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恭孫皇后歷經明朝六代,不參與政事,卻於國危之際力挽狂瀾!
公元1449年(明朝正統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鎮率20萬大軍御駕親征,預備與多次來犯邊境的瓦剌決戰。誰知,明軍被突襲,全軍覆沒,朱祁鎮被活捉。
這就是震驚大明朝野的土木堡之變。
皇帝被俘,朝政即時陷入危機。大臣們驚魂未定之際,一道懿旨自後宮發出,命令英宗同父異母的兄弟郕王朱祁玉為攝政王,負責監國,以穩定朝局。
但是,瓦剌以手中的英宗要挾明朝,叫囂着要錢要地要人。
針對瓦剌的狼子野心,明朝後宮很快又發出兩道懿旨。
一是立朱祁玉為帝,改國號為景泰。二是立朱祁鎮年僅兩歲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保持龍脈的正統。
明朝的態度很明確,另立新君杜絕瓦剌挾天子以謀天下的妄想。面對明朝強硬的態度,瓦剌無奈只得釋放已經失去利用價值的英宗。
連續發出這幾道決定國運的懿旨的人,是當時處於深宮之中的孫太后。雖然那是在於謙等大臣力陳利弊之下的決定,但孫太后依然顯示了她的果斷、勇敢,以及皇家氣度。
不過,孫太后最為世人議論的,並非她力挽狂瀾的懿旨,而是她與夫君明宣宗朱瞻基之間的愛情。
朱瞻基——這個在歷史中因為貪玩出名的天子,對自己的愛情卻無比認真。
他奮力爭取給予孫氏,一個皇帝能給自己心愛女人的最高榮耀——皇后之位,開創了明朝“改立皇后”的先例。
懂得歷史的人都知道,“改立皇后”是國家大事,稍有不慎很容易碰到各個勢力集團的利益,國家將有危險。所以,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對“廢后”和“換後”的事情慎之又慎。
明宣宗朱瞻基不管這些,他一力策劃與落實此事。由於他的第一任皇后胡氏非常謙順,並無重大過失,所以朱瞻基改立皇后,讓後世對他與新皇后孫氏都頗有微詞。
朱瞻基怎會如此任性呢?他與孫氏的感情又為何如此深厚?
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
據《明史·后妃傳》對孫氏的記載:“幼有美名。”但是自古以來“天子無情”,尋常女子又豈是一個“美”字就能常伴君側。
尋根問底,是因為孫氏和朱瞻基一起長大。正如李白的《長幹行》所寫的那樣:
“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
孫氏是朱瞻基外婆老家的一個主簿官的女兒。老人家特別喜歡這個女孩子,就在她八、九歲時接到了身邊,交給了自己的女兒撫養。老人家的女兒正是當時的太子妃,也就是朱瞻基的母親張氏。
朱瞻基年長孫氏5歲,他們兩小無猜一同長大,心中早已認定對方是心上人。
出於政治的考量,當時的皇帝朱棣確立朱瞻基為皇太孫,並指定了另一個女子胡氏為皇太孫妃。孫氏不得不屈就為皇太孫嬪。但位分高低並不影響朱瞻基對孫氏的感情。
能給你的我給你,不能給你的我也給你
公元1426年,朱瞻基繼承皇位,國號宣德。一般來説,皇帝登位,應該馬上冊封皇后,安定後宮。奇怪的是,朱瞻基的第一任皇后冊封,足足遲了26天。
史書並沒有明確記載推遲的原因,但從後來“改立皇后”的事情,史學家推測,朱瞻基在這段時間裏,想要為孫氏爭取皇后的中宮之位。
但由於胡氏是皇爺爺朱棣指定的孫媳婦,朱瞻基要立一個低位分的嬪為皇后,必定會遭到所有人的反對。而且,胡氏與孫氏兩人都還沒有生兒子,不存在母憑子貴的理由。於是,朱瞻基的第一任皇后,只能是胡氏。
在古代,皇后身份有兩個證明,一是金冊,一是金寶,兩者均由黃金打造而成;妃子也有兩個證明,一是黃金打造的金冊,一是白銀鍍金的金印。
朱瞻基封了孫氏為皇貴妃,卻賜給了她兩者都是黃金打造的金冊和金印。雖然孫氏沒有得到皇后之位,但卻得到皇帝如此任性的寵愛,享受着皇后的尊榮。
一年後,孫氏率先生了個兒子,也就是日後的明英宗朱祁鎮。對此朱瞻基喜上眉梢,當即大赦天下,並免了全國下一年賦税的三分之一。
皇帝如此高興,羣臣也樂得附應。他們在皇子出生8天的時候,就奏請皇帝將其立為太子。朱瞻基更是歡喜。就這樣,朱祁鎮出生80天就被正式立為太子。
此時,朱瞻基依然想要立心愛的女人為皇后。當時的皇后胡氏身體不太好,朱瞻基就想了個法子,遊説當時的皇后胡氏將皇后之位讓給孫氏。
於是在宣德三年,孫氏終於成為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孝恭皇后。
宅心仁厚,遣送朝鮮貢女回國
公元1435年(宣德十年),朱瞻基病逝,朱祁鎮繼位,次年改國號正統。孫氏從皇后升為太后。
當時的明朝依然沿襲了元朝向朝鮮索要貢女的制度,一直到朱瞻基當皇帝的時候仍是如此。剛剛即位的新皇朱祁鎮下了一道聖旨,遣送朝鮮貢女回去。
《明英宗實錄》記載:
“放朝鮮國婦女金黑等五十三人還其國”。
聖旨中還特意交代朝鮮王,要妥善安排這些女子回自己的故鄉,不得使她們流離失所。
這樣的話語,是一個年僅八歲的小皇帝説得出來的嗎?顯然,這是他的母親孫太后的意思。自此,我們可以得知孫太后的宅心仁厚。
不過,正如前文提到的“土木堡之變”後當機立斷發出懿旨,孫太后當然有其果敢的一面。
支持“奪門之變”,讓一切歸位
明朝幾乎每一代皇位的得來,不是經過腥風血雨,就是充滿陰謀詭計。尤其是前幾代,繞不過皇家內部的鬥爭,意義不足。
只是局中的每個人出手,都有自己的立場與想法,就算處於深宮的太后也不例外。
孫太后在“土木堡之變”後,下令讓朱祁鈺為皇帝是權宜之計,意在穩定朝局。
被瓦剌釋放的明英宗朱祁鎮,回到了皇城,卻遭遇了尷尬的局面——當時的皇帝朱祁鈺不願意把皇位還給哥哥。朱祁鈺把哥哥軟禁起來,上鎖灌鉛。
目的很明白,皇位恕不奉還了。
而且,朱祁鈺廢了朱祁鎮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後來,當新太子夭折,朱祁鈺自己病重又沒有兒子的情況下,仍不願意恢復朱見深的太子之位。
在古代王朝,一旦皇帝歸西,如果沒有明確指定繼承者,對國家的穩定將會是新一輪的衝擊。
於是,孫太后暗中支持“奪門之變”,讓明英宗朱祁鎮兵不血刃地成功復位。雖然“奪門之變”仍付出了犧牲忠臣于謙等的沉重地代價,甚至成為了明朝衰落地轉折點,但對於坐鎮後宮的孫太后,能做到的也就只是首先穩定眼前局面了。
史書對於孫太后的事蹟記錄不多。她從不主動參與政事,無論是“土木堡之變”還是“奪門之變”,也只是被動地事急從權。
歷史小説作家蓮靜竹衣對孫太后的一生寫出《大明皇妃:孫若微傳》。從她8歲進入東宮開始講起,大幅着墨於她與朱瞻基之間的情感發展。此書被改編為電視劇正在拍攝,由湯唯主演。
孫太后的一生歷經明朝六代,從朱棣的永樂到朱高熾的洪熙,丈夫朱瞻基的宣德,兒子朱祁鎮的正統,庶子的景泰,朱祁鎮復位後的天順。
她的為人相當低調。雖然在一些歷史關鍵時刻起到重要作用,但她顯然不像武則天、竇太后、孝莊等人那般主動活躍在朝政上。叱吒風雲並非她的追求。
對孫太后一生來説什麼最重要?無疑不是當上皇后,而是被自己最愛的人終生寵愛着。
公元1462年,孫太后崩逝,與明宣宗朱瞻基合葬於北京景陵。兩人分開27年之後,終於又相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