
那麼,究竟這位“史上第一皇帝”死於何種原因呢?
我們首先來看看第一種説法,也就是“疾病説”。持這種説法的學者普遍認為,嬴政患有“結核性腦膜炎”,後來,又發展成了癲癇病。眾所周知,秦朝時期這種疾病屬於頑疾,當時的大夫根本沒有醫療手段根治這種疾病。
根據史料的記載,公元218年,嬴政在巡遊到博浪沙一帶時遭遇刺客,一輛用於偽裝的副車被刺客的大錘砸了個粉碎。沒過多久,又有人獻上了刻着“始皇死而地分”的隕石,隨即又有人傳出“今年祖龍死”的預言。毫無疑問,任何皇帝都會對這些凶兆忌諱莫深,嬴政亦不例外。
十分惶恐的始皇帝為了躲避災禍,催促臣子加快搜索不老藥的速度,又聽從卦師的建議進行了第五次巡遊,企圖躲避這場無妄之災。然而,這場規模盛大的巡遊,既沒讓他找到關於不老藥的線索,也沒能改寫他暴斃的命運。在長期的舟車勞頓中,嬴政患上了極其嚴重的腦科疾病。
癲癇是一種不定期發作的疾病,發病時人會變得無法自控。有人認為:嬴政在行車的過程中,在車內發病,腦袋裝上了用於裝飾的青銅器,以至於,腦膜炎復發,橫死當場。當御醫聞訊前來時,秦始皇已成為一具屍體。
這種説法並非空穴來風,以當時的醫療條件來看,醫生並無良方治療腦膜炎,所以,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嬴政橫死當場。
持另外一種説法,也就是“謀殺説”的學者。這其中,以郭沫若為首的學者則認為:雖然,嬴政有可能患有腦科疾病,並在行車的過程中突發癲癇,但不論是癲癇還是腦膜炎都不足以在短時間內致人死地。若嬴政在發病後幾周內死亡還説得過去,但若在幾日甚至短時間內一命嗚呼是絕無道理的。
倘若,嬴政的發病期長達數個星期,那麼,隨行人員完全有時間將車隊駛回咸陽,讓嬴政在更好的醫療環境中接受治療。即便不能使嬴政痊癒,起碼不會讓這位皇帝病死半路。所以,郭沫若覺得,嬴政之所以暴斃,始作俑者是他的次子胡亥。
之所以提出這樣的猜想,是因為郭沫若斷定嬴政的突發症狀不會讓他立即喪命,且他的意識還是相對清楚的。為了讓國家不會因為自己的死而陷入混亂,嬴政用僅存的清醒意識寫下遺詔,也就是讓公子扶蘇繼位的詔書。為了讓這份詔書儘早地傳達給長子,嬴政委派了身邊的宦官趙高。
不過,嬴政並沒有想到趙高與自己的次子胡亥早已是一丘之貉,且趙高想要成為“挾天子以令諸侯”般的野心家。之後,趙高與李斯更是策劃了一場陰謀,將遺詔的內容大幅修改,將繼承人的身份改為胡亥,並賜死了頗具影響力的蒙恬和原本的繼承人扶蘇。
然而,這份計劃並非天衣無縫,想要讓計劃按部就班的進行,就需要一個前提——嬴政之死。只有秦始皇一命嗚呼,才不會有人揭露這份虛假的遺詔。
二人篡改遺詔後的第二天,當下人再次來到行宮時,發現秦始皇已斷氣多時。毫無疑問,這是有心人為了避免夜長夢多,乾脆以釜底抽薪之策殺掉了嬴政。至於這位“有心人”是誰,答案已昭然若揭。趙高與李斯雖有野心,但他們絕沒有膽量做出這種大逆不道的事,唯有胡亥有理由這麼做。
郭沫若先生認為:胡亥可能命人準備了一根三寸長的鐵釘,從父親的右耳釘入,讓他死得神不知鬼不覺。這起事件的真相趙高與李斯雖然能猜出個大概,但他們是絕不會拆穿兇手的。畢竟,此時的三人已成為“利益共同體”,嬴政之死剛好可以讓三人獲得最大的利益。
對於這兩種迥然不同的猜測,時至今日,也沒有學者能答出個所以然。不過,史學愛好者對找出真相相當有信心,畢竟,秦皇陵尚未遭到盜掘,嬴政的遺體也沒有遭到破壞。既然,秦陵中含有大量的汞元素,那麼,嬴政的遺骸極有可能保存完好。
等到考古人員開始對秦陵展開發掘後,我們就能從秦始皇的遺體上揭開這個謎團了。
參考資料: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藏書·世紀列傳總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