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起德國,人們一定會想起普魯士、容克貴族和俾斯麥等關鍵詞,因為他們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中央集權制度和軍國主義的來源,也是近代德國精神和文化的代名詞。在二戰後期美英蘇三巨頭相聚德黑蘭時,就商定要剷除普魯士這個萬惡之源,清除容克貴族根基。可見普魯士、容克貴族在德國影響力。
那麼,容克貴族主導普魯士後又是如何統一的德意志?俾斯麥在其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讓我們共同回顧歷史追尋這其中的來龍去脈。
容克貴族主導普魯士並建立中央集權
當時的普魯士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就是一個強大的邦國,到了可以跟掌控皇位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相對抗。可是,歐洲三十年戰爭結束後,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建立,德意志地區以360多個邦國林立的狀態存在,因為這樣八分十裂的均勢態勢對他們有利。雖然後來普魯士在容克階層的主導下形成了中央集權制度,並逐漸強大起來,但是仍難統一德意志。
事實上,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在歐洲的影響力、維持了神聖羅馬帝國內部邦國林立的均勢秩序。這樣一來,身處四戰之地的德意志地區就成了大國爭鬥的緩衝地帶。在這樣的情況下,18世紀歐洲雙元革命的法國大革命和英國工業革命橫掃整個歐洲,為適應形勢變化,英國、荷蘭等先發工商業國家產業開始轉移,普魯士依靠波羅的海黃金海岸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商農並舉”的容克貴族農莊模式的農業商品經濟藉機迅猛發展,使國力大大增強。
同時,在容克貴族的主導下初步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逐漸形成了容克軍官集團和文官體系,並在國王支持下推動了一系列改革。如此普魯士就有資格參與到對德意志地區主導權的爭奪,並於1740年哈布斯堡家族直系男子絕嗣之後,拒不承認瑪利亞·特蕾西亞的繼承權。從而爆發了長達8年之久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致使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力量大減,歐洲外交格局發生深刻變化。
在“夥伴交換”的歐洲外交革命中,長期對立的法國和奧地利結成同盟,好與普魯士在德意志地區、英國在海外殖民擴張上對抗。一直奉行大陸均勢政策、曾經支持奧地利的英國,從保持大陸均勢和殖民競爭上考量,與普魯士結成同盟。七年戰爭爆發,雖然打得慘烈,普魯士腓特烈大帝曾兩次產生自殺念頭,但最終的勝利讓普魯士成為歐洲第五個列強。
自我改革普魯士在與奧地利的爭霸中佔了優勢
七年戰爭過後的普魯士王國千瘡百孔,好在腓特烈大帝全力重建,竭力經濟發展,普魯士的戰果得以保全。可是他後繼任者腓特烈·威廉三世卻不思武備,放鬆了軍隊建設。就在這時,法國大革命爆發了,歐洲進入了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時期。1806年8月最後一任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禁不住強大的軍事衝擊,皇帝弗裏茨二世放棄皇位,從此千年帝國退出歷史舞台。之後,普魯士軍隊被拿破崙在耶拿戰役中打的落花流水。也使整個德意志都成了拿破崙的囊中之物。
這時拿破崙為整治英國,進行了大陸封鎖,試圖困死英國,這對普魯士地區影響最大,因為普魯士的經濟主要是以對英國出口農產品為主的。不僅如此,後來拿破崙為報復破壞大陸封鎖的沙俄,更讓作為附庸國的普魯士苦不堪言。因為要負擔戰爭賠款和交納鉅額軍税。如此讓容克貴族農奴制度遇到了困難。加上受法國的許多新鮮事物影響,為適應時代要求,普魯士下決心改革。
拿破崙戰敗後,由英、俄、普、奧為主導形成的維也納體系,還是延續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依然保持歐洲均勢秩序的做法。表上看是反法同盟為了收拾法國,但實質也是限制普魯士王國的崛起。因為各國都不願意看到中歐有一個新的強權產生。所以又創造出了一個所謂的“德意志邦聯”。德意志聯邦並不是一個民族國家的概念,只是在某些因素上的邦聯而已。在德意志內部,普魯士和奧地利繼續爭奪話語權。
因為有了拿破崙戰爭的慘痛教訓,普魯士掀起了改革浪潮。經濟上,制定一系列政策解放農奴,開展了活躍工商業吸引猶太人的投資等方面的改革。軍事上,設立國防部及下屬總參謀部,廢除貴族在軍隊中的特權,建立義務兵役制,辦新式軍官學校,培養適應新形勢的高級軍事人才。教育上,在全普魯士推行全面的義務教育,改善中學教育、建立新型的柏林大學,積極樹立德意志自由平等和民族愛國思想。從而使普魯士從封建社會開始向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脱胎換骨的轉變,在與奧地利的爭霸過程中最終佔據了優勢地位。
關税同盟為德意志統一奠定了物質基礎
經過30多年和平與改革的普魯士,極大地刺激着德意志地區工商業發展。邦國之間的區域經濟聯繫日益緊密、分工日益細化,不同邦國的關税、貨幣、交通嚴重束縛了德意志工商業發展。還有德意志聯邦中有幾十個獨立主權的邦國和城市構成,致使工商階層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劣勢地位,所以廢除德意志內部關税、建立統一經濟市場的呼聲高漲。
新興工商業者極欲在全德意志統一關税,而普魯士對此非常熱心。這是因為普魯士王國分成了西部萊茵省和東普魯士兩個部分,這就導致它有長達七八千公里的關税邊界。但在成立關税同盟時,普魯士還把奧地利排除在外。關税同盟成立到1842年已有28個邦國加入,這為普魯士日後統一德意志奠定了物質基礎。
這些德意志中小邦國,雖然加入到普魯士主導的關税同盟中,但是仍擔心有一天會被普魯士吃掉,所以在政治上傾向奧地利,就這樣德意志邦聯又維持了30年。這當中奧地利也曾多次要加入關税同盟,無奈普魯士控制着德意志北部海岸線、工業原料和通往世界的通道,也就是説普魯士掌握着德意志地區工商業發展的主導權,堅決不同意奧地利的加入。但由於在拿破崙戰爭後歐洲颳起了復辟君主制風潮,因此德意志各邦國王室不同意統一更有了底氣。
自由主義者雖然控制了議會但難成大器
然而,拿破崙戰爭後,歐洲王朝復辟的倒行逆施,與工商業發展的大勢是相悖的。1848年2月巴黎革命烽煙再起,迅速點燃整個歐洲。受此影響,3月德意志革命爆發。這次源於德意志各邦國市民階層的革命,意在建立一個英國式君主立憲制、自由的德意志統一國家。同時組建了全德意志歷史上第一次國民議會,即法蘭克福議會。
法蘭克福議會主張建立一個君主立憲的德意志統一國家,但由於德意志邦國太多、利益分歧太大,意見難以統一,因此陷入爭論之中,使舊貴族勢力得以喘息和反撲。革命遭到王室軍官和官僚的鎮壓,同時自由主義者形單影隻,因為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沒參加進來。
現有法蘭克福議會試圖建立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這注定將要與佔領德意志石勒蘇益格州和霍爾斯坦因州的丹麥、意圖搶佔萊茵河左岸的法國、波蘭等國發生衝突,也會因奧地利帝國內有大量其他族羣而造成麻煩。包括整個奧地利帝國在內的“大德意志方案”,肯定會遭到了周邊大國的抵制和敵對,想要只吸收奧地利日耳曼人、波西米亞人和捷克人,一定會遭到了奧地利的拒絕,而排除奧地利在外的“小德意志方案”,怕被普魯士吃掉的中小邦國所不能接受。事實證明,市民階層和新興工商業者完成不了德意志民族統一的任務,如此容克貴族有了登上歷史舞台的機會。
然而,革命被鎮壓但德意志工商業還在發展,新興資產階級的力量也在壯大。1862年,主張君主立憲制度的市民自由主義者終於和普魯士王黨貴族爆發了一場憲法衝突。而具有容克貴族烙印的普魯士軍隊只聽命於國王,但自由主義議員們希望軍隊聽命於議會。最終國王解散議會,想通過重新選舉,建立一個能夠與國王合作的議會。然而,事與願違,由於自由主義者佔議會多數席位,這樣保王黨人處在十分不利的地位,在此僵局之中,連國王威廉一世也有了妥協的想法。
容克貴族搶抓機遇登上普魯士的歷史舞台
就在這關鍵轉折時刻,政治能人俾斯麥連夜入宮力勸國王堅守君主制度,因此他被任命為普魯士宰相。作為容克貴族傑出代表的俾斯麥,改變了這一切。當時的普魯士社會基本分為容克貴族、新興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三大羣體,俾斯麥通過制定改善工作福利制度,成功聯合工人階級遏制了資產階級。但是當時普魯士社會的三大羣體,在德意志統一問題上是一致的,只待機遇而已。
俾斯麥擔任過駐德意志邦聯特使、駐俄國和法國大使,他深諳外交鬥爭,思想敏鋭,眼光獨到,知道維也納體系明裏是控制法國,暗裏是捆綁普魯士。然而,法國的拿破崙三世似乎並未看明白,仍在努力與英國修好,試圖擺脱孤立困境,積極推動克里米亞戰爭的爆發,這樣既可瓦解三皇同盟,又使英俄兩敗俱傷,最終讓俄國龜縮國內,英國殖民體系振盪,兩國國力受損。
這樣一來,英俄自顧不暇,普魯士收拾奧地利和法國就顯得輕鬆了許多。俾斯麥和威廉一世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和靈活多變的外交方式,經過三次王朝戰爭,就清除了德意志統一的一切障礙,統一了德意志。
結束語
就這樣,容克貴族在亂世中,漸漸地主導了普魯士,並通過改革、關税同盟、法蘭克福議會等逐步登上主宰普魯士的歷史舞台,藉助英法土大戰沙俄都受了重傷之機,靠着普魯士雄厚的國力和俾斯麥高超的外交手段,成功締造了德意志第二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