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説:上海交大巴黎卓越工程師學院迎來十歲生日 來源/採訪對象提供
探索中法融合、專業融通、全球視野的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模式,不僅通過法國工程師職銜委員會(CTI)認證標準和中國本科教學評估要求,更推動了法國CTI認證標準的改革。從思源湖畔到塞納河畔,上海交通大學與法國四所工程師學校攜手十載譜寫了中外合作辦學的精彩華章,今年,上海交大巴黎卓越工程師學院迎來成立十週年。
2013年4月,時任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奧朗德在上海交通大學作主題演講並親自為學院揭牌,拉開了上海交大作為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與世界上先進工程教育體系合作的探索。作為學院的籌建者和創建者,原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馬德秀稱,巴黎卓越工程師學院的建立,是交大在回答中國如何從工程教育大國走向工程教育強國的一次成功實踐和有益探索。
學院在初創時期,引進了全套法國預科教學模式,建立了由法國教學督導領銜的教學團隊,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法式工程師教育體系。但是學院始終致力於將法國模式“本土化”,經過中法雙方教學團隊的不斷磨合探索,進行了培養模式的調整以及多次課程改革,形成了中法融合、專業融通、全球視野的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模式。
學院構建了的一套融合創新對接國際的成熟課程體系,圍繞核心課程羣,打破專業壁壘,並設立30%的人文管理模塊。這一成果被法國國家智庫法國戰略研究所引用為範例,並獲得2017年、2022年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出版了國內首套全法語《中法卓越工程師培養工程》系列教材。在自編講義的基礎上進行整理創新,形成《中法卓越工程師培養工程》系列法語教材,共33本,內容涵蓋物理、數學、工程專業等,是國內工程教育領域首套法語教材,填補了國內中法合作教材的空白。
吸納法式精華,形成“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學院目前設立了50餘個校企聯合實踐設計項目,企業授課的比例佔到30%。
引智+培育,中法校企三方共同打造師資團隊,每年法方派出來訪教授40人,承擔50%的專業課教學,授課課時超過1000,每年跨國企業高級專家授課20人次。建立了由學院、相關院系和法國合作院校優秀教師以及來自行業的資深專家共同組成的導師庫,目前有180人。同時,學院多次邀請法籍諾貝爾獎、菲爾茨獎得主、法國科學院院士等作主題報告,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學術大師。
黨總支副書記姚雪介紹,學院高度重視學生的海外交流,作為國際化辦學特區,每位同學都要參加至少6個月-2.5年不等的海外交流項目。共有190餘名學生參與雙學位項目,該項目也獲得了中法雙方政府層面的大力支持,獲得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獎學金(CSC)的學生有93人,獲得法國埃菲爾獎學金的學生有11人, 42名同學獲得“法國駐華大使館文化教育合作處與上海交通大學France Science Excellence合作獎學金”。共有150名學生參與短期交流項目,30餘名學生參加海外科研及實習,另有100多人次參加國際會議。他們在國外學習的同時,開展中國文化推廣活動,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力量。
基於紮實的數理基礎,在校生屢獲Robocup機器人挑戰賽,數學建模等在內的各類獎項共計100多項,學生在AAAI、CVPR、INFOCOM等頂級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學院已經培養出五屆優秀的碩士畢業生,他們擁有上海交大本科、碩士學位和法國工程師職銜證書。76%選擇就業,多名學生成功入選國家和地方選調生,多名學生進入北方工業、華為等重點行業單位。24%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巴黎綜合理工大學、清華大學等全球一流高校繼續深造。
學院獲得了法國工程師職銜委員會認證和歐洲工程教育認證,被中法兩國政府評為“中法大學合作優秀項目”,獲得工信部與法國未來工業聯盟聯合評選的“中法工業合作示範項目”,通過了CTI的6年最長認證期限,同時獲得歐洲工程教育(EUR-ACE)認證。
十週年是學院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更是邁向未來、再鑄輝煌的新起點。法方院長Frédéric TOUMAZET(杜伯澤)表示,隨着法國高等教育改革,法國四所合作學校現在分屬於法國最高水平的兩所大學: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大學(Institute Polytechnique de Paris)和巴黎文理研究大學(Université Paris Science & Lettre),上海交大與法方的合作從四所學校拓展到了兩大集團。未來合作將繼續推動中法雙博士培養,重點加強科研合作與學術交流,設立科研合作委員會,雙方已經建立了聯合智能物聯網實驗室,之後還將設立更多聯合實驗室。
黨總支書記、中方院長張文明表示,明年中法建交將迎來60週年,在中法合作互利共贏的夥伴關係的大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學巴黎卓越工程師學院作為中法兩國最高水平的教育合作項目,將堅持共贏理念,共同攻克工程教育領域的新課題;堅持創新理念,共同提升工程教育對科技創新、社會發展的貢獻力;堅持互鑑理念,投入更多資源和精力共同建設好學院;在國際引智引才、戰略伙伴建設、國際合作平台建設、文化交流中心建設等開展全方位深入合作。
新民晚報記者 易蓉